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正确的使用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给1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以正确的使用和护理方法。结果患者对临床使用静脉留置针效果较满意,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正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和周到的护理,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全麻患者复苏期间的疼痛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疼痛护理。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论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为(2.6±1.3)分和(3.9±2.6)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和46.0%、护理满意度为92.0%和80.0%,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全麻患者提供有效的复苏期间疼痛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由于疼痛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全麻手术 复苏期间 疼痛护理
  • 简介: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一种应用特殊化学药物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或组织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使用非常普遍。大多数化疗药物在灭菌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的组织或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常伴用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静脉炎等,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也影响化疗的效果,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手术室细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设备管理显著、消毒措施、安全管理以及专业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将院外延续性护理运用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效果展开研究分析。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7年8月-2018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纳入治疗的8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意挑选其中40例患儿采用院外延续性护理为研究组,剩下的4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护理矫正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结论将院外延续性护理运用在早产儿的护理保健过程中,能够让患儿的体格得到更好的发育。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院外延续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上应用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采用系统自动生成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细节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术室 细节护理 护理安全性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6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院前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则给予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治疗时间。结果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均要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等时间,节省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突然出现冠状动脉堵塞的情况,相应部位的血流无法进行正常的流动,进而导致心肌出现持久性的缺血缺氧的情况,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死亡等情况,患者往往具有发病较急、疾病发展较快的特点,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1。本次研究就对该症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6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12±3.11)岁;个性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1.96±2.25)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院前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检查、相应的处理等。1.2.2个性组个性组患者则在常规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院前护理,详细内容如下。(1)及时出诊在急诊电话后,医院要迅速安排护理人员以及医生进行出诊,并通过电话告知患者或者家属,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并且指导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要求其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2)现场护理急诊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告知患者保持冷静和镇定,然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为患者打通经脉通路等,为患者之后的治疗打好基础,同时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监测,以免患者出现任何异常的情况,针对患者的不良情况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3)心理护理该症患者发病后,一般会出现较为剧烈的胸部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躁不安等情况,使得患者的心理出现较大的负担,而不良的心理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疏导工作,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告知患者对治疗要有信心,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历,协助患者树立信心。(4)转运护理急救结束后,应当安排患者进行转运工作,告知患者进行转运和医院治疗的必要性,向患者和家属阐述不转运治疗可能出现的情况,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经过家属和患者同意后,即可开始进行转运工作,转运的同时专人要告知医院患者目前的情况,要求医院做好相应的准备,保证患者在到达医院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情况较为危机的患者则要安排绿色通道,保证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治疗。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进行记录,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个性组出诊反应时间为(50.13±3.96)s,常规组出诊反应时间为(99.45±32.78)s,t=8.181,p=0.000;个性组急救时间为(20.11±5.23)min,常规组急救时间为(35.96±6.33)min,t=10.573,p=0.000;个性组入院时间为(2.56±0.23)小时,常规组入院时间为(3.89±0.36)小时,t=17.052,p=0.000;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均要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例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以及吸烟饮酒等,而临床中为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和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2。个性化护理是临床医疗和护理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方式,该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前,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之后再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全面有效的临床护理,保证的所有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个性化护理进行院前急诊护理的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数据均要好于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的常规组。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等时间,节省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吴琦亮.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101-102.2孙青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148-149.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手术室细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设备管理显著、消毒措施、安全管理以及专业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门诊中就诊的患者共计124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门诊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门诊护理模式,包括门诊叫号、分号以及输液等工作。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详细内容如下①针对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与门诊护理的特点,对门诊护理人员展开相应的临床护理培训工作,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植入护理人员脑中,要求护理人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②为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安感,护理人员可在门诊室附近张贴相应的宣传材料和指引图标,播放相关视屏,是患者能够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③与患者和家属的接触过程中,护理要保持耐心的状态,倾听患者和家属的主诉,并给予患者和家属安慰、鼓励,告知其治疗的流程和效果,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④针对年龄较大、身体虚弱以及高龄、残疾等患者,护理人员要针对其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工作,可陪伴患者前往主治医生处,协助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工作;⑤要求护理人员保持着装整齐、用语规范礼貌,保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中能够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⑥对护理人员进行进行合理的排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在门诊区域设置专门的休息和饮水区域,保证患者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使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及探究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病例的护理。方法本研究对象为40例肺癌患者,均实施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方案。同时护理期间,展开全面的、系统性的护理服务,包括术前的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医师以及术后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积极的并发症防控护理等。结果统计40例肺癌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结果为95.00%;同时只有5例患者产生了轻微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并未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病例,通过及时的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进行治疗以后,并发症得以消失。结论对肺癌患者经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以后为进一步显著提升疗效,需要配以全面系统的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粒子植入 肺癌 护理方案 观察及探究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并对其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之间的100份急诊护理资料。结果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有专业技术欠缺、服务不到位、护患沟通不良、法律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结论应当提高专业的护理技术,改善护理理念和护患关系,并加强法律意识及自我的保护意识,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 护理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子支气管镜应用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使用电子支气管镜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配合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58例患者,其电子支气管镜使用成功率为98.3%,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在电子支气管镜的使用过程中良好的护理配合可以提高其使用的成功率,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电子支气管镜 护理配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风险护理风险评估以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份医院接收的200例心血管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患者。实验开始之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实验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为93.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优良率为72.3%,所以说,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优于对照组患者的。除此之外,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可以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并且增加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所以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风险评估 预防
  • 简介:目的探究对外科手术患者采用楷书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外科手术患者94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7)与并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实验组(n=47),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可明显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有助于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外科手术 满意度
  • 简介:本文中主要着眼于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问题展开探讨,笔者结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经验,总结出工作环节影响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的几个危险因素,希望借阅者积极提出改进意见。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救死扶伤是医疗活动的第一线工作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了在职业暴露危险期的高危人群以及感染病的易感人群。因而对于职业病的防护工作又显得极其有必要,也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有效提高预防的意识,必须要从其危害因素简要谈起。1、危害因素1.1、生物因素一般护士在治疗和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密切的与患者进行接触,然而在物品的回收以及基础护理或者是生活护理环节的操作,也要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和血液以及呕吐物或者分泌物以及排泄物,这些往往携带各种病菌,因而也成了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即存在的潜在性传播途径。1.2、物理因素(1)护理工作中电辐射的接触环节会使护理人员不停程度的接触到放射线。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即便属于小剂量且接触时间会比较长,也会致癌或者致畸。(2)工作中对于紫外线和臭氧的照射在经过消毒之后亦或是灯管的检测同样会导致角膜炎和结膜炎以及皮肤红斑,而由他所照射出来的产生的臭氧,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损伤。(3)通常来说噪音可以致使人的听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生理疾病,譬如像耳鸣、血压增高、易怒、头痛、失眠等等出现类似症状。(4)工作中的电击伤和电灼伤需要经常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果仪器出现老化或者是使用不当的时候,护士就会出现电击伤和电灼伤的危害。1.3、化学因素(1)化疗药物一些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健康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像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和脱发以及消化道症状、角膜损伤抑或皮肤过敏和皮肤炎、眩晕、肝肾功能损害、还有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DNA损害及月经异常、不良妊娠导致癌症发生。然而在1984年的时候,法国首次采用色谱法在与肿瘤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尿液中发现了有环磷酰胺的存在。(2)消毒剂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应用的过程中都会有挥发的过程,他产生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对护理人员会造成支气管粘膜水肿和支气管炎,导致流泪或者视物模糊以及接触性皮炎等等症状。1.4、机械因素在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的缘故或者是用力不适当,往往会造成肌肉拉伤,严重的则会导致骨折出现。1.5、医院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应该是各种针刺和注射针头、刀、剪、缝针刺伤等等这些危害,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其在各种职业损伤中占据比例为83.4个百分点左右。因为职业性质比较特殊,同时工作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促使护理人员在进行理疗的过程中出现锐器损伤问题出现,而又因为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护理意识比较薄弱的缘故或者是缺乏比较专业的防护培训,这让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操作过程中容易疏忽个人防护,不会使用到防护器具来保护自己,习惯没有养成好,就导致了防护器具的危险性的递增,相关报道提出来,在众多的医院感染当中,有超过80个百分点的感染和锐器有关。1.6、心理、社会因素(1)工作环境氛围在医护人员进行护理过程中一般突发事件都会出现在夜班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量比较大,而抢救的频率也相对来说比较高,那么垂死和死亡这些频率自然高,护士长在这个时候往往精神压力就大,容易出现神经衰弱致使身心疲惫。(2)投诉机制使用不当现如今医患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加强,那么同时医疗保健的相关要求也就比较高。具体来说,患者的投诉其实是一个能够直接性提高服务质量的直接作用力,但是假如在这个环节使用的不恰当,这时就会使得护士的工作难度及心理压力得以增加,从而导致身心疲惫。(3)护理人员地位低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在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的今天,也是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医疗护理人员在其社会地位上没有提升,并且至今也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这则成了危害医疗护理人员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2.1、相关知识缺乏(1)基础教育相关知识缺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包括一些医学附属院校都还没有把医学感染学和医院感染护理学或者是职业损伤防护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当中,这使得一部分临床教师不能够把医院内部的感染知识彻底融入到人户生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去。(2)继续教育相关知识不足针对护理学教育来说,主要将侧重点放在“三基”和“四新”上面,在其医疗执业的专业化培训以及相关安然知识的科普培训比较欠缺,如此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则不能够及时处理。(3)由于宣传和科普力度不够,护士对必要的预防接种认识参差不齐有相关报道提出来有近86名医务人员当中乙肝的感染率高达53.49%,而在护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是不愿意接受该疫苗的注射的。2.2、化疗药物配置不规范很多医院实际上是没有实行中心配药的,并且在化疗时用的溶药设备以及洁净操作日甚至是相对的密闭溶药环境都不太健全。抗肿瘤药物以及介人治疗的开发及使用,让更多的医护人员接触到化疗药物。而那些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以及气雾都会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到人体中,此时护理人员就会出现白细胞下降和头晕以及咽痛或者是出现月经不调和脱发等这些症状。那么护理人员自身所接触的抗肿瘤药物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淋巴系统DNA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亦或是出现DNA断裂和免疫力下降以及促使怀孕医护人员胎儿畸形等。(1)疾病谱的变化对护理人员身体的潜在危害近几年肺结核疾病种类的突发病忽然只增不减,那么医护人员由于抵抗力不强就很容易受到传染。而被血液和体液污染医疗锐器的刺伤则是医护人员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在医院中,接触病人的科室可是较多的工作人员其疾病感染的概率高达30%以上。3、结语综上所述,妇产科医疗护理职业中其危险源主要是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从各个方面逐渐残食医护人员的健康,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应该切实注意到这些问题。参考文献1韩燕春,孙海霞,仇文娟.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应用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1)31+30.2施雁,钱引娣.护士工作服口罩细菌污染不容忽视J.实用护理杂志,2001(06)46-47.3张立红,吴渭虹.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本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J.实用护理杂志,1998(08)40-41.4王小林.临床护士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与健康维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2(03)14-16.5薛岚,徐波,谢金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05)38-39.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有效沟通在产科自然分娩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产科产妇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的常规护理的基上采用有效沟通的模式,以帮助产妇进行自然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的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68例产妇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产妇;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医生、助产士等与产妇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产妇对分娩的信心和勇气,并改善产妇的身心状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了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自然分娩 有效沟通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国内外医学对于压疮护理的认识,预防、治疗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观点,阐述基础循证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明确压疮发生机制,以求进一步提高压疮护理技术。

  • 标签: 压疮 护理 预防 循证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护理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