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全张量重力梯度(FTG)测量技术不断发展,重力梯度数据三维反演技术在油气和矿产勘探中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为了快速处理和解释大规模高精度数据,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和预处理分解技术(Preconditioningmethods)在地球物理反演使用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对称逐次超松弛(SSOR)技术与不完全乔列斯基分解共轭梯度算法(ICCG)提出改进预处理共轭梯度法,并考虑到方法预处理分解占用额外时间,开发该算法GPU并行算法来提高加速效果。然后通过含噪模型数据反演来证明改进并行预处理方法在三维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反演适应性。由此,基于NVIDIATeslaC2050GPU并行SSOR-ICCG算法和在2.0GHzCPU上串行程序比较,达到了大约25倍加速比。最后,我们将该算法应用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方Vinton盐丘实测航空重力梯度数据反演,反演出良好反演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三维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快速反演优势和可行性。

  • 标签: 全张量重力梯度(FTG) ICCG方法 共轭梯度法 重力梯度反演 CPU和GPU
  • 简介:俯冲带是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唯一方式,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沉积碳酸盐深部地幔再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沉积碳酸盐是否可以返回深部地幔;沉积碳酸盐返回地幔形式及返回最大深度;沉积碳酸盐岩在俯冲过程微量元素迁移、同位素分馏以及碳酸盐岩在俯冲带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评述。

  • 标签: 深部碳循环 沉积碳酸盐岩 金刚石 碳酸岩
  •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分层采集0-100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 标签: 土壤 盐沼 光滩 海水养殖塘
  • 简介: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划分对低渗透储层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多重分形理论与核磁共振实验,对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四段(ES4)复杂低渗透砂岩进行孔隙结构研究。首先,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所反映孔隙结构参数差异,将研究区岩石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了3大类5小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岩石核磁共振T2谱进行插值并计算其对数坐标下一维、三维分形维数以及多重分形谱,并提取多重分形参数奇异性强度α、分布稠密度f(a),结果显示孔隙结构类型不同,盒维数尤其是多重分形参数值差异明显,孔隙结构好,其a、f(a)偏向高值,以此划分孔隙结构类型与压汞、薄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核磁共振测井剖面上,应用效果较好,表明多重分形是核磁共振T2谱一种属性,利用核磁测井T2谱多重分形特征及参数能够连续较好地评价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类型与预测有效储层。

  • 标签: 核磁共振T2谱 多重分形 插值 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
  • 简介:四川盆地川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地质背景复杂,储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其反射特征多变;并且存在低速硅质白云岩,其纵波阻抗与储层接近,利用单一纵波无法准确区分硅质白云岩与储层。因此储层预测难度较大。而多波技术在储层预测、流体识别、裂缝检测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在纵波处理基础上,针对该区转换波资料处理难点,采用了改进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转换波高分辨处理技术和转换波各项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该区转换波深层成像问题,获得了高质量转换波地震资料;同时通过多波层位标定和层位匹配,消除了纵波和转换波旅行时差,将转换波压缩至纵波时间域,二者波组对应关系较好,结合测井数据统计和实际纵波和转换波剖面的对比分析,利用横波阻抗能够有效区分低速硅质云岩和储层,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精度。

  • 标签: 四川盆地 晚震旦世 转换波 静校正 高分辨 各向异性
  • 简介:通过对2008年至2015年腾冲台数字化水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台水温动态在腾冲及周边地区一些强以上地震前表现出异于水温正常动态和主要干扰震前异常特征。这些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水温阶升、水温阶降和盈江地震引起震兆异常。这对于利用腾冲台水温震前异常作为地震短期预报依据有一定现实意义。

  • 标签: 水温 异常特征 阶升 阶降 腾冲地震台
  • 简介:基于鲁地区8个气象站1999—2015年逐分钟降水数据,分析15个历时年最大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由短历时向长历时递减,短历时和长历时年最大降水量分别达特大暴雨和暴雨级别的年份最多;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多数历时年最大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5~15min历时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历时多数呈减少趋势;各历时多年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大值均在西南部山区,山区各历时降水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空间差异由短历时向长历时缩小;多数地区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早出现在5、6月,最晚出现在8、9月,最多出现在7、8月,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年各历时最大降水出现日期随时间呈提前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易从傍晚开始,随着历时增加,开始时间由傍晚向上半夜推迟,南部山区沂源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凌晨和上午,而北部高青平原最多开始于下半夜和凌晨,其他地区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下午和傍晚,长历时最多开始于夜间和凌晨。

  • 标签: 短历时 长历时 年最大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针对震后废墟无法精确检测出电磁波传输特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震后废墟Wi—Fi信号场强检测方法。首先是对Wi-Fi信号场强在组成震后废墟主要介质传输特性进行检测推导。然后通过测量在废墟不同距离下场强大小,即可推导出废墟下电磁波场强与传输距离关系,最后得出场强在震后废墟传输模型。实验表明,该传输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度高,对震后废墟电磁波传输特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传输特性 场强 地震救援 非均匀介质 WI-FI
  • 简介:针对地理国情监测变化监测技术问题,从基于遥感数据地表覆盖变化监测与地表形变监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综合分析了各技术发展现状和特点。结合地理国情监测使用数据源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构建本底数据库成果优势,总结了各优化算法在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模式和工艺流程,并提出了以分类前直接比较法进行地表覆盖变化监测和以小基线集差分干涉测量进行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路线,为地理国情相关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地理国情监测 变化监测 地表覆盖 地表形变 空间分析
  • 简介:次点火山(petit-spotvolcano)是指远离大洋脊和地幔柱大洋板块在即将进入俯冲带之前,由于板块弯曲引发部分熔融所导致局部海底火山作用。次点火山有时夹带有来自深部岩石圈包体和捕虏晶,是了解大洋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重要信息载体。次点火山自从在日本外海发现以来.在智利,汤加及巽他等俯冲带外围陆续被发现,显示次点火山并非是偶然,孤立现象,其对大洋岩石圈组成、俯冲带物质再循环和深部地幔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注意。

  • 标签: 大洋岩石圈 地幔包体 火山岩 交代作用 俯冲消减 海底火山作用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与地理环境、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出现与当时地理环境应有很大关系;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其中有多次气候波动和降温事件发生;古洪水、古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古蜀文明发展关系很密切;基于成都平原诸多先秦遗址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表明,河流、地貌、气候等因素与史前聚落变迁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受限于研究材料和方法,目前仍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研究成果;自然灾害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古文化演变一些重要节点耦合关系仍不明确;今后还需要加强与河流地貌有关聚落环境考古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定量和模型化研究史前人地关系也将是未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重要内容。

  • 标签: 全新世 环境考古 人地关系 成都平原
  • 简介:通过测定辽河口三道沟和笔架岭光滩、碱蓬(Suaedasalsa)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汞和砷含量,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垂直分布规律,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5月16日,三道沟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38mg/kg和9.13mg/kg;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59mg/kg和10.77mg/kg。三道沟各类型土壤汞和砷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笔架岭芦苇沼泽和碱蓬沼泽土壤汞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大,芦苇沼泽土壤砷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而光滩和碱蓬沼泽0-10cm深度土壤砷含量总体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三道沟和笔架岭各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I_(geo)指数都为负数,污染等级都是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三道沟和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 标签: 分布 风险评价 河口湿地土壤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陕西关中2010年9月3日和2013年9月12日两次飑线天气过程(下分别简称"9·3"过程、"9·12"过程)环境场和形成机制及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天气背景和机制不同,"9·3"过程为槽前型,其中层干侵入致使对流不稳定发展、低涡切变提供了初始上升运动和较强水汽辐合,地面上雷暴高压形成切变线是飑线触发机制和组织发展系统;"9·12"过程为槽后型,高层干冷平流侵入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水汽辐合偏弱,地面干线是强对流触发机制。两次过程尺度系统特征明显,卫星云图上为对流单体合并为β尺度云团;雷达图上为雷暴单体弥合为带状回波,进而出现弓形回波,弓形回波存在中层径向辐合对应强回波核;强回波三体散射是出现冰雹天气主要特征。

  • 标签: 飑线 环境场 中尺度特征 弓形回波 三体散射
  • 简介: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广泛发育,前人对中国东部和铀矿有关酸性岩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推动了酸性岩和铀矿找矿进步。本文尝试应用大数据方法对比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与全球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采用不同元素比值对来考察它们之间区别,得出72个元素对,做出2556个图解,从中优选出12个图解,获得了比较好效果。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与全球A型花岗岩具有大体一致地球化学特征;在许多判别图中,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位于全球A型花岗岩范围之内,且主要位于全球A型花岗岩一侧,说明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更加亏损Co、Ni、cu、Nb、Ta和富集P205、Sr、Se、Pb特征上。本文公布判别图说明,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范围之外花岗岩是与铀矿无关;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范围内可能与铀矿有关,也可能与铀矿无关;但是,与铀矿有关花岗岩一定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酸性岩范围内。上述结论是初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 标签: 大数据 铀矿 中酸性岩 A型花岗岩
  • 简介: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2.5浓度演变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12月19—20日PM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小时浓度在8h内上升201μg·m~(-3),主要是边界层南风分量由地面增厚至700m,700m以上弱下沉抑制作用,结合地面辐合线维持所致;20—21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维持高值且无日变化,是由于低空1.5km出现弱回暖,逆温层显著增厚增强且无明显日变化,导致高浓度气溶胶无法有效扩散。综合来看,2016年12月16—21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以外源性污染物输送为主;2017年1月3—4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与局地极端不利扩散条件及污染排放等其他因素有关。

  • 标签: 重污染 爆发性增长 边界层南风分量厚度 地面辐合线 逆温层
  • 简介:渤海湾盆地渤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很强非均质性。由于沉积相是岩溶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之一,因此文中根据岩心和薄片资料、测井相、微量元素和古生物特征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存奥陶系纵向上表现为1个较为完整海退—海进序列,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潮下带和潮间带4种沉积微相。台内滩和潮下带微相横向分布连续稳定,水动力条件强,形成储集层早期溶孔发育,且这2种沉积环境里发育碳酸盐岩较纯净,经后期风化淋滤形成岩溶储集层厚度大、质量好,因此是有利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带。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台内滩及潮下带发育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渤中凹陷 古生界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岩溶储集层
  • 简介:梯装置三维激电成像技术兼顾了激电测深与激电剖面二者特点,能快捷高效获得测区三维电阻率及极化率信息,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本文从类梯装置数据采集方式入手,阐述了采用类梯装置进行三维激电成像工作方式.建立了一个三维地电模型,采用类梯装置进行三维正演模拟,并进行反演及成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类梯装置进行三维激电成像能较好地刻画实际地电模型特点。以甘肃省某多金属矿为例,利用阵列式电磁法综合测量系统,进行了三维大功率激电成像技术应用研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三维激电成像技术,可以多角度、多细节显示测区地下介质电阻率、极化率分布情况,明确电性突变界面的延展状态,快速圈定成矿有利区。该研究对多金属矿产勘探等领域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 标签: 类中梯装置三维激电成像技术 电磁法综合测量系统三维正演 三维反演 三维可视化
  • 简介:重、磁、电等传统物探方法在过去矿产预测和地质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找矿工作向深部和覆盖区拓展,对这些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何家圩子铁矿勘查为例,遵循覆盖区找矿般工作流程,对传统物探在该区找矿有效性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同行在相似区域开展找矿工作起到丝参考价值.

  • 标签: 覆盖区 传统物探 有效性 矿致信息
  • 简介:采用数学预测模型对气区产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数学模型角度论证天然气业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的科学性,对指导天然气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编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气田常用产量预测模型特点及适用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从中选出不受模型分类因子正整数取值限制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Ⅱ型预测模型,以及目前常用广义翁氏模型等3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产量进行全生命周期预测。结果表明:(1)3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发展趋势都有着较乐观预测结果,由于各自数学原理不同,预测结果峰值时间、峰值产气量、峰值产气量发生时累积产气量等存在着差异;(2)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翁氏模型在2021—2030年预测年产气量均在(200~210)×108m3左右,更符合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发展形势,其预测结果更为可靠;(3)广义Ⅰ型预测模型预测峰值时间出现在2065年,峰值产量285×108m3,相对稳产期17年,而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产量峰值时间则在2050年,峰值产量270×108m3,相对稳产期11年。

  • 标签: 预测模型 产量 常规气 变化趋势 峰值 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