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烃源岩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有机质多为菌、藻类生源,少数有陆源有机质混入(主要是石炭系)。有机质多为强还原环境海相沉积,少数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系在一些地区和层段并非典型成煤环境,而是属于滨浅湖相,少数为半深湖-深湖相,因此具有一定生烃能力。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简介: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在分析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识别模式。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老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开展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该层段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 标签: 断陷湖盆 陡坡带 层序地层学 老第三纪 沉积滨线坡折 参照井
  • 简介: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检测出种类丰富饱和烃,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多项参数(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22S/(22S+22R)比值等)对大气PM10中可溶有机物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均介于23和27之间,而CPI值介于1和3之间,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石油、煤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影响,其中在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而在秋、冬季,尤其在冬季,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是来自于车辆释放机油等.

  • 标签: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在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开拓者和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一地区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中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在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史.以古生代及其以后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问题提出了初步认识.本区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及南侧陆块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碰撞等,从而形成了本区现代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演化历史.

  • 标签: 天山-西昆仑地区 沉积-构造演化 地体拼合 地学断面
  • 简介: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背景上,在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混合沉积形成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水动力,干湿交替气候,此外,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影响。混合沉积方式有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相变式等三种。混合沉积体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沉积复合体。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按沉积相和沉积结构可以分为五种混合沉积:1)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2)礁坪砂砾屑混积岩,3)礁后海滩-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4)礁后泻湖砂屑混合沉积和5)礁前(翼)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10-50%,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现代混合沉积是一个典型实例,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 标签: 南海 北部大陆架 混合沉积作用 混合沉积 沉积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