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刺激皮炎的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分析1例直肠癌在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左半结肠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阑尾切除术伴发热所出现输尿管皮肤造口周围刺激皮炎炎的观察与护理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经通过对造口的精心护理,同时对身体、心理、饮食全方位的护理,患者输尿管造口刺激皮炎五天后愈合。结论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不仅对造口要进行专业护理,更要从患者的心理、饮食多方面关爱与护理,促使患者更快更好康复,提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输尿管皮肤造口 刺激性皮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结肠造口周围皮肤的保护效果,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结肠造口皮炎的保护剂。方法将8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新液喷洒造口周围皮肤,观察并比较两组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皮炎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造口皮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造口皮炎的发生程度比对照组轻(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新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结肠造口周围皮炎的保护剂,且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新液 结肠造口 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静脉泵入刺激药物患者应用PICC导管及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从于本院实施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静脉泵入刺激药物进行治疗,抽取时间即2019.3-2021.3,依据抽签方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两组,25例患者每组,组别是对比组、研究组,对比组给予静脉留置针方案,研究组给予PICC导管方案,比较组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明显较对比组发生率低,P值<0.05。结论:临床通过静脉泵入方法为患者提供刺激药物时,实施PICC导管方案的临床效果优于静脉留置针方案,切实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可能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PICC导管 刺激性药物 静脉泵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例肠双腔造口术后刺激皮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于2020-07-09因"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半月余”收入我科,为患者实施双腔造口术治疗,患者出院后产生刺激皮炎,本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研究,结合临床治疗护理干预服务实施护理效果探究。结果:患者经由临床治疗加护理干预后,病情好转,顺利出院,伤口已完全愈合,无疼痛、瘙痒不适,自觉舒适。结论:在肠双腔造口术后应尽早实施刺激皮炎预防,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使患者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 标签: 肠双腔造口术 临床效果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穿刺方法在部分刺激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13例癌症化疗患者使用PICC155例次,应用6种(5-Fu、长春新碱、表阿霉素、长春瑞滨、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刺激化疗药物,统计其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155例次PICC发生静脉炎14例,发生率9.03%;药物外渗3例,发生率1.94%。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应作为刺激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

  • 标签: 化疗 PICC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建立BioOcular^TM角膜上皮模型EIT法评价眼用制剂包装材料眼刺激的方法。方法:采用BioOcular^TM角膜上皮模型EIT法,通过对不同暴露时间,不同浸提条件,不同浸提浓度和不同浸提介质的比较分析,确定使用该方法进行眼用制剂包装材料眼刺激的检测方法。结果:取样品内表面积120cm^2,剪碎,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0mL,密封后,置高压蒸汽灭菌器内,在110℃保持30min。按BioOcular^TM角膜上皮模型EIT法进行检测,组织活性平均值应不低于80%。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眼用制剂包装材料的眼刺激

  • 标签: BioOcular^TM 眼刺激 包装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接受刺激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方面的有效。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作为研究场所。对照组患者(n=37)接受常规静脉输液管理,而干预组患者(n=37)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包括标准化操作流程、专业人员培训、实时监控和反馈机制。比较两组在输液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刺激药物静脉输液相关的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神经内科患者刺激药物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这一模式值得在医院内推广,以优化刺激药物的输液管理,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 精细化管理模式 刺激性药物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70注射液(Hypertonicsalinedextran70injection,HSD)是否具有血管刺激、溶血性和过敏作用。方法对中试产品进行了血管刺激实验、全身过敏实验和溶血实验。结果HSD对血管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不引起豚鼠的过敏反应;不引起溶血和红细胞凝集作用。结论制剂的安全得到确证。

  • 标签: HSD 安全性
  • 简介:依据美国一些杂志刊登的文章报道,以额外加糖的形式造成高果糖饮食的人群,其患高血压的危险大大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削减饮食饮料中所含的大量果糖用量,可能会降低其患高血压的风险。

  • 标签: 高果糖 高血压 饮食 实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与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7年10月60例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首先进行饮食宣教,然后按照饮食依从分组,愿意接受低盐或无盐饮食的为观察组(30例),不愿意接受低盐或无盐饮食的为对照组(30例),统计2017年10月同一个月内两组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及透析期间低血压、肌肉痉挛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年10月同一个月内观察组患者体重增加控制在体重的5%以下364例(93.33%),对照组体重增加控制在体重的5%以下143例(36.67%),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低血压、肌肉痉挛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液透析饮食依从高者,透析间期体重控制好,透析期间低血压,肌肉痉挛发生率低。

  • 标签: 血液透析 饮食依从性 透析间期体重下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水胶体敷料对肠造瘘口周围刺激皮炎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病例:116例,病症:肠造瘘口周围刺激皮炎,入组时间:2019年2月-2021年2月,分组方式:随机双盲方式,组别:实验及对照,各58例,干预方式:水胶体敷料及常规清洁,分析干预情况。结果 实验组周围刺激皮炎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取水胶体敷料对肠造瘘口周围刺激皮炎患者进行病症干预,可有效提升周围刺激皮炎好转率的提升。

  • 标签: 肠造瘘口 周围刺激性皮炎 水胶体敷料
  • 简介:4月2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讲坛第四讲在北京举行。与前三讲从传统文化及政策法规方面阐述中医药发展不同的是,本次讲坛特邀可口可乐公司副总裁兼饮料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莫瑞斯·阿诺德博士,以“从咖啡研究来展望中医药未来研究”为题,介绍了咖啡因活性物质研究的方法,从方法学上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中药研究 咖啡因 可乐 中医药发展 借鉴 传统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中采用饮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时间段开展研究,共计30例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参与,通过抽签法方式患儿分为常规组(15例,常规护理)与饮食组(15例,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干预),分析其价值。结果:护理后,饮食组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接受饮食护理干预后能够缓解患儿症状,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患儿 饮食护理干预 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小米是我的小患者,惨白的小脸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本是山西农村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然而祸从天降,3岁的小米被诊断为淋巴瘤,全家人怀抱希望来到北京为女儿看病。

  • 标签: 小米 第一印象 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及患者/家属对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相关证据的行为和认知现状,为构建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循证实践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法对48名护士及25例患者/家属回肠膀胱造口护理行为进行观察,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调查护士和患者的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相关知识。结果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相关证据在临床应用的执行率为0~96.0%;临床护士的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知识成绩(57.86±11.49)分,得分25~85分,是否接受专项培训的护士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知识知晓率为0~96.0%。结论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护理临床现况与证据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临床护士不能很好地识别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和危险因素,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皮炎管理措施比较局限,缺少针对,甚至未能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建议临床建立造口周围刺激皮炎相关标准化流程,对其进行专项培训,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相关护理措施的有效

  • 标签: 回肠膀胱术 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 证据 临床实践基线调查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横结肠造口周围粪水刺激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探讨选择合适的造口产品,加强疼痛的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并采取恰当的整体干预措施,从而有效促进造口周围粪水刺激皮炎的恢复,达到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 标签: 横结肠造口 刺激性皮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路径护理对留置针刺激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5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刺激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6)。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对留置针刺激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刺激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路径护理 留置针 刺激性药物 静脉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造口周围刺激皮炎采取护肤粉和皮肤保护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造口周围刺激皮炎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氧化锌软膏,观察组实施护肤粉+皮肤保护膜,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活质量 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 治疗效果 护肤粉 满意度 皮肤保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