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HIV感染状况及其与HIV感染关系。方法取GUD患者溃疡处分泌物进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同时取上述患者和非溃疡性性传播疾病(STD)患者尿道或宫颈或阴道分泌物进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念珠菌、滴虫及加特纳菌等检测;检测所有STD患者血清HIV抗体及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在8962例病人中,就诊时生殖器有溃疡STD与生殖器无溃疡STD病人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75%(5/285)和1.53%(133/8677),两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OR=1.15.95%CI=0.47—2.81);梅毒、生殖器疱疹和其他STD病人HIV感染率分别为2.81%(22/784)、0.74%(6/814)和1.49%(110/7364),梅毒病人HIV感染率明显高于生殖器疱疹和其他STD病人HIV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2.81%VS0.74%,x^2=9.92,P<0.005,OR=3.89,95%CI=1.67—9.05;2.81%VS1.49%,X^2=7.66,P<0.001,OR=1.90,95%CI=1.21-3.00)。结论本研究提示本组GUD病人HIV感染率较国外低,梅毒与HIV感染有明显相关性;生殖器疱疹病人与HIV感染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 HIV感染 GUD 梅毒 生殖器疱疹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和IL-10在早期梅毒发病中作用。方法采用ABC-ELISA技术检测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结果(1)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2)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与二期梅毒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不同RPR滴度间IL-2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4)IL-2和IL-10之间呈正相关(r=0.5385,P<0.05)。结论早期梅毒出现Thl上调,在抵御TP感染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背景目前我国通过性传播获得HIV感染正在快速增长。但在性病人群中,几种艾滋病相关支原体感染流行情况尚不清楚。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粘液脓性冉颈炎(MPC)患者中儿种艾滋病相关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和PCR法对65例NGU/MPC患者牛殖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作了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检测。结果生殖道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1%(15/65)、12.3%(8/65)和1.5%(1/65);咽部牛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2%(17/65)、15.4%(10/65)和1.5%(1/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Mg占10.8%(7/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占4.6%(3/65);未检出发酵支原体感染。结论在NGU和MPC患者中,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感染常见;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可能通过生殖器-生殖器或口-生殖器性接触而传播,并引起尿道炎和宫颈炎。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艾滋病 支原体感染 宫颈炎 流行病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慢性创伤患者常患治疗相关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对1999-2004年间德国Essen医科大学皮肤科治疗过慢性创伤患者皮肤斑贴试验结果进行研究。总计105例慢性创伤患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到其中68例对至少1种物质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最常见接触性变应原有秘鲁香脂、布洛芬L-101、芳香混合物、羊毛蜡醇和松香。还有4例患者对创口敷料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慢性创伤患者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致敏谱,也提示了一旦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临床征象,注意伤口敷料成分及进行斑贴试验重要性。

  • 标签: 接触性过敏反应 创伤患者 慢性 变态反应 皮肤斑贴试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简介:性变态与其说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不如说是刻板性心理偏离,它是婴幼儿性欲活动扭曲派生形式.其病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生长发育复演过程中性欲(里比多)和性心理停顿(固定)、返祖现象、变异或其他障碍,主要通过幼稚性行为方式获得性高潮经验.第二个原因是早年,尤其是儿时,通过非性交行为,或者主要不是通过与同龄异性性交所得感官感受而获得性高潮经验,在其中枢神经系统中留下深刻记忆痕迹.当一个人处于第三精神状态或其他病理状态时,这些变态行为和经验会反复"闪回",甚至形成"以往经验与现实知觉"往复运动所谓"经验隧道";这个人就会反复表现出性变态行为.

  • 标签: 性变态 心理障碍 精神状态 病理状态 经验隧道 病因分析
  • 简介:目的为了解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结果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人型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具有良好活性,其MIC50S分别为0.03125、0.25μg/ml和0.25、0.5μg/ml。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MIC50S均分别为1μg/ml和2μg/ml。诺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活性较差,MIC50S分别为16μg/ml和32μg/ml。环丙沙星对人型支原体MIC50S为2μg/ml,而对解脲支原体MI50S则为8μg/ml。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来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 氟喹诺酮类 药物敏感性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