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衮代的身世及获罪大归真相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于天命五年(1620)被遣令大(休回母家),其事散见于官稗野史之中。《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记叙衮代曾辅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全文如下:“继妃,富察氏。太祖亦在孝慈皇后前。岁癸已,叶赫诸部来侵,上夜驻军,寝甚酣,妃呼上觉曰:‘尔方寸乱耶?惧耶?九国兵来攻,岂酣寝时耶?,’上曰:‘我果惧,安能酣寝?我闻叶赫来侵,以其无期,时以为念。即至,我心安矣。我若负叶赫,天必厌之,安得不惧?

  • 标签: 福晋 太祖 努尔哈赤 大贝 皇太极 天命
  • 简介:<正>《大唐西域记》敬播之序文描述玄奘首途时的情况云:“会淳风之西偃,属候律之东。”《大唐西域记校注》对此仅有一条简单的注文:“候,候应,见《逸周书·时训解》)。我国古代历法将一年分为七十候。律,法则。”

  • 标签: 唐西域 淳风 逸周书 训解 律历志 孔子
  • 简介:叶嘉莹先生,诗词名宿、杏坛老骥,自谓'穿裙子的‘士’'。诗词相伴八十余载,挥鞭执教七十余载,虽年近期颐,依然创新词,发新论,诲人不倦,自耽其乐,实因常存活泼之心耳.恰如叶先生《踏莎行》所云: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 标签: 先生诗词 叶嘉莹先生 实有心
  • 简介:在礼制所展示的信仰领域申,衣服往往具有凭神,安抚灵魂的功能。复礼已往常被认作丧礼的一种,实质上复礼与丧事无关,仅仅是一种治病术,目的在于用衣服招魂,祈求人复生。而且只有复礼失败后,才宣告丧事开始。迁庙与立尸作为两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前者在于转移祖先魂灵,后者在于降祖先神灵附于尸而祭祀之。两者所用衣冠均是祖先的遗衣遗物,象征祖先的身份与肉身的存在。马王堆汉缸形帛画被命名为“非衣”,发挥着引导灵魂进入墓葬的功能,象征灵魂与肉身的结合。“非衣”应看作是衣服的变体。玉衣出现于西汉文景之际,通过形塑而“复活”肉身。衣服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申介,在引魂附方面,不可或缺。

  • 标签: 上古 灵魂附归 衣服 礼制
  • 简介:1995年12月29日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为确认十世班祥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佛事活动。波米活佛(已经圆寂)从金瓶内三支名签中抽出一支,经确认交予国务院特派专员江村罗布.他庄重地宣布“坚赞诺布中签”。9年过去了.另外两名未中签灵童如今何在?是否也在修习佛学?他们的生活,学习等现状如何?这一切也是世人非常关注的。最近,本刊记者在扎什伦布寺见到并采访了他们——如今均已是活佛的贵桑旺堆和谢通门县扎什格佩寺琼布活佛阿旺南追。

  • 标签: 1995年 扎什伦布寺 佛事活动 转世灵童 大昭寺 活佛
  • 简介:在传统语境之中,雅与俗处于对立的层面,然而,在当下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雅俗共赏成为艺术的审美方向之一。传统的艺术追求致力于突破人欲,展现本真,将其上升至典雅的情景之中。本文从欲道观以及雅俗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艺术理论特点进行了阐述,旨在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实现去欲雅艺术追求目标。

  • 标签: 去欲归雅 传统艺术理论 欲道观 雅俗论
  • 简介:在名人出书热的今天,据说自传类的书已出了不少,我却很少读过.也许是因为比较认同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然而,当读完孝英先生洋洋三十余万言的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之后,方信负责任的自传能够成为人生的风向标.

  • 标签: 先生哀 哀泪 孝先生
  • 简介:2014年1月14日下午,《世纪》杂志礼举办了2014年第1期《王安忆之父:南洋雁的传奇》新闻发布会,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忆安邀出席,来自《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文汇读书周报》、《联合时报》、《党史信息报》、中新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天天新报》、《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的20余位记者出席本次发布会。

  • 标签: 王安忆 传奇 南洋 媒体 《文汇读书周报》 新闻发布会
  • 简介:泗城改土流,在雍正朝广西改流中规模和影响最大。它是在雍正帝的大力支持下,由云贵总督鄂尔泰统筹指挥,滇、黔、粤西三省大员通力合作的一次有组织、有策略的改流。改流的目的,是为结束广西势力最大又长期肆虐不法的土司政权,划分黔、粤疆界,促进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改流的手段是以武力震慑土司,以宣传动员土民,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完成改流。改流的善后措施完备妥当,缓急适宜,未造成被参革土司的反抗和被改流地区的动荡。

  • 标签: 雍正 广西 泗城 改土归流
  • 简介: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流,土兵被裁撇,来自省内外的绿营兵进驻到湖广土家族地区,先后成立永顺协、施南协和永绥协,并在基层社会中设置汛塘.绿营兵的进驻,巩固了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流的成果,有利于民族经贸往来;推动了汉、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维护了社会稳定.到19世纪初,绿营兵的战斗力衰退,土家族地区组织乡勇,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从土司时期的土兵,到改土流后的绿营兵,再到团练乡勇,反映了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基层社会防务的变迁.

  • 标签: 改土归流 绿营兵 民族经贸 民族融合
  • 简介:在遥远的古代,作为当时先进文化载体的中国典籍通过各种渠道东传日本,对当时日本文化的进展起过影响。然而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传汉籍不少在中国失传了,却在异国幸存了下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长期努力下,这些汉籍又以原始的、或经加工的版本形式不断返归中国,成为中国学者继承弘扬祖国文化的珍籍孤本。虽然,就浩瀚如海的中国典籍而言,这些西汉籍仅是沧海之一粟,但是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它们却是两个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浸润的生动例证。本文拟就清末之前的情况作一阐述,以后的部分有待进一步探索后,将另文详叙。

  • 标签: 汉籍 日本文化 日本学者 东传 中国典籍 中日两国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李商隐诗集中载有诗人三峡行役之诗多首。义山究竟何时,为何上下三峡?对此,清代著名作家冯浩首创所谓'巴蜀之游'说。其《玉溪生年谱》宣宗大中二年(848)条云:'及亚(按:指义山府主,桂管观察使郑亚)贬,义山即由水程历长沙、荆门,……其时当至故乡与东都。……旋又出而行役,有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之程焉。'冯氏《玉溪生诗集笺注》对有关

  • 标签: 李商隐诗 桂管 诗辨说 观察使 冯浩 樊南文集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