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国内外大地电场观测及其地震预报研究综述阮爱国(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大地电场观测和研究是地震预报中新发展的一种前兆手段,它来自于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电场法,但又不同于后者。它以孕震过程中的电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自身感应电场在地球...

  • 标签: 仅t擩
  • 简介:系统分析了KJ—1记录器对拾震器输出电压灵敏度的要求,并对SK拾震器与KJ—1记录器的连接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需对SK拾震器和KJ—1记录器进行改造,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配接,而其性能优于DK—1地震仪和基式地震仪。

  • 标签: SK拾震器 KJ—1记录器 灵敏度DK—1地震仪
  • 简介:本文根据近年来福建沿海以及福州市地震地质勘探调研的最新成果,分析了长乐市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跨断层土壤氡气,二氧化碳观测等手段的监测资料分析,以及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 标签: 长乐市 地震地质 分析 研究
  • 简介:利用较大岩石样品,实验研究了加载时同时向样品内注水过程中穿过样品超声波波速和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压力作用下,岩石破坏前通过岩石的尾波Qc值下降,如果有压力水进入,则岩石的尾波值Qc会大幅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地壳岩石破坏发生地震前的尾波下降的物理机制是岩石在压力产生扩容裂隙及流体进入裂隙双重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模拟实验 波速 尾波QC值 震源区介质 地震
  • 简介:本文结合柴家峡水电站坝址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历史地震特征以及场地条件,采用考虑地震分布时空不均匀性的综合概率法,对场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坝址区50年超越概率63.2%、10%、2%三个概率水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为大坝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运营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柴家峡大坝 综合概率法 有限元模拟 地震动参数
  • 简介:利用调制地震方法通过对山东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所有定位地震进行时间空间扫描。对该研究区内10个ML≥5.5级地震前的调制地震频度、小震调制比Rm、小震调制异常面积Srm和调制地震条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调制小震频度的突跳、Rm-t图出现第3次突跳和Srm异常区的连续多次重迭和调制地震条带交汇区可以作为中强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短临预报指标。

  • 标签: 调制地震 短临异常 地震预报
  • 简介:回顾了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前,嘉峪关台利用本台的各种前兆资料异常,结合本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预测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基本思路和经验教训,结果认为:只要观测人员对本手段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利用台站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来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是完全有可能的.

  • 标签: 民乐 山丹 地震预测 经验教训
  • 简介: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清理,按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特点进行了地震区域分区:全面收集不同区域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的地震;分别统计得到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有感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并与几个已有统计关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统计结果可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的工程实践中。

  • 标签: 西南地区 四川盆地地区 震中烈度 有感半径
  • 简介: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因子A值 空间扫描 预报效能评价 青海
  • 简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 标签: 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科技服务工作 简介 空间大地测量 科技体制改革
  • 简介:本文利用海峡两岸地震系统对台湾花莲、台东等六个地区近几年的地震资料进行震级差异的统计,得出台湾的地震系统记录的震级一般都比福建台网的大。它与福建台网的震级差最大1.2级,最小为0级。平均结果在0.4级左右。(本文利用的是福建台网中心编目室的资料与台湾中央气象局的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论)。

  • 标签: 震级 差异 统计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一九九0年四月二十六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内及附连区域地震的地震波参数异常,为共和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及强余震预测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 标签: 地震波参数 前兆信息 共和地震
  • 简介: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通过纵、横波的零频谱值的比值得到了雅江地震序列前及余震的纵、横波速比.结果表明,雅江地震序列纵、横波速比在主震前后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台站求得的波速比变化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雅江地震 数字地震 波谱分析 波速比
  • 简介:本文利用福州电磁波观测资料,对给定时段内、范围内的闽台地区地震进行相关分析,找出福州电磁波异常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探讨福州电磁波异常信息的映震效能,为今后利用电磁波观测资料异常信息进行临震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电磁波观测 震前电磁波异常信息 临震预报
  • 简介:本文根据丁鉴海1等的统计方法,对龙岩地震台1989年以来CB-3地磁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龙岩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前,龙岩台地磁观测资料实测值与一般多项式拟合值之差值曲线,垂直分量Z超出两倍中误差下限呈负异常时、地磁磁偏角D超出两倍中误差时,几个月后有可能发生中强震;震级大小与异常持续时间成正比;震中距台站在100公里以内。

  • 标签: 地磁变化 地震活动
  • 简介:本文在研究全新世断层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水系应力场等多种方法,对祁连山中段的现代应力活动状态进行了综合研究,其结论是: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平均N50°E;但在大区范围内显示了应力场的空间变化,局部地区随时间亦有动态变化。此外,还结合祁连站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强震和应变曲线的对应关系,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 标签: 活动断层 构造应力场 地应变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M_L=5.1级地震前尤溪电磁辐射异常特征及其与本次地震三要素的关系,探讨利用数字采集仪PP40打印机记录电磁辐射信息,比起模拟记录的优势所在,总结出利用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息,进行短临地震预报的一些规律。

  • 标签: 电磁辐射 陆地震 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特征
  • 简介:系统研究了时间破裂模型的物理基础、分析方法、推导相关的预测公式,并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等。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32°~40°N,90°~105°E),对该区1970年以来20次Ms5.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判定,结果有55%的地震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符合,表明该方法对该区是适用的。时间破裂模型的引入为本区的地震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物理基础的地震预报方法。同时用该方法在甘肃河西地区进行了地震预报实践,证实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标签: 时间破裂模型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预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