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输血传播病毒筛查技术以及病毒灭活/去除技术的发展应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对输血/血液制品安全性的威胁已大为降低。

  • 标签: 人细小病毒B19 输血 血液制品 血液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在人类细小B19(HPV B19)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移植术患者50例标本组织,分别通过FQ-PCR技术与PCR技术对HPV B19进行检测,分析FQ-PCR在HPV B19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CR技术检测显示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36.00%;FQ-PCR技术检测显示阳性例数28例,阳性率为56.00%。FQ-PCR技术检测HPV B1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CR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4.026,P=0.045)。FQ-PCR检测结果显示,1×10 ~1×10 copies/ml共21例,占比42.00%;>1×10 copies/ml共7例,占比14.00%。结论:PCR技术在HPV B19的检测能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但仅为定性结果,且检测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相比之下,FQ-PCR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可定量分析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细小病毒B19 聚合酶联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细小B19中国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片段的重组表达载体,获得大量表达的VP1蛋白.方法从我科保存的人细小B19中国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片段的重组克隆载体中获得VP1基因片段,将该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RSETA,构建VP1-pRSETA表达载体,并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使蛋白表达,在不同表达时间收获细菌,给予不同诱导剂浓度及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诱导表达,利用蛋白电泳检测VP1蛋白表达情况;超声裂解诱导表达的细菌,收集上清和沉淀进行蛋白电泳,分析表达蛋白的溶解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VP1-pRSETA的重组表达质粒,表达的融合蛋白经15%SDS-PAGE电泳证实大小为2.2kd结论获得人细小B19中国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及其产物,对进一步研究其纯化及制备单克隆抗体和疫苗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细小B19;VP1基因片断;载体构建;诱导表达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8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例40岁女性患者表现为急起发热、头痛伴头晕,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MRI检查阴性,脑电图示:广泛中度异常脑电图,额颞叶显著异常波,脑脊液病理细胞学提示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性炎症,血清及脑脊液核酸检测人细小B19(B19V)阳性,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经阿昔洛韦及地塞米松等治疗后患者头痛、头晕、眼震、颈抵抗等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

  • 标签: 细小病毒B19,人 脑膜炎,病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汉逊酵母系统重组表达人细小B19(human parvovirus B19, B19V)主要衣壳蛋白VP2,并对VP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及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重组表达B19V VP2蛋白,并使其自组装成VLP;通过高密度发酵和系列层析纯化步骤获得VP2-VLP;SDS-PAGE和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蛋白质纯度,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观察颗粒形态,并检测VP2-VLP磷脂酶活性。采用ELIS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小鼠体内VP2-VLP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本研究制备的重组VP2-VLP纯度大于95%,颗粒均一且形态良好,大小近似天然病毒颗粒;VLP可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磷脂酶A2活性为阴性;吸附佐剂后的VP2-VLP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结论汉逊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B19V VP2-VLP可作为候选靶抗原用于B19V预防性疫苗的开发。

  • 标签: 人细小病毒B19 病毒样颗粒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液制品因其原料特殊性,具有血源性病毒传播的风险。近20年来,随着病毒安全性控制技术的进步,血液制品传播HIV、HBV、HCV等主要病毒的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人细小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等非脂包膜病毒已成为目前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风险控制的焦点问题。与其他动物的细小相比,B19V对酸、热更敏感,且因合并血浆中存在的B19V中和抗体,纳米过滤去除B19V的效果远优于对动物细小的去除,通过合理优化病毒灭活条件,可有效灭活/去除B19V。此文就血液制品中B19V的现状和灭活/去除工艺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细小病毒B19,人 安全性 病毒灭活 血液制品
  • 简介:这种仅能感染人类的微小病于1975年仅仅是由于科学好奇心而被发现,当时标号为B组第19号的血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总是呈假阳性结果,电镜下揭示其为直径22nm的裸露病毒颗粒。人微小病B19是儿科常见的感染俗称“击颊综合征”(传染性红斑)的病因。尚有多种动物微小病均不引起人类感染。

  • 标签: 人微小病毒B19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感染人类 假阳性结果 传染性红斑 病毒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造血重建后人类细小B19(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9例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占同期接受allo-HSCT患儿的8.04%(9/112),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9(3~13)岁,均采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PV-B19感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1(36~114)d。allo-HSCT并发HPV-B19感染患儿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9例患儿以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7 d内网织红细胞比例、绝对值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90.4%(24.7%~98.7%)、90.7%(18.6%~99.0%)。除常见红系造血停滞表现外,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还具有非红系的血象及骨髓变化:5例患儿外周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但骨髓涂片未见粒系增生受抑;6例患儿骨髓涂片查见巨核系增生减低,其中5例患儿外周血血小板下降。同时,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骨髓红系受抑并非必要表现,9例患儿虽然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仅5例患儿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结论血液病患儿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对HPV-B19感染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类细小病毒B19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造血重建后人类细小B19(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9例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占同期接受allo-HSCT患儿的8.04%(9/112),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9(3~13)岁,均采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PV-B19感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1(36~114)d。allo-HSCT并发HPV-B19感染患儿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9例患儿以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7 d内网织红细胞比例、绝对值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90.4%(24.7%~98.7%)、90.7%(18.6%~99.0%)。除常见红系造血停滞表现外,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还具有非红系的血象及骨髓变化:5例患儿外周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但骨髓涂片未见粒系增生受抑;6例患儿骨髓涂片查见巨核系增生减低,其中5例患儿外周血血小板下降。同时,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骨髓红系受抑并非必要表现,9例患儿虽然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仅5例患儿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结论血液病患儿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对HPV-B19感染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类细小病毒B19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但术后感染依然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人类细小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是一种对骨髓前体红系祖细胞有着特殊嗜性的单链DNA病毒。正常人群感染后会清除,但肾移植受者术后低免疫状态会增加B19V的感染风险,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PRCA)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旨在就B19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深入总结,为肾移植术后B19V所致PRCA的进一步早期识别、预防和规范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人类细小病毒B19 肾移植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 免疫球蛋白
  • 简介:2000年6月初,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某养殖场从合肥购回2000套一日龄种,12日龄时出现多只发病,发病后即注射抗小瘟血清,同时饮水中加入氟哌酸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不明显,两天后病开始死亡,10天后死亡达到高锋。之后死亡缓慢减少,病程持续20多天,共死亡189只,死亡率9.45%,经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电镜观察确诊为的副粘病毒病。

  • 标签: 雏鹅 副粘病毒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能感染各种品种、年龄只的一种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死亡率极高,对养业危害极大。2006年我县一规模养场发生过此病。现将本人对该病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 标签: 鹅副粘病毒病 诊治 病毒性传染病 发病死亡率 养鹅业 养鹅场
  • 简介:一、发病情况2004年3月12日,我区某皖西白鹅良种繁殖场孵化一批1460只9日龄雏,突然发病,死亡4~5只,此后死亡数逐日增加,病萎靡不振,减食或不吃,拉稀,多数病雏有明显的扭颈、仰头、转圈等神经症状。鹅群先后用土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投料或饮水,均不见好转,病死现象仍然发生。笔者临诊时了解,该场种鹅群产蛋前曾注射过种用小瘟疫苗(扬大生产)。据此,初诊为疑似雏副粘病毒病。同时采取病料送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病原检验。

  • 标签: 鹅副粘病毒病 诊治 发病情况 小鹅瘟疫苗 皖西白鹅 神经症状
  • 简介:目的:研究肝癌细胞系SMMC7721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探讨细小H-1非结构蛋白NS-1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其对肝癌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群体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将肝癌细胞按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44进行分离,分为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个群体,采用脂质体法将细小H-1非结构蛋白NS-1质粒转染入人肝癌细胞SMMC7721,采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NS-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SMMC7721转染前后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90、CD44的表达和细胞生长周期,检测细胞群体的变化。以裸鼠成瘤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具肿瘤干细胞性质的肝癌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细小H-1非结构蛋白NS-1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肝癌SMMC7721细胞分成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组亚群的细胞存在着异质性,4组亚群细胞中均有少数肿瘤干细胞样细胞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其中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5%和1.8%,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为0.7%和0.5%。转染细小H-1非结构蛋白NS-1后,4组亚群细胞克隆的形成率都显著下降。裸鼠成瘤实验提示,CD133+表型的细胞成瘤能力强于CD133-表型细胞,CD133-CD44+亚群细胞成瘤能力最弱。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转染NS-1后,CD133+群体细胞被明显抑制,由31.9%下降至6.3%,而CD90+和CD44+的表达未出现改变;转染NS-1后细胞S期百分率明显下降。结论:肝癌细胞表型为CD133+CD44+和CD133+CD44-亚群中富含肝癌干细胞,转染细小H-1非结构蛋白基因NS-1的部分亚群SMMC7721细胞生长被抑制,提示其对肝癌细胞株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133+群体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 标签: 肝肿瘤 干细胞标志物 细小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例实体器官移植术后(1例肾移植、2例肝移植)细小B19感染导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并文献复习。方法3例患者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穿等确诊,均发现细小DNA阳性,其中例3患者同时合并带状疱疹病毒DNA阳性。治疗上采用调整免疫抑制剂、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抗病毒、促造血、补充造血原料等综合治疗。结果患者贫血纠正,复查病毒DNA阴性,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实体器官移植后PRCA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综合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

  • 标签: 实体器官移植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小病毒
  • 简介:B19病毒还可使慢性溶血病病人发生再障危象及急性多关节病,B19病毒宫内感染引起非免疫性胎儿水肿,1994年MurrayJC〔15〕报道了在35个典型ITP病人中17例(49%)在外周血或骨髓中B19DNA阳性

  • 标签: 人类微小 儿科疾病 微小病毒
  • 简介:B19病毒还可使慢性溶血病病人发生再障危象及急性多关节病,B19病毒宫内感染引起非免疫性胎儿水肿,1994年MurrayJC〔15〕报道了在35个典型ITP病人中17例(49%)在外周血或骨髓中B19DNA阳性

  • 标签: 人类微小 儿科疾病 微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