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前言在《辽史》记载中,常常出现“斡朵”(中原音wo-lu-du①)一词。“斡朵”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宫殿、阵营,是ordu的音译,在突厥语中意为宫殿、城郭,是orda的音译。②在汉语中,把北方游牧国家君长的居所称为“牙帐”,这大体上是斡朵的同义词吧。在《辽史》里,把斡朵(以下为了与其它游牧国家的情况相区别,辽的ordo称为斡朵)当作“行宫”、“宫卫”的同义词而使用。③斡朵是辽朝的中枢,把握其实际情况,在理解辽代国家体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辽史》卷31《营卫志上》有关于辽代斡朵的完整记载。而这个记载可以说是包括辽代前后历史时期有关游牧国家ord

  • 标签: 斡鲁朵 《辽史》 宫卫 群牧 辽代 史料
  • 简介:历史上的济南,曲艺之繁盛名闻海内,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诞生了张养浩、李开先等词曲大家。自清代,济南就有“曲山艺海”的美誉,与北京、天津并称曲艺界三大码头,“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是流行于曲艺界的一句行话。曲艺行当内亦有“演红济南,方走遍全国”之说。明湖居原是清末民初济南的一处曲艺场,原址在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西,即今大明湖南门外路北,由山东梨花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建造,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

  • 标签: 山东快书 清末民初 民间艺术 演出场所 北京学 济南
  • 简介:一金泽文库本《香严》解题日本金泽文库素有“和汉(日中)文物之渊薮”之称。它由北条实时(1208-1276)于镰仓时代建治元年(1275)在金泽(今神奈川县横滨市金泽区)开创后,经过子孙不断的收藏及扩充,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一大藏书,

  • 标签: 本金 抄本 库藏 文库本 文物 藏书
  • 简介:摩《青州益都县令房公清德之颁》碑,信息量大,未见著录,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望族——房氏家族成员房彦云在益都县令任上的政教伟绩,系一篇具有证史之实、补史之缺、纠史之谬价值的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另外,该碑将一件尘封已久的书法作品生动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充分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唐代碑刻书法中的优秀作品。

  • 标签: 唐代 青州益都 房彦云 房氏家族
  • 简介:<正>据报道,经考古调查,在湖北黄陂滠水左岸的台山范围内,分布着许多古文化遗迹。其范围,南北长约1,625米,东西宽约775米,面积为1259,375平方米。在台山对面仅隔一条滠水,又发现了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与台山相当的椅子山遗址。两处遗址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规模是相当大的。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范围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在墓地周围及西周墓葬填土中,又发现有商代二里岗期的红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时期的红陶豆柄等,并推断这一带还有商周时期的遗址。1977年10月至1978年元月,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台山西南清理古墓35座(西周墓5,东周墓30)和一个直径2米、深约4.7米的灰坑,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五座西周墓,共出青铜器47件,其中9件有铭文,这对于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 铜器铭文 西周文化 军事据点
  • 简介: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歌剧《白毛女》曲作者之一。他不仅曲写得富有民族风格、民间特色,咏唱抑扬上口,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同时他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歌也唱得好,尤其是民歌戏曲,如陕北道情、信天游,陕西的、秦腔,山西、河北、河南梆子,山东柳琴,东北...

  • 标签: 张鲁 音乐伴奏 歌剧《白毛女》 成仿吾 解放区 民族风格
  • 简介:元宪宗朝的察合台兀思刘迎胜元定宗统治末期,蒙古朝廷与割据钦察草原的宗王拔都矛盾尖锐。贵由出动大军西征钦察,但他本人在西征途中于1248年春去世。拖雷家族诸王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的支持下,与元太宗窝阔台家族请王和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家族诸王的同盟进行...

  • 标签: 亦都护 察合台 畏兀儿人 窝阔台 成吉思汗 汉译本
  • 简介:老的沙乃元朝末帝顺帝的母舅,出于哈刺部族。他以皇戚身份入仕,任职期间力图有所作为,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改革弊政,加上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最终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生。

  • 标签: 述略 元代 有所作为 任职期间 政治环境 利益集团
  • 简介:《农桑撮要》是元代维吾儿农学家明善所撰的一部月令体农书,与司农司所编的《农桑辑要》和王祯所撰的《农书》,并称为元代三大农书。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书版本问题作过探究,但笔者在查阅其版本的过程中,发觉一些版本为前人所遗漏,而且前人对某些版本的论述亦有不妥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罗有关此书版本流传的相关记载,对其流传过程中的各版本情况略作论述,以补所漏。虽日拾遗补缺,但不敢妄称搜罗全面,论述失当或错误之处亦在所难免,望方家指正。

  • 标签: 《农桑辑要》 版本问题 考述 《农书》 研究成果 版本流传
  • 简介:2009年初,西藏博物馆又得到了一件珍宝,那是从山南地区泽当镇一户农家征集到的一部珍贵的手抄藏文《八干般若波罗密多经》。这部《八千》长61厘米,宽8厘米,共365页,完整,成书于18世纪、保存状况良好。配有一对松木经夹板。整书以藏文乌金体即正楷字书写,其中前三页为蓝淀纸金汁书写,两端各彩绘释迦牟尼、般若佛母等六张尊像,而其余均为白纸黑墨,整书字迹工整、流畅而清晰可辨。

  • 标签: 般若 藏文 西藏博物馆 山南地区 18世纪 释迦牟尼
  • 简介:<正>1.GeneralremarksAlthoughtheDharmadbatustava(DDhS)hasbeenascribedtoNagarjuna,1thisattributionhasbeenquestionedbyTSUKINOWA(1934)andSEYFORTRUEGG(1971:453-54)andrejectedbyLINDTNER(1982:10).2Judgingfromitscontent,whichshowssignificantinfluencefromthetatbagatagarbha-tradition,theauthoroftheDDhScannotbethesameasthatoftheMadhyamakakdrika.Anotherpossibleindicationforthenon-authenticityofthisworkisthefactthatwedonotfindanyIndiancommentariesonit.

  • 标签: 西藏自治区 烦恼 法身 如来 地藏 瑜伽
  • 简介:本文考察了近年福建霞浦所发现的若干民间宗教文书中有关“苏(路)支”的信息,尤其是有关其传教历程、教义核心的一些关键词,以证霞浦抄本中的祆教内容绝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虽然迄今未见汉译祆教经典面世,但中古粟特地区却不乏该教经典流行之痕迹。祆教主要由粟特人传播而来,熟知本教教义历史的祭司们一定会带来本教诸多信息。经过历代口耳相传,其中若干信息成为宋代明教创制五佛崇拜的重要依据,後又被霞浦抄本的制作者所采撷。以上所考足证今次霞浦发现的抄本,包含了诸多早已失传的外来宗教遗迹,如摩尼教明教、祆教、唐代景教、元代天主教等,表明处於高位的中华文明可以融化各种外来文明。

  • 标签: 霞浦抄本 苏鲁支 祆教 粟特
  • 简介:西藏夏寺一层回廊上绘有一幅母虎本生壁画,画面下方配有题记。然而该壁画图像和题记内容并不相符。作者在各种舍身饲虎本生版本的基础上,判断该壁画应当是依据《金光明经》梵文本或者藏文译本所创作,而非题记所依据的Vyāghrāataka(《母虎本生》)。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图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夏寺的这幅壁画。

  • 标签: 夏鲁寺 舍身饲虎本生 《金光明经》 Vyāghrijātaka
  • 简介: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士大帝的主要史料源自希腊史家的记述,其传奇与说教色彩浓厚,细节难以采信。本文对希罗多德笔下的居士传奇展开母题分析,说明该故事充斥着神话与民间故事母题,兼有东方与希腊成份;进而分析希腊史家们的史料来源及其可靠性、甄别加工史料的方法以及历史真相标准;最后通过分析口述历史的特征,说明希罗多德及其同代史家具有口述史家特征。他们所采集的东方史料均属口述史范畴,而非文献档案资料。

  • 标签: 居鲁士 希罗多德 母题 口述历史
  • 简介:西方以荷马史诗为范例建构起来的“英雄史诗”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一是凭勇敢获得财富和荣誉.“英雄史诗”只是解读《亚王》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囊括其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在苗族丧葬仪式上面对亡灵展演的史诗《亚王》是一种活在民间仪式中的文学,它以仪式展演为主要生存形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活态性.

  • 标签: 《亚鲁王》 英雄史诗 活态史诗
  • 简介:孔广森的《公羊通义》是清代第一部公开刊行的公羊学著作。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将宣传变法改制的“王”说排斥在外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公羊学的本旨。值得注意的是,清儒刘逢禄在《春秋论》中表示,孔广森《公羊通义》虽阳避“王”之名,但阴用“王”之实。那么,刘逢禄此说是否成立,孔广森此书是否有违公羊学的师法呢?由于这一问题与何休的“三科九旨”说密切相关,进而涉及到《公羊通义》的性质和清代今文经学的开端问题,故撰此文,就教方家。

  • 标签: 孔广森 《公羊通义》变法改制
  • 简介:瑛(1927--2007),“文革”时期一位著名人物,原本是上海《解放日报》党委办公室主任,于“文革”爆发的1966年6月初被突然调到北京,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进驻刚刚被陈伯达夺权的《人民日报》,实际上进入了《人民日报》领导层。随着“文革”进程,他的地位逐渐升高,于1974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在陈伯达、姚文元的指挥下,做错了许多事情。“文革”结束后,他被开除党籍,撤销领导职务,接受审查。

  • 标签: 北京 上海 “文革”时期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 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