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输气管道在以往地震中的地震灾害与抗震性能,对一储配的输气管道进行了抗震鉴定和震害预测.首先说明地下管道的3种抗震鉴定方法以及震害预测方法:规范法、近似法和反应位移法.然后具体说明了3种方法在输气管道抗震性能鉴定的应用,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采用抗震鉴定的综合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到输气管道的震害预测结果.

  • 标签: 输气管道 抗震鉴定 震害预测
  • 简介:本文通过泉州地磁台重建工程中的工作实践,阐述了G856磁力仪在建筑材料磁性检测、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监测的应用与实践。

  • 标签: G856磁力仪 磁性检测 跟踪监测
  • 简介:强震动观测是获取地震地面运动最基本的手段,但其观测质量会受到观测台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场地条件的观测台和附近不同高度建筑物,开展建筑物对观测场地地震动影响的模拟分析,探讨其对强震动观测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粘弹性边界方法,建立了8个场地-建筑物体系计算模型,分别考虑了4种不同剪切波速的场地和4种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建筑物,计算分析了建筑物高度、观测点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对强震动观测及场地土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震动台附近地面建筑物的存在对观测结果将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距离建筑物影响的相对误差可高达20%以上;建筑物高度的变化并没有明显改变其影响程度和影响较大的地震动周期范围,但较高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会随距离增加衰减速度减慢;场地土越软,周边建筑物对观测带来的影响越大。建议:对于较软弱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低至210m/s),强震动台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40m,对于较坚硬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m/s),强震动台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25m。同时还认为,如果强震动观测要求较高精度,需进一步增加避让距离,且应具体考虑建筑物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观测台站 场地条件 建筑物影响 数值模拟
  • 简介:本文通过泉州地磁台重建工程中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应用G856磁力仪在建筑材料磁性检测、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监测的实践方法。

  • 标签: G856磁力仪 磁性检测 跟踪监测
  • 简介:介绍野外地震台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的需求计算方法,为野外地震台太阳能供电系统部件的选型提供参考依据,并在青海地震台网野外地震台太阳能供电系统建设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 标签: 野外地震台站 太阳能电池板 蓄电池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的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的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