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自治州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形式,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现行行政区划的通行做法,自治州应该与设区的市属于同一级别,但宪法并没有规定自治州能设置区,故当前30个自治州都没有区的建制。目前不少地方都实行撤县设区,以壮大中心城市力量,宪法第30条有可能间接导致自治州与设区市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影响自治州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追本溯源,再次思考当初制完者为什么没有规定自治州能够设置区,是有意为之还是淡而处之。在《立法法》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背景下,适时开启自治州设区不仅有利于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便真正实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平等性。

  • 标签: 自治州 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城市化
  • 简介:博物馆的志愿行为始于上世纪初的西方博物馆。我国的博物馆志愿行为自20世纪50年代起已有零星分布,但真正兴起是在80年代。如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文化市场和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对博物馆的志愿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展志愿工作时,博物馆难免会遇到一些经济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志愿工作,是值得我们文博界的同仁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博物馆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博物馆志愿行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以期能够真正把握志愿行为在此背景下的文化经济特征、主要内涵和内在规律。

  • 标签: 博物馆志愿行为 博物馆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问题与对策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丧葬礼俗包括丧葬礼仪与民间丧葬风俗。它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民国时期新式丧葬礼俗的实施情况具体表现在推行公墓制;提倡火葬,建立殡仪馆;开追悼会,倡导国葬和公葬;采用形式简明的讣闻。

  • 标签: 民国 丧葬礼俗 实施
  • 简介:[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和建立“新中国”①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自清朝末期康有为提出“新中国”一词后,经改良派、立完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发展,“新中国”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共同构筑的一个流行词和国家理想,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笔。“新中国”之“新”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王朝”涵义的“旧中国”而言的,是指“中国”进化成“近代完整国家”以后形成的“新国家”。清末知识分子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新中国”构想,本文将试着展现清末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构想的提出、发展和变化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新中国”具有的不同涵义,以及“新中国”与同时期相关表述的不同特性。

  • 标签: “新中国” 清朝末期 知识分子 国家构想
  • 简介: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在福建这块红土地上,一大批意气风发的八闽儿女聚集在鲜红的党旗下,用血肉之躯铺垫了人民共和国巍峨大厦的基座,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

  • 标签: 知识竞答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 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 八年抗战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央统战部工作时,我曾懵懵懂懂地认为“化敌为友”,“将圈外人拉进圈里来”是统战工作的高端之举。现在看,我是太理想主义了,实际上“左中右”的区分反而会加剧分裂,而“敌友”的边界极难划定。“化敌为友”看似正确但操作极难,尤其现在,意识形态上已是营垒对峙,再去区分“敌友”“圈内圈外”,只会更加撕裂中国社会。

  • 标签: 知识分子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央统战部 统战工作 理想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1977年春,我随李任之(时任省委副书记)、杨东林(时任省委清查办公室主任)等在蚌埠铁路分局进行清查“四人帮”的工作。一天,李任之同志接到通知,要他去北京。我们当时感到中央要解决安徽问题了。中央是在宋佩璋同志到大庆调查的时候,要宋佩璋去北京的,决定解决安徽领导问题。

  • 标签: 知识分子 蚌埠铁路分局 省委副书记 “四人帮” 办公室主任 领导问题
  • 简介:本文主体要探讨汉志方技略。无论刘略、班志,其辑校门类俱将方技略列于最后。历代学者多重视诸子略,至于现代尤其如此。新派文家学者于诸子略之外多不投畀一瞥,而其六略之中又特轻视数术略及方技略。章学诚校读诸子略多占篇幅,数倍于数术、方技二略之总量,现代学者鄙薄更甚。盖方技略在学术领域,从古至今一向冷寂。

  • 标签: 知识 疾病 古人 学术领域 诸子 学者
  • 简介:荀学在晚清一度被知识分子重视,褒、贬者皆有之.学术论争包含着政治背景,它反映出经学领域学子们置身于一个特殊时代的心理走势.

  • 标签: 荀子 孟子 晚清 经学 知识分子 心理
  • 简介:我从幼年读书时开始,就充满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如痴如迷的把它当作终身伴侣,虽然屡遭劫难,如'九·一八'、'七七事变'……坎坷越多,其志弥坚,面对艰苦环境,更加废寝忘餐地徜徉在书卷之乡。三中全会后,我工作于地名办,偶然发现《文史知识》这一刊物,拿过来就爱不释手,正投我之所好,真是恨相见之晚,从此我与《文史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一期,从通读到精读,最后到写感想作札记,除五年如一日

  • 标签: 文史知识 九·一八 人物春秋 八十年代 抽暇 秋兴八首
  • 简介: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以句末是否押韵来区分,可以分为押韵的韵文和不押韵的散文两大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区分,即以是否必须采用骈体句式为标准,必须采用者属于骈体文字,不采用者属于散体文学。楹联,即是骈体文学体裁之一种。

  • 标签: 楹联 古汉语 知识讲座 骈体文学 体裁 文学研究
  • 简介:一、“移花接木”。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的古玩器物部件、皮壳,粘贴到新器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

  • 标签: 文物 知识 收藏 移花接木 粘贴 器物
  • 简介:新《文物保护法》中把近二十年来被实践证明并行之有效的一些原则确定下来,在总则的第四条中规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样规定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国情;既强调了文物保护,又兼顾了文物的合理利用。

  • 标签: 《文物保护法》 法律责任 民间文物 文物保护
  • 简介:本文围绕科普场馆中的常见展品“小孔成像”,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小孔戍像现象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并指出该现象虽然在中国认识最早,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影响了几何光学和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 标签: 科普场馆 小孔成像 中国古代 摄影术
  • 简介:<正>目前国内出版的近3000种年鉴,大多数都实行条目化设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年鉴,几乎是清一色的条目化年鉴;国外出版的年鉴,多数也实行条目化设计。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它的实用性要求其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十分简明扼要而又方便检索。条目恰好是能同时挑起

  • 标签: 编写原则 实用性要求 资料性工具书 内容要素 地方综合性 文章篇幅
  • 简介: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犬儒化”以及中国人是否仍需要“启蒙”的问题是知识界关心的一个话题。本刊资深作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资深学者资中筠。她先从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讲起。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道统 “启蒙” 心路历程 知识界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