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安徽省2006-2015年期间16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关数据,利用莫兰指数验证了空间相关性,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SAR与SEM)模型,验证了影响安徽省农业供给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安徽省16个城市之间的农业产出存在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农业的发展;(2)安徽省16个城市中影响农业供给的因素依然是劳动力、土地以及资本,安徽省应该从此三要素入手,制定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农业供给。

  • 标签: 农业供给 莫兰指数 空间计量模型
  • 简介:近年来,惠州市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并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为保证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惠州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惠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标签: 惠州 反哺农业 政策 措施 效果
  • 简介:从国外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广泛的农业支持政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各有其特点,这会为我国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三农 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法规体系
  • 简介:我国农业由于历史原因,国际竞争力较差,在入世之后将受到巨大冲击,农民收入有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将日益严重.面临此情况,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并借此契机,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流.

  • 标签: 农民收入 劳动力过剩 农业政策
  • 简介:为研究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C和N对不同添加比例河道疏浚底泥的响应。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底泥添加使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4.2%~14.7%,持水时间延长1d~8d;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与底泥添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N(MBN)分别增加15.5%~35.8%和39.8%~66.1%。底泥与土壤混合比例达到1:1时,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有效态Cd含量也较高,土壤MBC和MBN开始下降。因此,河道底泥添加能够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但高比例的底泥添加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底泥用于改善土壤质量时,需控制好添加比例。

  • 标签: 疏浚底泥 持水性能 速效养分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近几年,学界对于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牧区劳动人口流动的研究较少。牧区劳动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纯牧区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为研究对象,对牧区劳动人口流动的原因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牧区劳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牧区 劳动人口 流动 现状 原因 经济效益
  • 简介: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水库移民返迁的主要制度因素.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研究者讨论了旧的'推拉理论'模型的局限,主张将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模型之中,进一步完善推拉理论.

  • 标签: 水库移民返迁 推拉理论 户籍制度 土地制度
  • 简介: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是解决智能农业信息采集无线数据传输瓶颈的有效手段。本项目采用理论分析与智能农业信息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基于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结构的无线网络覆盖技术,主要目标为解决在复杂环境下,智能农业信息采集“最后一公里”的无线覆盖问题;研究基于无线自组织核心网络平台技术,分析智能农业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监测、控制机制;提出智能农业采用无线自组织网络信息采集技术的低功耗解决方案。

  • 标签: 智能农业 物联网 低功耗 自组织网络
  • 简介:基于1999—2015年安徽省16个市的农业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农用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安徽省来说,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的投入可以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

  • 标签: 农业经济增长 静态面板分析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 简介: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评价了该区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藏资源的特点.认为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陕北 长城沿线风沙区 农业自然资源
  • 简介: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文章从湖南省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农村融资现状及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建立一种协调二者关系的有效机制,提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行之有效的建议。

  • 标签: 农业产业化 湖南农业 金融支持体系 建议
  • 简介: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农业金融工具设计中,一个日益引起人们感兴趣的领域是仓单。仓单融资不仅为农民提供延长农作物销售时期的工具,也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的抵押物。总结仓单在农业融资中应用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可为我国农业融资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完善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建立值得信任的公共仓库系统;发展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小组或协会,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相关市场,将有利于发展我国的仓单融资系统。

  • 标签: 仓单 农业融资 抵押物
  • 简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内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的局面

  • 标签: 农业结构 调整对策 农产品
  • 简介:加强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河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文章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 标签: 产业结构 区域农业 特色农业
  • 简介:本文分析阐述了农业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促进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和管理经验,旨在提高农业高校对实践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农林高校 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 研究探索
  • 简介:论文以2000-2011年数据为例,构建农业旱灾脆弱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评价模型,对旱灾频发的贵州做好防旱抗灾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从多个角度选取评价因子指标较能符合贵州实际情况;(2)单个因子在不同的年份对农业旱灾脆弱性起着或强或弱的影响;(3)人均水资源量,灌溉指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是影响旱灾脆弱性的关键因子,其他因子多处于中等程度.

  • 标签: 贵州 农业旱灾 脆弱性 评价 分析
  • 简介:中华传统文化糅合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多个思想流派,推崇“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廉政奉公思想.从人口流动的视角来看,近代客家乡村精英大都注重用“为官清、做人正、办事公”的标准作为自身努力的价值取向.祖籍河源的客家先贤邓缵先虽然只是边疆任职的一介县吏,但却一生戍边为公殉职,始终廉洁勤政以民为本.他以铸剑为犁利天下的边政思想,在客家先辈的廉政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邓缵先在新疆主政的历史事迹,大多体现在他编著的两部史志及三本诗文集中,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廉政理念.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廉政文化之时,探讨近代客家乡村精英的廉政思想尤为重要.

  • 标签: 客家 邓缵先 廉政观 中华传统文化 乡村精英
  • 简介:本文通过将出生率和死亡率纳入内生技术变迁模型,研究在人口规模保持不变时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以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为特征的人口老龄化将引发技术进步效应。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4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与理论模型一致。在考虑了反向因果、遗漏变量、非参数估计等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阶段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后发现,人口老龄化的技术进步效应呈现由弱到强的动态变化趋势。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研发部门 技术进步
  • 简介:可持续农业不等于生态农业,“绿色革命”不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困境。发展中国家必须控制人口,加大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现有科学技术的作用

  • 标签: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