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1会议概况和背景2010年2月25~26日,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在英国里丁组织召开了RMDCN(区域气象数据通信网)技术大会。来自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等16个国家和WMO、EU—METSAT(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C—MWF3个组织的3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数据通信网 气象卫星 技术 ECMWF 中期天气预报 会议概况
  • 简介:应用T63数值预报产品对内蒙古春秋季区域性大风过程进行了物理量诊断分析,并总结出5项能较好反映出大风发生、发展机制的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分区预报方程,并实时应用T106产品建立了业务系统。

  • 标签: 区域性大风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 回归分析 沙尘暴 预报因子
  • 简介:引言基层气象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气象工作发挥作用和效益的落脚点。县级气象机构承担着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社会管理和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青海省特殊的区位、自然禀赋特点决定了青海基层气象工作与全国基层气象工作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问题。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气象工作 协调发展 海基 气象服务 基础业务
  • 简介:针对目前省级气象业务中出现的站网信息管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以元数据信息变更最为频繁的区域自动站为典型示例,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在技术和管理层面提出应对措施,为省级气象部门高效管理站网信息提供参考。

  • 标签: 站网信息管理 元数据 区域站 质量管理体系 CIMISS
  • 简介:1概况世界气象组织(WMO)区域ATOVS(AdvancedTIROSVerticalSounder)转发服务实施小组(RARSIG:RegionalATOVSRetransmissionServicesImplementationGroup)第1次会议于2007年7月3-4日在日内瓦WMO总部召开。此次会议由WMO空间项目处主办,

  • 标签: ATOVS WMO 会议总结 务实 转发 SERVICES
  • 简介:基于T213L31、T106L19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850hPa高度区域温度集成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比较准确地预报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中冷中心及温度槽脊的位置和强度,预报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小于3个子模式,预报场与实况场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3个子模式,预报误差在我国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较小,在蒙新高地和帕米尔高原地区误差较大。模型实现了多模式产品的最优综合。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温度场预报 多模式集成
  • 简介:将GIS技术与中小区域泥石流短临预报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技术的中小区域短临泥石流滚动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凉山州泥石流无缝隙的滚动预报,预报间隔为1h,预报时效为3h。模拟预报结果表明:系统可应用于预报业务。

  • 标签: 中小区域 泥石流 预报系统 研制
  • 简介:1会议概况应WMO海洋气象和海洋事务部门Alice女士的邀请,上海市气象局邵玲玲等3人参加了第5届区域风暴潮和风浪预报工作会议。会议于2008年12月1~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上各国专家学者介绍了全球和区域风浪预报模式和产品、风浪集合预报系统产品、风暴潮模式及其产品、

  • 标签: 风暴潮模式 预报工作 风浪 简介 会议概况 集合预报系统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性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性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2.4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正在成为各国追逐的热点,继英国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丹麦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示范城市、挪威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之后,日本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声称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1个低碳社会。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

  • 标签: 低碳 经济 借鉴 国外 全球气候变暖 地理环境
  • 简介:2.6德国低碳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6.1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做法(1)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德国环境部在2009年6月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文件,强调低碳经济经济现代的指导方针。此文件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环保政策要名副其实;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

  • 标签: 经济转轨 低碳 借鉴 国外 能源使用 汽车行业
  • 简介:分析2015—2016年马鞍山市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情况,统计了故障分布类型,找出了马鞍山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的共性问题,分析了故障原因,提出了解决故障的方法,为相关技术人员作做好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保障提供参考。

  • 标签: 区域自动气象站 故障分析 保障建议 马鞍山市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赤峰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本次大到暴雪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到暴雪 雷达产品特征 综合分析
  • 简介:末次冰期冰盛期(或称为末次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显著减弱。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标准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亚植被的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可能冰川的反馈作用、以及西太平洋表面温度的作用能够引起额外的气候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PMIP标准试验的模拟效果。

  • 标签: 末次冰期冰盛期 数值模拟 东亚区域
  • 简介:针对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存在的难点,阐述了国家、区域、雷达站三级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了按照与区域中心业务技术体制相一致的区域分中心建设原则;思考了区域分中心应该承担较大故障检修和定期维护、检测、标定等10项主要技术支持保障任务;提出了区域分中心建设要达到的技术支持队伍专业、维修检测手段现代、下站检修反应实时、远程指导会商可视、网络运行监控自动、装备器材管理和技术保障工作规范等六建设目标。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保障工作 雷达技术 分中心 建设 技术支持
  • 简介:选取2008年3月21—29日奥地利地区的降水天气过程,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生成的50个全球集合预报成员出发,通过聚类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16个成员,为中欧有限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区域集合预报系统提供初边值扰动,进行初边条件不确定性数值试验,揭示初边条件不确定性对区域集合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聚类后选取的16个成员可以较好地代表50个全球集合预报成员大尺度背景的不确定性;集合平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奥地利中部地区降水量级偏大和北部的降水空报情况;通过聚类后的集合系统得到的预报结果与控制预报相比表明,某些集合成员对降水预报有更好的指示意义;通过连续试验的对比,两个经聚类后得到的集合系统的降水预报评分均比业务预报的评分高,且集合离散度也较大;而成对和不成对的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基本相似。说明直接从全球大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成员中"降尺度"构造区域集合预报模式成员是可行有效的。

  • 标签: 集合预报 初边界不确定性 聚类法
  • 简介:2006年5月29日至6月9日,由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TheAbdusSalamInternationalCenterforTheoreticalPhysics,ICTP)主办的第3届区域气候模式理论和应用研讨会(ThirdICTPWorkshopontheTheoryandUseofRegionalClimateModels),在意大利的滨海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e,ICTP的所在地)举行。与会人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员。高学杰研究员代表国家气候中心,是会议的5名组织者之一,与国家气候中心徐影博士,研究生张冬峰、石英、曹丽娟,访问学者徐集云(浙江省气象局)参加了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研究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区域气候 模式理论 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风暴相对螺旋度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 标签: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