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除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外,其他传播途径如消化道和气溶胶传播尚有待明确。本文报道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核酸检测阴性但粪便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粪便 咽拭子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QCC(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率的研究。方法选取我科 2020 年 1 月27日~ 2020 年 2 月14日内接到检验科通知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149例为研究,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率的原因、设定目标值、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发生率。对活动开展前后的有形与无形成果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 QCC 活动后标本不合格率为1.22%较活动前的8.72%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圈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 品管手法8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 QCC 活动不仅降低了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使护理质量管理持续进行。

  • 标签: QCC 咽拭子 核酸检测标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样本采集方法检测EBVDNA(Epstein-BarrvirusDNA,EBVDNA)在EBV感染中的阳性率。方法使用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85例疑似EBV感染患者、外周全血、血浆及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的EBVDNA,比较其检出率和病毒载量。结果疑似EBV感染患者、PBMC、全血及血浆四种样本中的阳性率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EBV感染初期,荧光定量PCR检测和PBMC中的EBVDNA对EBV感染快速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EB病毒检测 阳性率 咽拭子 单个核细胞 全血 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与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月5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90例患者中,核酸阳性组46例,核酸阴性组44例,核酸阳性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5.4±2.8) d]和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10.0±3.8) d]分别短于核酸阴性组[(7.3±3.5) d和(12.6±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5、3.001,P=0.005、0.003]。核酸阳性组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比例[39.1%(18/46)]高于核酸阴性组[9.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8,P=0.001)。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和乏力。核酸阳性组咳痰[37.0%(17/46)]和部不适[19.6%(9/46)]的比例高于核酸阴性组[18.2%(8/44)和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1、4.729,P=0.047、0.030)。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期发热比例[32.6%(15/46)]高于核酸阴性组[6.8%(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9,P=0.002)。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钾降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两组患者病变影像学均主要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时影像学进展期的比例[54.3%(25/46)]高于核酸阴性组[22.7%(10/44)],影像学转归期的比例[21.7%(10/46)]低于核酸阴性组[68.2%(3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62、19.645,P=0.002、P<0.01)。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COVID-19患者在临床症状(咳痰、部不适和采样期发热)、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疾病的分型和影像学分期上存在差异,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灭活处理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两例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标本。56 ℃ 30 min和75%乙醇分别处理1∶2,1∶4,1∶8,1∶16,1∶32比例稀释的洗脱液,比较未灭活处理与灭活处理后样本的qPCR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及Bland-Altman分析。结果未灭活处理与56 ℃ 30 min和75%的乙醇灭活处理后样本循环阈值(Ct)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P<0.001。未灭活与56 ℃ 30 min和75%的乙醇灭活Ct值差异均在1以下。结果相关性明显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使用56 ℃ 30 min和75%乙醇处理标本,对后续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qPCR检测均无明显的影响。呼吁全国同行共同关注和参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后检测验证,推动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检测,保护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安全。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灭活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鉴定手足口病患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10和A6的结果。方法可以随机选取50例医院在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通过采集患儿的作为标本,对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柯萨奇病毒开展鉴定分析,具体可通过BLAST程序,分析其A10和A6产生的影响。结果对手足口病患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10和A6进行分析,得出在患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引物040-011能够对A10和A6产生良好的基因扩增特异性;手足口病男性患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检测阳性率达到52.3%,女性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检测阳性率达到13.8%,对比存在差异(P<0.05);其中,在原体柯萨奇病毒检测中,检测到12例为A10阳性,3例为A6阳性,同时病毒中A10阳性、A6阳性的比例分别是24.0%、6.0%,对比存在差异(P<0.05);同时A10和A6也是手足口病患儿的重要病原。结论在临床诊治鉴定手足口病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10和A6鉴定结果,强化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工作,通过A10、A6变化来为患儿制定有效治疗决策,以确保提升临床手足口病治疗方案效果。

  • 标签: 咽拭子病原体 手足口病 A10 A6 柯萨奇病毒
  • 简介:【摘要】 综述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在鼻取样中,通过两种取样方法和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鼻取样优于取样。对于高度疑似患者应进行多样本新冠核酸检测,应进行多次鼻咽核酸检测,以免漏诊而造成较大范围的带毒传播 。这样能更准确检测核酸结果,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漏诊,同时也减少医护人员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鼻拭子 咽拭子 取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病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舒适护理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均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应用品管圈行舒适护理,护理结束后,调查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统计采集成功率,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00%)相比较,观察组(98.00%)更高(P<0.05);观察组采集成功率(100.00%)较对照组(91.00%)更高,(P<0.05)。结论:对老年病人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的过程中,对其实施舒适护理并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采集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品管圈 老年病人 核酸检测 咽拭子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护理中开展品管圈的效果及舒适度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的住院患者共15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7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的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对比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保证话患者的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咽拭子采集 品管圈 舒适度
  • 简介:目的评价PCR检测女性自取阴道下端标本诊断淋病的检验效果方法每例入选者均取2个宫颈标本和1个自取阴道下端标本,1个宫颈标本和自取阴道下端标本行淋球菌PCR检测,另1个宫颈标本行淋球菌培养。结果共有298例入选者。诊断出淋病31例。宫颈培养、宫颈PCR、自取阴道下端标本PCR的敏感性分别是75.8%(25/33),87.9%(29/33)和97.0%(32/33),特异性分别是100%(265/265),99.6%(264/265)和99.6%(264/265)。结论自取阴道下端标本PCR检测淋球菌的敏感性至少不低于传统的宫颈,自取阴道下端标本可以替代宫颈行PCR诊断女性淋病。

  • 标签: PCR 女性 阴道下端 拭子标本 淋病 淋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咽采集过程中的护理管理要点以及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发热门诊鼻咽受检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受检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20例。对于参照组受检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于实验组受检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两组受检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在本次护理干预中,实验组受检者满意度为(18/20)90.0%,高于参照组受检者满意度(15/20)75.0%,P<0.0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发热门诊受检者鼻咽标本采集过程中,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均比较大,对此,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为受检者提供舒适护理服务,提升受检者满意度,提升鼻咽采集效率。

  • 标签: 鼻咽拭子 采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在老年新冠核酸检测采集舒适护理中运用品管圈方式对减少鼻咽部刺激不适的效果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到2020年6月期间院内接受新冠核酸检测采集的老年患者9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舒适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品管圈舒适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鼻咽部的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鼻咽部刺激感与不适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品管圈 老年新冠核酸检测咽拭子采集 舒适护理 鼻咽部 刺激不适感
  • 简介:【摘要】 总结 对 COVID-19 感染者进行 平卧位 鼻标本 的 采集 方法 。要点包括: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加强个人防护、规范采集方法及流程,采集标本及时安全送检。未发生操作者感染事件。

  • 标签: COVID-19 鼻咽拭子 平卧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鼻咽采样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患者,临床中,将其随机分成两个不同组别,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坐位法进行采样,研究组以卧位法联合防护面屏进行采样。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采样检测结果,并对患者在采样过程中的舒适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采样检测阳性率为45.0%(18/40),对照组阳性率为27.5%(11/4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改良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鼻咽拭子 采样方法 分析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如何有效检测、识别新冠病毒,避免“一人传多人”现象,及时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成为了当前新冠防护的关键难题。在这里,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样工作为例,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标本鼻咽采样方法,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法评估流程的风险因素,提出了规范医护人员鼻咽的操作方法,这对于提高病毒标本核酸检测的质量,降低采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冠病毒鼻咽采样核酸检测的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100例新冠病毒鼻咽采样核酸检测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满意度、依从性。结果:实验组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冠病毒鼻咽采样核酸检测者实施舒适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新冠病毒 鼻咽拭子采样 核酸检测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肛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价值。方法选取104例COVID-19确诊患者,在入院时采集、痰液、血液和肛检测2019-nCoV核酸;依据不同标本核酸阴阳性分组比较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指标;选取15例肛核酸阳性患者追踪分析其不同标本核酸转阴时间。结果与肛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具有较低的淋巴细胞(LYM)和较高的乳酸脱氢酶(LDH)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且重症比例更高。阳性患者HsCRP、IL-6和重症比例亦显著高于阴性患者。痰液阴阳性患者间血液学指标和重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阳性比例仅为1.92%,但均为重症患者;痰液阳性率最高为46.15%。和肛均阳性患者LYM显著下降,而HsCRP、IL-6和危重比例均显著增高。追踪结果显示肛和痰液转阴时间较长,警惕痰液复阳现象。结论肛阳性患者具有更低的LYM和更高的炎症水平及重症比例,提示其可能成为预测重症发生的因素。且转阴时间长于,联合和肛检测有助于预测重症发生。

  • 标签: 2019-nCoV COVID-19 肛拭子 咽拭子 痰液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痰标本细菌培养中,对本科自主创新的女性研磨涂布痰标本预处理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我院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合格标本206份,采用直接接种培养法、二硫苏糖醇均质化法和女性研磨涂布三种方法接种平板培养,观察培养结果,统计分离出致病菌的阳性分离率。通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结果经预处理后接种培养法阳性率均比直接培养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硫苏糖醇均质化法和女性研磨涂布两种方法间比较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处理后的培养结果阳性率比直接接种培养阳性率高,女性研磨涂布与传统的痰标本预处理方法(二硫苏糖醇均质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阳性分离率较高,而且女性研磨涂布预处理痰标本方法操作简单,材料易得,不需要特殊试剂,成本低廉,省时省力,不容易被污染,处理后的标本几乎没有杂菌干扰,致病菌阳性检出率高,所以方法可行,便于临床实际操作,适合在细菌室预处理痰标本时推广应用。

  • 标签: 痰培养 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