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1世纪被公认为知识经济世纪。作为世纪经济新增长点的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作用下已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化、贸易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贸易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化、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自由化以及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化等新趋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充分挖掘我国服务贸易潜力,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必须采取新的对策。

  • 标签: 知识经济 国际服务贸易 发展趋势
  • 简介:本文从海内外学界对南宋义役的认识分歧入手,在摸清义役的实施概况、发展阶段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区分了义役的不同类型,即有民间主导型和政府推广型之别。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从乡村上户、胥吏阶层和地方政府官员在义役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入手,分析了义役败坏的诸般原因。认为民间主导型义役是乡绅集团在差役重压下,试图通过集资助役、自主排役之方式,主动参与赋役徵收、地方治安等乡村治理秩序重建的有益尝试。

  • 标签: 义役类型 乡村治理秩序 利益博弈 制度变异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天下”原指中国领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肇端於五胡建国华北,逐渐形成了将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识。这种新天下意识随着当时规模巨大的人口移动,被传播到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并影响到古代朝鲜、日本的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动向中,倭国王从倭王武时代既向中国皇帝称臣,同时又自称“治天下”之王,到隋炀帝时代倭王自称“天子”,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识。伴随着新天下意识在东亚的形成和传播,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终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东亚各地区也进入新的中华、天下纷然丛生的时代。

  • 标签: “天下”意识 倭国 中国 东亚 世界秩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1年全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以扎实的作风,强劲的力度全面展开,着力解决了一些超范围经营、超范围广告、恶意削价竞争、不讲职业道德、不讲信誉、拖欠团款、“黑社、黑导”等长期影响旅行社服务质量和制约旅行社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对星级饭店评定和星级复核,对于有的饭店随意降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削价竞争、硬件设施维护保养不良、服务质量滑坡等现象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治理整顿。

  • 标签: 旅游市场秩序 削价竞争 整顿 服务质量 旅行社业 星级饭店
  • 简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处于核心位置的时间还是相当之久。《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一书就从中国古代开始追溯,梳理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地位变迁,并对当前中国在东亚秩序中如何自处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此书内容略谈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标签: 东亚 中国 秩序 地位
  • 简介:宋代内臣在官阶迁转到内东头供奉官时,需要从内侍两省转到枢密院管理,进入武阶序列迁转,是为常规迁转路线上的“止法”。但对于在御药院、内束门司等要近机构担任差遣的部分内臣而言,他们可以在官阶保持为内束头供奉官的情况下,将供职时的劳绩折算为应迁转的阶次,待转出时可以直接获得较高的阶秩。内臣的这段经历被称作“寄资”。作为一种特殊的品阶管理制度,寄资在两宋随政治制度的发展形势屡经废置,在时人的认识中也由“侥幸之门”变为“祖宗法”。以时间为轴考察寄资制度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在制度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宋代内臣作为官僚的属性,并进而思考内臣品阶管理制度所可能体现的内外秩序

  • 标签: 寄资 内臣迁转 内侍官阶 内外秩序
  • 简介:田野调查发现,北侗地区房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内涵较为复杂,既包括类似于汉人宗族中的房支,同时也指涉类似于汉人宗族的组织。房族组织在房族范围、姓氏组成、血缘渊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明显的治理功能。房族组织主要通过协助村务、主导公益、族规引导和纠纷解决四种方式参与乡村治理,主导并生产乡村秩序。房族是典型的乡村自组织,乡村治理法治化应注意运用自组织资源。

  • 标签: 房族组织 秩序生产 乡村治理 法治化
  • 简介:在第二套人民币中,收藏界公认有三大珍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种票子”。所渭“三种票子”是指1953年版3元、5元、10元三种大面额票券。因为这三种票券受当时国内印制技术和生产能力所限,又缺乏高档防伪专用印钞纸,而由国内设计绘样,委托前苏联代印,故也有人称“苏三币”。

  • 标签: 人民币 国际政治背景 中国 代印过程 市场流通 面值
  • 简介:2000年前后,作为"新冷战史"研究朝着更加深入方向发展的结果,探讨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冷战政治关系的学术潮流兴起。相关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学术生产的关系入手,来探究作为"冷战社会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和国家建设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理论;结合现代化理论"社会工程"的特点和冷战的全球化趋势,研究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第三世界政策工具的现代化理论。这一学术潮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特性,契合了外交史研究国际化和文化转向的趋势,拓展和深化了冷战史研究。

  • 标签: 现代化理论 国际史 学术潮流 外交史 社会工程 雷迅
  • 简介:我受朱广平副市长的委托在这里召开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河南省召开的整顿和规范文化、文物市场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关于整顿文物市场的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六部委和河南省六厅局《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方案》,动员、部署我市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工作,依法取缔文物非法交易场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古都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形象,为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净化文化环境。

  • 标签: 文物市场 市场秩序 会议 文物非法交易场所 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市
  • 简介:洁净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且是人类对秩序结构的一种追求,以"洁"与"不洁"所构建的分类准则也可以成为判断秩序结构是否良好的一个参考标准。然而,洁净的空间经常面临来自不洁之物有意或无意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消解这种威胁也就成为许多民族传统上追求良好秩序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侗族传统民居场域空间内也存在类似的洁净诉求,并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净化与禳解表达出来。虽然两种形式在目的、内涵、仪式过程等方面都有差异,可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维持一个完整的洁净民居空间所需的行动策略,体现了侗族对秩序结构的美好愿望。

  • 标签: 侗族 传统民居 净化 禳解 洁净
  • 简介:从元代开始,沁河下游地区数县之间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用水秩序,即最先由下游县灌溉,之后依次而上直至最上游县。各县用水的量以时间来计算,按照最初开渠时各县所提供劳力和财力的多寡来分配。文章认为该用水秩序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既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也是灌渠系统的空间拓展过程,具有深刻的社会、地理背景,它是上下游县际之间围绕着水资源分配而产生的社会互动结果,反映着这一地区水利开发史的特点和地域社会的独特个性。

  • 标签: 沁河下游地区 用水秩序 自下而上 社会互动
  • 简介:本文对晚明海上世界进行重新解读,提出以整体中国海上力量的高度来看待晚明中国海上力量。认为晚明海上场域突出显示了与前此的不同之处:第一,东矿西珍,海上贸易商品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东洋凸显,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白银货币化密切相关;第二,环境复杂,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海上贸易以亦商亦盗为基本活动方式,中国海商经历了身份转换,中国海上力量则经历了重新整合,包括官、商、民的通力合作;第三,整合后的中国海上力量重建了海上秩序,并在与西方海上势力的博弈中胜出。指出上述因素构成时代特征,中国社会变迁与世界大变迁紧密相连,无论是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晚明中国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迁,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进入与世界同步的趋向性发展历程。

  • 标签: 晚明 海上世界 商品结构 海商集团 秩序重建 胜出西方
  • 简介:辽代五京体制的形成对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京的建立更是辽代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的封建化的进程,因而在推动辽之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我国北方民族融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京城的建立基于有利的时代形势,也是辽代以捺钵体制为主的统治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需要,结合行国政权和城国政治、游牧与农耕经济融合等因素进行探讨,以期能深入认识存在于历史背后的中京城建造的原因。

  • 标签: 辽代 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