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古人对咬文嚼字之要之严,有“一之师”、“一值千金”之说。笔者深有体会。那是在某市志出版后不久,偶然翻阅,见有“抗日时期,反动一贯道勾结伪区长×××”的记述。这位被冠以“伪”的先生是笔者一位多年茶友的胞弟,

  • 标签: “伪” 抗日时期 一贯道 约定日期 国民党统治 改正液
  • 简介:""早在2008年就被教育部公布为359个新词之一,是现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从网络次文化载体迅速渗透到主流媒体以及人们口语交谈和书面文字中去,被誉为21世纪在国内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因此人们大都以为该是当代汉语言文字中的产物。

  • 标签: “囧” 汉语言文字 字形 语义 网络聊天 2008年
  • 简介:<正>《甲骨文编》所录"■"和"■"分别作如下之形:A■■■■■B■■■■■~①这两个字无论形体还是用例都有点相似,所以时下比较流行的工具书往往把它们当作一个来处理,比如《甲骨文字典》~②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③《甲骨文字诂林》~④就是。裘锡圭先生把它们释作"■",读为毖,引《说文·比部》:"毖,慎也。"《广雅·释诂四》:"必,敕也。"王念孙《疏证》:"必当为毖,《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汝劼毖

  • 标签: 裘锡圭先生 殷墟甲骨 补释 庶士 酒诰 二字
  • 简介:春秋齐器轮铸、鲍子鼎有“肇”即“靶”,读为“鲍”;西周春秋金文襄有不少“甸”,用为“宝”、“庖”等。春秋齐器齐鲍氏钟的器主名“箪”,一般认为即“颦”异体,亦当读为“鲍”。甲骨金文襄的“昀”、“陷”等字据此被释为“陶”。“陶”在战国楚简中仍见使用,或可读为“覆”。这些现象似与《说文》分析“甸”“包省声”相合。然而仔细分析字形,可知“甸”“从人持缶”,当是“作陶器”或“所作之陶器”的表意初文;古文字中读“宝”、“庖”、“鲍”等音之“甸”、“挛”,实由“昀”之简体加注“缶”声而成,“陷”、“陶”疑是“覆蔽”或“埋伏”之“覆”的表意初文。“甸”、“陶”与“陷”、“陷”本是毫无关系的两系,只是在春秋战国的某系文字(如齐文字)中,“甸”的变体与“陶”之简体加注“缶”声作“窑”者,形近而混。由此可以纠正过去对“甸”等字形音义方面的错误认识。

  • 标签: 形混 古音构拟
  • 简介:胡宗南是蒋介石最宠爱的将领。他自1924年底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短短20年间,跃升为手握重兵数十万、坐镇西安、一度控制西北乃至华北与西南的“西北王”。在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胡宗南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经久不倒,要发展自己的军政势力,自成派系,除了对上要绝对忠于蒋介石,取得蒋的绝对信任与全力支持,以及取得党国元老的好感与军政实权人物的合作外,还有极关键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部下中,要有一批既绝对忠于自己、又能带兵打仗、施政安民、具有军政才干的干部,形成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军事派系。然后,通过这些干部,控制几十万军

  • 标签: 字诀 用人字 胡宗南用人
  • 简介:《文史知识》1995年第8期所载张子开先生《〈三经〉成书年代小考》一文,据五代泉州昭庆寺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卷6《洞山和尚》中已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与今本《三经》相似的语句,而断定《三经》"早在公元

  • 标签: 三字经 成书年代 祖堂集 蒙学读物 今本 陈淳
  • 简介:中国许多人,无论写不写书法,都知道“颜体”。

  • 标签: 书法 颜真卿 人生
  • 简介:八思巴蒙文碑石译存 蔡美彪(一)昌黎云峰寺残碑存遗1958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参观团一行,在潘梓年同志率领下去河北昌黎县参观。途经道者山云峰寺址,见一断碑,我伏身审视,竟是一通元代蒙汉文圣旨碑的残存。残碑仅存下半,正面为八思巴蒙文,背面...

  • 标签: 八思巴字 蒙古语 达鲁花赤 蒙文 昌黎县 《元朝秘史》
  • 简介:近年首都博物馆入藏一件战国有铭铜壶,由北京市昌平县人大常委会移交。这件传世品从未见於著録,可能原是大内藏品,何时流入於民间尚待考察。铜壶铭文仅二,原篆作:

  • 标签: 中国 文物研究 铜壶铭文 文字学 陵阳镇
  • 简介:“之”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庄子》 用法 特殊性
  • 简介:本文借助《辞源》、《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和《唐韵》、《集韵》、《正韵》和《佩文诗韵》等汉语音韵学著作来研究中国蒙学经典《弟子规》中九个多音的读音。经过缜密分析论证,文章指出了一些已出版书籍中的注音错误,并给出了正确读音或建议读音,以供中外蒙学读者或研究者参考。

  • 标签: 《弟子规》多音字 读音
  • 简介:甲骨刻辭中有一個表示宗廟類建築名稱的,字形作斗勺内有液體之形,在不同類組卜辭中寫法略有差異,舊多釋爲"裸"。經考察,該和"裸"在同一條卜辭和同類組卜辭中均有出現,其用法不同,意義有别,在字形上亦各有其發展脈絡。因此,應該將之與"裸"區别開來。該甲骨文字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以"少"或"毛"爲聲符的,在字形上存在演變關係,當係一。由此可知這個甲骨文字,其讀音應與"少""毛"相同或相近,結合其在甲骨刻辭中的用法,可將之讀爲"宗廟"之"廟"。

  • 标签: 甲骨文 宗廟
  • 简介:<正>一、说形甲骨文中有一个写作从辛从殳的,辛写成长三角形,是辛构形的最早形态。①孙诒让释为“报”,又怀疑“为设之省”,②王襄“疑古酌”,又疑为“凿”,③郭沫若“疑是毁”,④于省吾先生从孙诒让说释为“设”,认为所从之辛乃言初文,后变为从言,与兢、燮本从辛,后变为从言的

  • 标签: 甲骨文 孙诒让 卜辞 三角形 辞例 古文字研究
  • 简介:<正>一《内豊》第七简有"君子孝子不△若才腹中攷■(变)古父母安"一段,△,整理者释为"飤",并断句为"君子孝子,不飤(食)若才(灾),腹中攷(巧)变,古(故)父母安。"并谓:"不飤"即"不食",拒食、不吃。"才",读为"灾。"如父母固执己见,孝子采取不食的方法则如生命之灾。~①按,△简文作~②:■与楚简习见"飤"有别,当分析为从"■"从"负。"战国文字中"负"多作下列之形~③:

  • 标签: 战国文字 竹书 楚简 整理者 大戴礼记 曾子
  • 简介:日前,东山县召开续修《东山县志》编纂工作研讨会,对转入编辑阶段后的各项工作进行研讨和部署。会议强调。突出地域特色.是东山县在续志工作中应着力探索的重点。东山与台湾一水相隔,是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福建省渔业大县。因此,续志编纂将锁定一个点,围绕三条线:一个点就是“海”,即把“海”作为东山最大的特点,打造成最大的亮点。

  • 标签: 续修工作 东山县 “海” 县志 编纂工作 续志工作
  • 简介:《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

  • 标签: 唐代诗人 红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婚俗 《唐诗选》 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