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发展高速铁路是解决城市间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其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引起的环境问题,铁路沿线居民及周围建筑等造成不利影响。在对高速铁路引起的振动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关于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随深度变化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Ⅱ、Ⅲ和Ⅳ类场地条件下的路堤式和高架桥式高速铁路,0-5m不同深度处地基土的振动加速度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并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显著差异;Ⅱ类和Ⅲ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总体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呈先快后慢的衰减趋势;而Ⅳ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放大的趋势,在深3m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频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与场地相关。

  • 标签: 高速铁路 地基土 加速度 振动衰减规律 场地类型
  • 简介:依托工程实例,粉土场地强夯加固振动衰减规律及其建筑物的影响开展试验研究,探讨了振动加速度与强夯能量、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2种能级夯击振动加速度衰减公式;提出了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及减轻强夯振动影响的工程措施。结果表明:强夯振动加速度峰值近似按指数函数衰减,且强夯能量越大,振动衰减速度越快;夯击振动卓越频率为8-10Hz,振源距振动卓越频率影响不大;振源距达到50m时,2种能级的强夯振动建筑物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 标签: 强夯振动 衰减规律 最小安全距离 振动测试 粉土场地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西安市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年气象条件较2015年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年偏差,优良日数减少,各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年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和年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年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的日期相比2015年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的第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降水 大气扩散 臭氧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的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面向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五大发展理念,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通过标美国,指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与比重虽均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必须坚持生态和谐与创新发展的理念。本文重点聚焦于我国滨海城市如何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的直接经济贡献,针对海洋经济主要产业门类发展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与优良范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八项对策建议:设立具有综合协调力的国家海洋经济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开展海洋水质指标修订与生态修复工程;围填海科学化与生态化可为滨海城市发展继续做出新贡献;尽快实现海洋港口绿色化与效能化;重点打造海洋不可培养微生物作为海洋药物的新源头;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与高效海水养殖;注重培育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创意,大力打造高端旅游业;我国海洋科研机构要聚焦产业链创新。

  • 标签: 海洋经济 发展战略 对标研究 对策建议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总细根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细根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0~1m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根,表明0~1mm根系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量,并引起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温度是水生生物尤其是贝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温度岩扇贝无水保活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温度不同干露条件下岩扇贝存活率、半致死时间(LTd的影响以及温度胁迫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两项不同的试验。为了探明温度岩扇贝存活率和半致死时间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的岩扇贝(壳长为(397±50)mm)在不同温度(5℃、15℃)、湿度(保湿组、不保湿组)和氧气(充氧组、不充氧组)环境下的生存分析、影响半致死时间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低温、保湿、充氧均可以显著提高岩扇叽存活率、半致死时间(P〈0.05),其中温度变化岩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影响最显著,其次时氧气,最后是湿度。在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显著(P〉0.05),湿度和氧气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这为确定岩扇贝苗种运输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探究温度变化岩扇贝幼贝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逐渐升温(5℃、10℃、15℃、20℃、25℃),检测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显示,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余组SOD活力(P〈0.05),在10℃至25℃间,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5℃至20℃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CAT活力(P〈0.05);T-AOC水平在15℃时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活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降温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升温(P〈0.05)。这表明高温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岩扇贝幼贝组织液中SOD、T-AOC活力有着明显的抑制

  • 标签: 岩扇贝 幼贝 温度 无水保活 抗氧化酶活力
  • 简介:为了比较CO2引起的海水酸化和HCI引起的海水酸化棘皮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北方海岸带土著种一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pulcherrimuS)为对象,分析比较了两种海水酸化模式马粪海胆胚胎和骨针发育的影响。根据IPCC2100年海水酸化程度的预测,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自然海水组(pH=806±001)和六个海水酸化处理组(三个CO2处理组和三个HCI处理组)。结果表明:(1)与自然海水组相比,酸化处理组马粪海胆胚胎的卯裂率呈现随海水pH下降而延长的趋势,与HCI酸化处理相比,CO2处理马粪海胆胚胎卯裂率的影响更为严重;(2)两种海水酸化模式下,马粪海胆浮游幼体四腕浮游幼体均出现对称性缺失和骨针外露现象;(3)与自然海水组相比,两种海水酸化模式马粪海胆四腕浮游幼体骨针发育具有不同影响,HCI酸化处理组浮游幼体呈现骨针变短现象,而CO2处理组四腕幼体的骨针则出现变长现象;(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海水酸化可影响马粪海胆浮游幼体骨针的钙化结构,当海水△pH=0.5时,CO2处理组马粪海胆浮游幼体骨针的腐蚀程度要比HCI处理组更为严重。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海水酸化模式马粪海胆胚胎和骨针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强酸(HCI)引起的海水酸化而言,CO2引起的海水酸化马粪海目旦的影响可为严蕈。

  • 标签: 海水酸化 马粪海胆 胚胎发育 浮游幼体 骨针发育
  • 简介:电磁法是识别四川盆地优质页岩储层的有效手段,而岩石电阻率是其进行“甜点”预测的重基础之一.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孔渗测试、电阻率测量等手段确定龙马溪组页岩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成岩过程,并讨论成岩作用岩石电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处于晚期成岩阶段,成岩作用通过控制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进而控制岩石的电性特征.龙马溪组上段浅水陆棚主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造成样品呈高电阻率、低孔隙度和低TOC含量的特征,龙马溪组下段深水陆棚主受生烃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造成样品呈低电阻率、高孔隙度和高TOC含量的特征.研究结果为川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电性特征变化规律提供了地质意义,也为川南龙马溪页气储层的测井解释和电法“甜点”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 标签: 成岩作用 页岩电性特征 沉积环境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龙马溪组
  • 简介:随着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其气候的影响受到关注,自2000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国陆续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中国也开展了一些观测和模拟研究,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可指导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风电场气候影响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影响机理和研究成果。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场会导致地表气温上升,风电场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风速衰减,并间接影响降水、蒸发等其他气象要素,风电场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结论具有较高信度;部分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大规模风电场(群)开发全球气候也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风电场 气候影响 局地气候 气温 风速
  • 简介:基于大圆弧假定,利用傅立叶-贝塞尔(Fourier-Bessel)级数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含圆弧形沉积的楔形空间平面P波的散射解析解。为方便构造地表面引起的散射波场,本文利用2个大圆弧面来模拟地表面,由连续性边界条件建立方程并求解得出该问题的解析解。算例结果表明,楔形空间沉积附近地表的动力响应特征依赖于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沉积内外介质特性与楔形夹角等因素,且位移放大效应较半空间情况更为显著。

  • 标签: 楔形空间 圆弧形沉积河谷 平面P波 散射 解析解
  • 简介: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的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的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静水压力岩体边坡抗滑移稳定性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河道和水库两岸常会发现因河道或水库水位的交替消长而发生岸边岩体的滑移与坍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岩体边坡外邻水水位的消长以及岩体节理裂缝内水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水位在不同变化情况下边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结合不同实际场景,讨论了边坡外邻水和节理裂缝内充水这两种情况岩体边坡稳定性影响大小的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岩体边坡外邻水水位的上涨会增大岩体边坡的抗滑移稳定性;而岩体节理裂缝内水位的上涨会减小岩体边坡的抗滑移稳定性,并定量对比了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 标签: 静水压力 岩体边坡 抗滑移稳定性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的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的模拟效果。其中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模拟10m风速的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的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城市热岛冷却效应的研究对于确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正确途径等有重要意义。采用离线城市冠层模型分析了城市冠层中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的变化辐射热量、表面温度及冠层内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筑物高度、宽度以及街道宽度等参数的改变冠层各表面温度的影响较大,当街道宽度增加3m时,地面温度升高约3.5K。但是街道宽度增加,多重反射导致的辐射截陷效应减弱,墙面上更多的热量释放出去,各墙面温度降低约1.5K;冠层气温先增加,日出后降低约0.4K。屋顶材料的改变辐射及热通量和表面温度也有较大影响,与灰色水泥屋顶相比,采用高反照率白色涂料冷却屋顶后,屋顶净辐射热量损失约380Wm?2,屋顶表面温度降低约10K。冠层内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城市辐射热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 标签: 城市冠层模型 能量收支 街区形态 冷却屋顶
  • 简介:强震动观测是获取地震地面运动最基本的手段,但其观测质量会受到观测台站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场地条件的观测台站和附近不同高度建筑物,开展建筑物观测场地地震动影响的模拟分析,探讨其强震动观测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粘弹性边界方法,建立了8个场地-建筑物体系计算模型,分别考虑了4种不同剪切波速的场地和4种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建筑物,计算分析了建筑物高度、观测点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强震动观测及场地土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震动台站附近地面建筑物的存在对观测结果将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距离建筑物影响的相对误差可高达20%以上;建筑物高度的变化并没有明显改变其影响程度和影响较大的地震动周期范围,但较高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会随距离增加衰减速度减慢;场地土越软,周边建筑物观测带来的影响越大。建议:对于较软弱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低至21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40m,对于较坚硬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25m。同时还认为,如果强震动观测要求较高精度,需进一步增加避让距离,且应具体考虑建筑物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观测台站 场地条件 建筑物影响 数值模拟
  • 简介:气候变化增加了国际河流冲突的可能性,加强跨境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是流域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梳理了适应性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认识到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是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的程序。通过论述气候变化下跨境水资源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包括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对策分析、综合评估以及实施与调控5个阶段。该项研究将适应性管理与气候变化、定量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关联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优化决策和动态调控等有机结合,为从跨界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跨境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评估框架
  • 简介:为了研究P波斜入射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工程背景,考虑上覆海水与海床、沉管隧道之间耦合作用,采用粘弹性边界和等效力的地震荷载输入方式,利用ADINA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分析入射角为0°、20°、40°、50°、60°时P波沉管隧道环向应力峰值(正应力峰值、剪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为40°时,沉管隧道应力峰值最大;入射角为0°—4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增大,入射角为40°—6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减小;隧道截面4个转角处及隔墙与顶板、底板的连接处为隧道剪应力峰值最大处;隧道截面左侧剪应力峰值远大于右侧;隧道顶板正应力峰值最大,顶板的正应力峰值大约为底板的2倍;隧道截面左侧位移峰值远大于隧道截面右侧。

  • 标签: 沉管隧道 P波斜入射 地震响应分析 流固耦合
  • 简介:以卤虫无节幼体(36h)和成虫(16d)为例,在温度为15±3℃、盐度为30的条件下,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Cu2+、Mn2+和Zn2+卤虫的无节幼体和成虫的单一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以卤虫卤虫无节幼体(36h)为例,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通过等毒性溶液法,研究了Cu2+、Mn2+和Zn2+卤虫的联合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三种金属离子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成虫,Cu2+﹑Mn2+和Zn2+的48hLC50分别是4.0、27.19和115.95mg/L,而成虫Cu2+﹑Mn2+和Zn2+的48hLC50仅为1.31、6.86和34.23mg/L;且两个时期的卤虫,三种金属离子毒性由强至弱均为Cu2+>Mn2+>Zn2+;三种重金属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成虫的安全浓度(SC)分别是0.4、2.72、11.6、0.13、0.69和3.42mg/L。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Mn、Cu-Zn和Mn-Zn均卤虫无节幼体表现为拮抗作用。

  • 标签: 卤虫 重金属离子 单一和联合毒性 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