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2万m^3汽油罐产生150mm长裂缝进行一系列研讨和处理,总结出不宜采取采油、带压直接焊接大油罐裂缝的处理方案,以免裂缝讯速扩大,宜采取在漏油处的周围加焊堵板,套管等封堵措施,并实践证明了采取先向灌内注水,然后带水,带施焊的处理方案更为安全可靠。

  • 标签: 大型 油罐 汽油罐 裂缝漏油 带压焊接 焊接
  • 简介:通过对石油化工各类油品储罐在生产运行中发生突沸、喷溅及憋损坏的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找出其发生原因,并从工艺及管理上提出控制措施,保证油品储罐的安全运行。

  • 标签: 油罐 突沸 喷溅 憋压 危险 控制
  • 简介:岩石热解录井侧重利用所分析的各特征参数及其组合规律或关系图板来解释评价储集层的流体性质,而热解气相色谱录井则侧重通过不同谱图形态特征来反映,两者各有优势。从突出两者优势的角度出发,以辽河油田茨120区沙河街组沙三段地层为例,分别探讨岩石热解录井的S1和S1/S2解释评价标准与不同储集层的热解气相色谱录井谱图特征识别方法,进而将两种解释评价方法结合,可实现不同储集层的有效识别,提高储集层解释评价符合率。该区块两口井4个不同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实例分析表明效果较好,对于该区块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 标签: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储集层 流体性质 解释评价
  • 简介: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稳产难度加大。为解决老油田剩余油开发难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六断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详细描述了该区块高含水率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开发层系重组、注采井网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开展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研究,提出了在井况差、井网稀疏的部位,通过加密调整动用剩余储量;重塑注采井网,挖掘低渗透带及砂体边部的剩余油,通过改善注水剖面,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深化长停井潜力研究,恢复利用停产井,通过转注、恢复注水、大修等进行注采井网的完善等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通过针对性实施,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而实现了断产量保持稳定。

  • 标签: 剩余油 精细地质研究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采收率
  • 简介:通过研究OCS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及驱油效果,考察其在不同断油田表面活性剂驱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OCS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05%~0.4%时,驱油体系与不同断油田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可降到10-2~10-3mN/m数量级,说明OCS驱油体系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和适中的乳化性能.物理模型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基础上,注入0.3PV的OCS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8.08%.

  • 标签: OCS驱油体系 油水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驱油效果 界面活性 原油采收率
  • 简介:随着润滑油规格的发展,对润滑油的配方技术提出了挑战,其中尤其对抗磨添加剂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氯系、硫系、磷系、含氮、硼类、稀土和纳米抗磨添加剂的最新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抗磨添加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抗磨 添加剂 研究 应用 极压抗磨添加剂 研究和应用
  • 简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 标签: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 简介:本文介绍了氯系、磷系、硫系、有机金属盐、硼酸盐、超高碱值磺酸盐这6个主要品种的极抗磨剂及其应用情况,展望了极抗磨剂的发展趋势。极抗磨剂(EP-AntiwearAgent)是指在极压条件下防止滑动的金属表面烧结、擦伤和磨损的添加剂。当滑动的金属表面接触压力增加时,表面间的油膜变薄,2个表面的凹凸点相互啮合,产生局部高温、高压。

  • 标签: 极压抗磨剂 磷系 磺酸盐 表面接触 硼酸盐 有机金属
  • 简介:日本财务省9月中旬发布的贸易统计速报显示,日本8月贸易收支赤字187亿日元,这是3个月以来第一次出现赤字。其中,出口额5.3164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造成的出口压力。

  • 标签: 出口额 日本 承压 钢铁 贸易统计 出口压力
  • 简介:通过对辽河油田雷家地区沙四段原"致密碳酸盐岩油藏"岩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储集层碳酸盐含量多低于50%甚至低于25%,并不能达到碳酸盐岩储集层范畴。结合岩石学特征、岩心构造特征,认为该套储集层应属于泥页岩致密储集层。致密储集层在开采初期产量高,但后期递减快,目前针对该类油层提高及维持产能的有效方法就是实施压裂作业,因而对该类储集层的评价中,除了常规的烃源岩、含油性评价以外,如何进行裂选层尤为重要。以雷家地区L88井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酸盐岩分析对其储集层(含)白云质泥页岩岩性进行确认,并结合元素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资料,利用极差变换法、幅差形态法、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判别法等手段,对储集层的脆性、含油性进行评价,通过脆性、含油性、厚度3个方面分析优选有利井段,为裂改造提供依据,使该井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致密储集层 脆性 烃源岩 含油性 压裂选层
  • 简介:利用气测录井全烃可以准确评价和认识储集层,但该值大小受地质因素和钻井因素等影响,导致不同层位的全烃值缺少可比性,难以直接用于评价裂井产能。通过对影响录井全烃值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12项主要影响参数,然后选取某一裂层建立影响因素与全烃值的样本,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全烃计算模型,并用于计算其他井段的录井全烃值,即相当于所有井段的录井全烃值采用相同测量标准,从而消除了各种地质和工艺因素的差异。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适用于产能评价和储集层对比。

  • 标签: 录井全烃值 地质因素 影响参数 径向基神经网络 压裂产能
  • 简介:成品润滑油组成中使用的极添加剂主要是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如磺酸盐和/或硫化物,在100℃运动粘度为2~35mm^2/s、最好为3~35℃mm^2/s的润滑油中,有机硫化物的添加量一般为0.01%~10wt%,含有硫化物作极剂的润滑油用在车辆传动、齿轮和转动轴承中时,具有优异的抗摩擦-抗磨损和极性能。

  • 标签: 极压添加剂 磺酸盐 内燃发动机 有机硫化物 抗磨损 成品
  • 简介:介绍了四五家子油田W20区油藏特点,并研制了线性自生热增压泡沫裂液体系。考察了该裂液的流变性、膨胀性、增压性能、悬砂性、对储层伤害性及对设备的腐蚀性,结果表明,研制的自生热增压泡沫裂液具有较好的流变性,体积膨胀倍数最高可达9倍,60min内增压能力达8.2MPa,悬砂性能好,对储层的平均伤害率为14.57%,40℃温度、6h内对N80钢片平均腐蚀速率仅为0.20217g/(m。·h)。线性自生热泡沫裂液在W20—5井现场试用结果表明,产油量由前0.24t/d增加到2.0t/d,增产倍比达8.33,与同区块常规裂液相比,取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 标签: 线性自生热 泡沫压裂液 四五家子油田 现场应用
  • 简介:众所周知,合成和半合成液中的细菌繁殖不如溶剂油那样敏感。尤其是在极工况下的润滑性能也不会太好。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全溶于水的含硫添加剂的极特性,结合油性剂和抗磨剂,能表现出大范围的综合润滑特性来满足多效润滑油的要求,比如:磷酸酯和硫代烷基酸。结果表明,含有这种添加剂的合成或半合成润滑液能用于苛刻金属的加工过程。

  • 标签: 环境友好液 水溶极压添加剂 润滑 环境 润滑剂 金属加工
  • 简介:压力传感器在录井设备中不仅使用多,而且必不可少,目前已不必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本文以国产压力传感器为便,较详细地介绍目前在录井中使用最多的硅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和特点;并为现场工作人员指出了正确安装使用、调整校正和故障处理等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压力传感器 综合录井 录井技术 压阻式传感器 技术性能 传感器安装
  • 简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用做润滑油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摩擦学性能和高的热稳定性能,以及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腐性能,能够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和环境的苛刻要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几种典型的含氮杂环添加剂-苯并噻唑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苯并三氮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吡啶衍生物、二嗪及三嗪衍生物在润滑油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重点阐述了它们摩擦学性能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 标签: 含氮杂环化合物 多功能润滑油 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减摩抗磨作用机理
  • 简介:该文概要介绍储集层伤害机理,分析了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储集层的伤害。以X502断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储集层特征、敏感性伤害原理,重点阐述了在钻井过程中的油层损害现状及原因。通过对储集层的孔隙特征综合分析寻找出了该区储集层的主要伤害因素为“储集层粘土膨胀导致储集层孔喉堵塞”,并以此为依据对钻井过程中实施油气层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油气层保护 钻井过程 临盘油田 技术探讨 断块 储集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