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对泰山植被、土壤、水体影响以及游客对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和水体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对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个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冲击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植被和土壤是两个最主要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游憩冲击 调查评估 泰山
  • 简介: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不断探索人工种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改善生态初步成效。介绍人工种草主要品种配置、主要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取得人工种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人工种草 方法 作用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对径流量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与I10相关最高,锥栗林土壤流失量与I30和I60相关最好,柑橘园土壤流失量与I30相关最好,而杉木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和柑橘园径流量与I60和I30相关较好,杉木林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与Iave相关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本文运用物种多样、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指数和均匀度值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甜槠林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日趋严重,缓冲带是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佳措施之一。缓冲带是指建立河湖、溪流沿岸各类植被带,包括林地、草地等。本文综述了缓冲带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缓冲带研究起步晚,存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多因素分析较少,理论试验研究较多、应用示范研究较少”问题。因此,需要扩展和加深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应试验研究数据,以利于这一生态技术我国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缓冲带 机理 现状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稳定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团聚体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从大团聚(〉5.00mm)转化微团聚体(〈0.25mm)过程,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体转化过程较为关键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发展空间;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了资金;③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⑤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 标签: 水土保持 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境
  • 简介: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993.2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2和0.3119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7和0.4107kg/m3;横沟+植物篱效果次之;传统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耕种模式 红壤旱坡地 花生产量 降水利用
  • 简介:坡长是决定土壤侵蚀地形因素。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坡长因子反映坡长与侵蚀关系,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重要指标,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从坡长与侵蚀关系、坡长因子算法以及坡长因子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提取3方面,系统回顾坡长因子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和应用过程,坡长因子存在5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长因子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地区1995-2000年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结果,景观斑块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影响,耕地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趋势。

  • 标签: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中山丘原区 喀斯特地貌
  • 简介:本文根据侵蚀坡地治理实践,就侵蚀坡地治理“小老头松”、侵蚀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群落配置地带、重建植被群落演替、坡地茶果园开发方式、庭院经济生态体系等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指出:侵蚀坡地土壤贫瘠和裸露坡地近地表千热化是重建植被主要障碍因素;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植被、小气候等因素;侵蚀坡地植被重建必须着眼于建立地带森林系统,遵循地带规律进行种群配置;植被群落发育程度必须与土壤肥力恢复水平相适应,即在先锋群落配置要注重草被层生长,避免造成“远看青山,近看水土流”“空中绿化”现象;侵蚀坡地果园开发必须注重地被植物保护和建设。“果-草-牧-沼-菌”庭院经济生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区农民“钱”、“肥”、“烧”问题有效途径。

  • 标签: 土壤侵蚀 生态恢复 地带性 群落演替 庭院生态工程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
  • 简介: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a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近52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
  • 简介:137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137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137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Walling&He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方法,预测四川省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为后续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对137Cs本底值影响空间非平稳,相对于传统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137Cs本底值空间数据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为运用137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137^Cs本底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 四川省
  • 简介: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资料匮乏条件,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完整模型体系,以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 标签: 地震 堰塞湖 溃决 应急处置 汶川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之一,未来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为了了解坝系工程新疆小流域治理应用效果,考察阿勒泰将军沟以坝系工程措施为主小流域治理模式效果和问题。结果表明:坝系工程在短期内能有效地降低洪水流速,拦挡泥沙;但将军沟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季节洪水冲刷,导致坝系损毁严重,单纯坝系工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且造成投资浪费。提出在新疆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必须以生态修复为主,坝系工程为辅助措施,因害设防,才能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目的。

  • 标签: 坝系工程 小流域治理 治理模式
  • 简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够对雨量、水位等水文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处理与实时传递,能有效解决江河湖泊及水库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变了人工测量落后状况,并扩大了测报范围,增长防洪决策预见期,效益明显,因而被越来越多防汛部门所采用。本文简单介绍了自动测报系统亚湖水库配置及运行情况。

  • 标签: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水情信息 应用
  • 简介:为寻求合理保护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30%~90%覆盖度秸秆覆盖抗风蚀效率54%~92%之间,砾石覆盖为26%~72%,30%砾石覆盖或30%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组合措施,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随着覆盖度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有效风速值从8.0m/s逐渐增大12.5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m/s;3)覆盖处理0~62cm高度输沙量大部分集中0~26cm;4)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输沙量多集中60cm以内。

  • 标签: 砾石覆盖 留茬 风蚀 风洞
  • 简介: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迅速推广运用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核心是一个在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过程.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应用PRA,对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尝试研究,主要采用PRA半结构访谈、问题树等方法,调查分析当地社区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完成相关数据集成及图示表达,此外,还选取部分景观组分进行格局分析.结果显示:PRA为人为因子信息获取及相关评价分析,提供了一个主动而有效途径,它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结合,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诠释与解析现状格局成因及预测未来演变趋势.蔡家川流域,近期导致景观格局变异主要人为干扰,是由外来利益群体直接行为与本地核心问题--'缺水'共同作用而形成.

  • 标签: 吉县 格局 问题树 PRA 农村社会 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