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疾病、银屑病及炎性肠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TNF-α拮抗剂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TNF-α拮抗剂的应用导致TNF-α、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失衡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TNF-α拮抗剂品种和血药浓度也可能对银屑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类 银屑病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儿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5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50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孩,再选取同时段50例正常发育女孩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之间的IGF-1差异。结果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为(362.45±109.45)ng/mL、(231.58±81.63)ng/mL和(221.58±86.95)ng/mL,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的IGF-1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中具有较好的鉴别作用。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 简介: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bFGF),以治疗前,治疗后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效果好,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减少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FGF是治疗脑梗塞有效药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FGF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梗塞 BFGF 药物疗法 疗效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不仅涉及基因遗传因素,而且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等有关。尽管目前对恶性肿瘤采用了综合治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病情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患者长期生存率及预后仍然不理想,不是出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表现为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或抵抗,资料显示,这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有关[1]。

  • 标签: 八聚体转录因子类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对拮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综述和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针对现有的药物和新型结构类型化合物研究能够拮抗CTGF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拮抗CTGF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现有的药物或天然产物展开的;另一部分是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小分子化合物。结论CTGF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只在间质细胞中表达,主要介导TGF-β的促纤维化作用,是一个更有效和特异的抗纤维化作用的靶点,虽然仅有几种结构类型,但是也开启了能够拮抗CTGF小分子化合物研究的序幕。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组织纤维化 小分子化合物
  • 简介: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大隐患,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大多数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放射敏感性便成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起到保护细胞放射损失的作用,EGFR抑制剂对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现对EGFR抑制剂的增敏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抑制剂 辐射增敏药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生育妇女和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酶链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正常生育妇女和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正常生育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蛋白的浓度为(541.2±158.6)pg/m1.而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浓度为(139.9±49.5)pg/ml,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着床期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减少.可能是不明原因不孕的原因之一,调控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不明原因不孕的一种方法。

  • 标签: 不孕妇女 子宫内膜 白血病抑制因子 基因表达 早期胚胎发育 胚泡着床
  • 简介:近年来,越多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重要的小分子miRNA和包括药物在内的许多环境因子有功能相互作用。然而,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目前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建模,而相关研究对于理解miRNA和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潜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系统整理和注释了具有实验证据支持的miRNA一环紧因子相互作用数据,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建模。

  • 标签: MIRNA 药理学方法 相互作用 环境因子 建模 网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采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65~72岁,中位数67.5岁,均为Ⅱ型糖尿病。其中背部深层溃疡4例,骶尾部溃疡8例(Y-K分级Ⅳ级),髋部溃疡8例(Y-K分级Ⅳ级),小腿溃疡6例,足部溃疡9例(Wagner分级Ⅲ~Ⅳ级)。23例合并窦道形成,2例形成骨髓炎伴死骨。皮肤溃疡至就诊时间5~7个月,中位数6.5个月。患者如1次治疗效果不满意,可在治疗结束后4周后再次行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结果:35例患者共行73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溃疡面积为18.29~21.51 cm2;治疗后1周溃疡面积为14.48~18.25 cm2;治疗后2周面积为10.65~15.37 cm2,治疗后3周面积为8.18~12.08cm2;治疗4周后溃疡面积愈合速度开始减慢;治疗8周后35例溃疡基本愈合,愈合率为93.3 %。23例合并窦道形成的患者,治疗前窦道体积为4.89~6.84 cm3;21例患者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窦道完全愈合,愈合率为 91.3 %。其中12例在第1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4 d窦道完全愈合;6例第1次治疗后窦道体积明显缩小,经过第2次治疗后4 d窦道完全愈合;2例经第3次治疗后窦道完全愈合;1例形成骨髓炎伴死骨的患者,在死骨未清除之前行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2次后窦道无变化,后经骨科手术清理坏死骨,再次治疗后4 d窦道完全封闭;1例左髋部窦道在3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窦道体积无明显变化。另2例在治疗2周后溃疡愈合。结论: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糖尿病 骨折 胫前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 标签: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 简介:目的观察苏黄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80例,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苏黄止咳汤治疗,对照组单用孟鲁司特钠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结论苏黄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缓解,机体炎性反应明显减轻,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苏黄止咳汤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患者多是疲劳、酒醉后用热水袋暖脚,致使低热力长时间接触人体皮肤所致烫伤,多为深Ⅱ度或Ⅲ度的烫伤,因低温烫伤所导致的创面一般痛感不十分明显,并且面积较小,往往发现晚,仅见小水疱不予重视,或到诊所诊治,使创面加深,到我院门诊时患者不是创面感染,就是已达到Ⅱ度。从2002年初至2006年底,我科对195例热水袋烫伤患者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创愈宁合用进行创面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创愈宁 热水袋烫伤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近期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88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常规开腹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实施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关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出血量和肠胃功能复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24h的TNF-α、WBC和IL-6测得值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根治术能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率。

  • 标签: 腹腔镜 根治术 胃癌 近期疗效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利用对接方法对黄酮苷元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结合模式和能力进行研究,以阐明黄酮苷元类生物活性作用的理论基础。方法:从RCSBProteinDataBank数据库检索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晶体结构,收集黄酮苷元类配体,用Schrodinger8.0软件对受体和配体进行对接计算,分析受体和配体的作用模式和对接分数。结果:EGFR和黄酮苷元类配体能够较好对接,其作用模式大致分为Ⅰ、Ⅱ和Ⅲ3种,结合能力强的配体在活性结合位点可见氢键形成和亲脂基团,5、7位和4′位的取代对结合模式的影响较大。3、7、3′、4′位的取代的变化对结合能力影响较大。结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存在与EGFR较好的结合,其中可能有选择性和多靶标的EGFR抑制剂存在,其取代位置和方式可以影响结合模式和能力,对于研究黄酮苷元类抗肿瘤药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黄酮苷元 对接计算 结合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和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SIRS患者IL-6和TNF-α及常规测定血脂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5例SIRS患者血清IL-6、TNF-α于24h内即显著升高,而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胞因子及血脂变化与SIRS密切相关。

  • 标签: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清细胞因子 血脂水平 MOD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慢性盆腔炎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科接诊慢性盆腔炎病人(n=82)。试验组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IL-2等指标。结果:关于TNF-α和IL-10: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关于疗效: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用中药保留灌肠法,病人的炎性反应因子改善更加明显,疗效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炎性反应因子 价值 中药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