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者综述性地报告了临时性休克(ECT)对抗精神药物副反应的治疗效果及进展。两种主要的副反应是迟发性运动障碍(TD)和恶性症侯群(NMS),这也是我们临床见到的在处理方法上较为困难的副反应,本文讨论了ECT治疗TD和NMS的可能性机制。

  • 标签: ECT 迟发性运动障碍 恶性症侯群 电休克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副作用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院治疗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分析,发现抗精神药物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心肌酶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对抗精神病的药物情况进行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传统精神病和非典型性精神药物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做了综述。结果这类药物具有用药简单、疗效显著、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等优点,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结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以及安全性、耐受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但仍应注意不良反应。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泌乳素(PRL)分泌情况及抗精神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6例健康人群,抽血检测血清PRL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清PRL浓度平均(28.4±16.7)ng/ml,对照组血清PRL浓度平均(8.3±4.5)ng/ml,患者组血清PR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94,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浓度与患者年龄(r=0.04)、服药剂量(r=0.11)、服药时间(r=-0.19)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可显著增高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利培酮、氯丙嗪及氯氮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PRL)素影响的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40例、利培酮组44例、氯丙嗪41例、氯氮平组45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末的血清催乳素水平。分别于基线及治疗第12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估,同时测血清催乳素浓度,于治疗第12周末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治疗第12周末的血清催乳素水平高于基线水平利培酮组。结论抗精神药物中,利培酮和氯丙嗪易引起血清催乳素升高,氯氮平具有较多药物不良反应,这些可能造成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减退。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催乳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精神病防治网络中重性精神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6月我院精神病防治网络中的精神病患者382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评估,干预组加强对急性发作期、巩固期、恢复期不同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时进行规范的护理干预。结果规范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病病人药物依从性有显著的效果。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精神病人药物依从性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精神病防治 服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维持药物治疗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80例病情稳定且服用抗精神药物精神病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接受心理干预的实验组以及不采取的参照组。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1年后维持药物治疗情况以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维持用药治疗率高于参照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4。结论心理干预利于精神病患者药物维持治疗、降低病情复发情况,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心理干预 社区患者 精神病 维持用药 疾病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喹硫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显著优于喹硫平。

  • 标签: 老年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 喹硫平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女性精神分裂症妊娠期病情变化和应用抗精神病药的有关文献,重点讨论了抗精神药物的致畸性和对胎儿的毒副作用,并据此归纳了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妊娠期用药指南。

  • 标签: 女性 精神分裂症 妊娠期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关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收集医院2014.03月到2015.11月收治的100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对患者所患精神疾病以及药物使用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分型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患精神疾病的种类以及比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都以精神分裂疾病居多;主要使用利培酮(61%)、氯氮平(19%)以及奥氮平(9%)等新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结论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精神障碍的药物的选择以及使用剂量与患者自身情况密切相关。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精神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国内精神病专科医院对精神药物的监测现状,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对药物监测工作的质量。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医院人员情况、组织结构、分析方法、室内质控、测定项目以及室间质评等。选择的医院主要为我国三级医院和一些已经开展了TDM工作的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将问卷收回后,对其真实性进行判断,在对确定真实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半年的调查时间,共收集了60家医院的信息回馈,接受调查的医院共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品种36个,通过对医院的样本定量及五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调查,锂浓度为最普及的检测项目,约有55.3%的医院实施的室内质控,约90%医院没有对已经开展的TDM项目进行室内对比,也没有进行室间质评。结论国内主要精神病专科医院已经广泛的开展了精神药物TDM,以后应逐渐的健全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促进TDM更加深入的发展。

  • 标签: 药物监测 精神科 临床应用 发展方向
  • 简介: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在服用抗精神药物过程中出现急性肠麻痹特点,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突然死亡.方法:对1990~2004年住院病人中因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22例急性肠麻痹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我院急性肠麻痹病人22例(4例死亡)全部为几种不同抗精神药物合并应用和抗震颤麻痹症药物所引起的.结论:用抗精神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便秘、腹胀等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肠麻痹症状应作急症处理.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急性肠麻痹
  • 简介:摘要:精神科护理作为精神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应用在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非药物治疗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效果及其评估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本文概述了非药物治疗的常见类型,包括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环境干预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方法在不同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非药物治疗 精神科护理 心理治疗 社会支持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药物合并乌灵胶囊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继续原有的抗精神药物。治疗组同时予乌灵胶囊口服,3粒/次,3次/天。2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扣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低于同期对照组,但TESS评分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精神药物合并乌灵胶囊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鸟灵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之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情况并总结对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使用单一的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用药1个月后,32例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发生心动过速的几率最高,其中服用氯氮平药物治疗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最高。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发生心电图异常的几率较高,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对于高危患者需要单独进入观察室观察病情,保证治疗效果安全。

  • 标签: 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 心电图异常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使用抗精神药物的特点。方法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分析调查60~80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种类及数量,并与常规成人用量做比较。结果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的剂量低,,合并治疗躯体病用药种类多。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不同于一般患者,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氯氮平等经济型口服药物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住院调查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一年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70患者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标准(阴性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总分减分率大于或等于50%将患者分为“≥50%”和“<50%”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抗精神药物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Logistic回归分析,抽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病程、民族、类型、首次发病nAchR(rs1355920)及DISCl(rs821597)是影响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治疗后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CG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VAS两指标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除阳性症状和CGI‐S外(P<0.05),其余均为P<0.01。结论抗精神药物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同时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的基线资料制定相应的方案。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痴呆患者采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40例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各10例,对比组间临床效果。结果:对比对照组,其他3组治疗8周、16周后的NPI总分均明显较低,且奥氮平组和喹硫平组NPI总分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氮平组和喹硫平组NP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三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可更好地改善痴呆患者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用药较为安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