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前方经胸骨及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对上胸椎结核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7例上胸椎(T1-4)结核患者。经胸骨入路行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手术14例(A组),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13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27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量表记分,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ODI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记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手术方式治疗上胸椎结核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两手术方式无关。

  • 标签: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随访研究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前侧。采用传统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特殊类型骨折。两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前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 标签: 跟骨骨折 改良外固定支具 撬拨复位
  • 简介:目的改良设计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应用获得专利带有限深套管髓内钉钉尾扩孔器,所有21例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缩短至45~55min,平均为48min。随访5~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6个月。无例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发生因钉尾扩孔不理想及髓内钉位置偏移而导致术中医源性骨折、髓内钉钉插入困难、术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新型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装置改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交锁髓内钉 髓内钉 扩孔器 实用新型专利
  •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
  • 简介:目的比较三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病人301例,采用三方法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组(A组)97例,椎间盘镜术(MED)组(B组)103例,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O3)组(C组)101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7例,优78例,良15例,差4例,优良率95.8%;椎间盘镜术103例,优86例,良12例,差5例,优良率95.1%;经皮穿刺三氧消融术101例,优86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95.0%;三组疗效于治疗后优良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APLD、MED和O3都是治疗LDH较好方法,但是通过本组病例比较笔者还是认为应严格把握各自微创适应症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 三氧
  •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48例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夹板组)5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参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3.75%,夹板组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较小夹板外固定法更佳,可提供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在合理掌握适应症情况下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小夹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对食管狭窄实用价值,着重比较X线和内镜下两置入方法优缺点。方法 40例患者置入41个支架,其中X线法27个,内镜法14个。结果 支架置入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明显改善,由术前平均3.4级降至1.03级。X线法置入27个支架位置全部准确,而内镜法置入14个有4个发生位置偏差。结论 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安全有效。两置入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狭窄段通过方面内镜法有优势,在狭窄段扩张和支架定位方面X线法更安全和准确。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支架 介入性放射学
  • 简介:探索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交感神经元样PC12细胞作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神经支配研究模型可行性。用含0.04%EDTA0.25%胰酶分离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然后与NGF诱导交感神经元样PC12细胞在液态Ι型胶原中共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等对其进行评价。在三维共培养模型中,NGF诱导交感神经元样PC12细胞长出神经突起,突起及其上膨体能够到达跳动心肌细胞表面,神经突起随心肌细胞起跳动。说明采用神经元样PC12细胞作为组织工程化心肌神经支配模型可行,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可能有支配关系。

  • 标签: 组织工程 心肌细胞 PC12细胞 共培养 神经支配 神经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重组合异骨是否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有促进修复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各半,体重2kg.用液氮冷冻法造成左侧股骨头坏死,并且在同侧股骨颈后方头颈交界处钻直径2mm孔至软骨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术中植入重组合异骨(RBX)30mg/只(含BMP1.5mg),对照组术中植入同体积牛松质骨,于术后2、4、8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动物,观察有关指标.结果(1)X线检查结合计算机相对骨密度分析:2周时两组股骨头骨密度均未见增高,4、8周时均增高,但手术侧实验组股骨头相对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4周以后手术侧实验组股骨头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组织学观察:4周时实验组手术侧股骨头内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软骨形成和成骨细胞增生明显,新骨形成多于对照组,8周时实验组手术侧股骨头内坏死骨组织修复大部分已完成,表面软骨再生.而对照组坏死骨修复仍在大部分区域内进行,植骨仍有部分未被吸收.结论重组合异骨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实验修复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

  • 标签: 重组合异种骨(RBX) 动物模型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比较分析本课题组原创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意义。分别将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各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双后肢石膏固定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RatGenome4302.0芯片,动态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和比较2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两模型中共有28个(急性模型中23个,亚急性模型中24个;其中2模型中均出现差异性基因19个;仅出现于模型中8个)炎症相关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但两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Z=-2.513,P=0.012〈0.05)。说明炎症相关基因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参与血栓形成。

  • 标签: 创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炎症 基因芯片
  • 简介:对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电阻抗断层成像进行实现,研究其成像特点。提取CT(computerizedtomography)图片中先验信息,得到基于真实人体轮廓外形模型,利用等位线反投影算法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较好地反映多种不同扰动变化,具有定程度目标分辨率和识别率,并可以对扰动目标实现较好定位。说明基于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电阻抗断层成像实现是可行,结果可靠,这种重构模型使得重构结果更趋近于真实人体情况,为临床研究做出初步尝试。

  • 标签: 电阻抗断层成像 图像处理 重构算法 先验信息 重构模型
  • 简介:本文介绍特异性DNA免疫吸附制备方法及用血浆灌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DNA免疫吸附是以碳化树脂为载体,将小牛胸腺DNA与蓝四唑阳离子络合后同火棉胶混合固定于载体表面而制成。6例SLE女性患者,年龄22~43岁,免疫复合物高于正常值,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关节疼痛5例,水肿3例,皮肤损伤2例。用血浆灌流进行治疗。结果:5例关节疼痛全部缓解,3例水肿中2例减轻,2例皮肤损伤中1例好转。DNA抗体平均减少了37.5%。BUN平均减少40.6%。而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此方法较理想血液净化形式,为难治性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治疗方法。

  • 标签: 免疫吸附剂 血浆灌流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邯郸市第医院100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1.1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0.2g,口服4次/天,10d为1个疗程,给予维生素B1200mg,口服3次/天,共治疗20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每处皮损2喷,4次/天,共治疗20d。应用药物治疗20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其水疱消退、脱痂及疼痛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96%vs76%;P〈0.01),两组疼痛缓解时间、水疱消退时间及脱痂时间比较[(12.40±4.10)d、(10.70±1.80)d、(13.20±4.20)dvs(14.90±4.30)d、(12.30±2.90)d、(15.90±4.40)d],观察组明显缩短(P〈0.01)。无明显不适、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明确,应用简单,适宜推广。

  • 标签: 带状疱疹 阿昔洛韦 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效果
  • 简介:概述了数字人体与医学提出背景和需求,阐述了数字人体与数字化虚拟人区别;从数字人体信息获取设备和技术、数字人体研究方法、数字人体模型和信息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数字人体方法;重点阐述了数字人体特性;介绍了数字人体分类;最后,较全面地介绍了数字人体在医学上应用.

  • 标签: 数字人体 医学 数字化虚拟人 信息处理 中医药现代化
  • 简介:根据人体信道特点,以FPGA为平台设计了适用于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全数字锁相位同步提取电路。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较好相位跟踪性能,可以达到锁定时间短、相位抖动小、锁相精度高结果,为讨论人体通信系统实现与传输方式提供了有效保证。

  • 标签: 人体信道 电流耦合性 人体通信 FPGA 相位跟踪 全数字锁相环
  • 简介:目的考察罗红霉素聚乳酸药膜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罗红霉素含量.测定波长为482nm.结果在不到三周时间内,药物释放量超过80%.在最可能形成粘连5~7d内,药物充分发挥了作用.结论该药膜对罗红霉素有缓释作用,可用于防治术后粘连.

  • 标签: 聚乳酸 罗红霉素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药物释放
  • 简介:目的研究两钛合金-骨界面的力学及生物学特性,从力学生物学角度探讨不同钛合金-骨界面对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通过建立钛合金内植物与骨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分析材料属性变化对钛合金-骨界面力学性能变化影响.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运用Micro-CT分析技术及组织切片观察不同钛合金-骨界面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结果钛合金-骨界面力学模型理论推导和分析提示TAV-骨界面的相对位移约是Ti2448-骨界面的相对位移1.8倍.动物实验结果提示:Ti2448-骨界面周围骨质骨矿含量及骨质量均优于TAV-骨界面周围骨质.结论对于钛合金-骨界面而言,相对位移可能力影响骨细胞功能作用因素,较小相对位移更有利于界面骨细胞增殖,通过降低材料弹性模量,能够有效减低钛合金-骨界面相对位移,实现钛合金-骨界面的更好愈合可行方案.

  • 标签: 钛合金-骨界面 力学生物学 相对位移 弹性模量
  • 简介:目的了解在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基础上,比较肺泡表面活性(PS)与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90例Ⅲ-Ⅳ级NRDS患儿,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0例;日龄0.5-1.5h。所有NRDS患儿在应用CPAP基础上,120例使用固尔苏(PS)治疗(A组),70例使用氨溴索治疗(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入院后6、24、48hA组动脉氧分压显著高于B组,但入院后7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支持时间和用氧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A组机械通气率显著低于B组;A组死亡4例(3.33%),B组死亡5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PAP基础上,PS治疗NRDS疗效优于氨溴索,为NRDS患儿首选治疗方案。但在基层医院或无条件使用PS替代治疗情况下,CPAP合用氨溴索也可作为NRDS患儿较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剂 固尔苏 氨溴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