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人感染葡萄球菌疾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因感染葡萄球菌导致急性乳腺炎的病例在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本院2014年收治该病1例,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葡萄球菌感染 乳腺 脓肿
  • 简介:摘要:猪丹毒一年四季可流行,南方地区冬季和春季为发病高峰期,该种疫病为急性传染病,疾病可快速蔓延至整个养殖场,不及时防控容易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与猪丹毒病症相似的疾病还有肺疫和猪瘟,这三种疫病均为常见的生猪养殖场传染病,本文主要分析猪丹毒和肺疫、猪瘟的鉴别诊断要点,为广大生猪养殖户提供借鉴。

  • 标签: 猪丹毒 猪肺疫 猪瘟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膏发煎原载于《金匮要略》,用以治疗黄疸以及阴吹,用药为猪油及乱发。此方因配伍特殊,后世临床使用较少,现代研究亦鲜有。笔者通过搜索整理得相关报道10篇,时间跨度从1980年至2012年。除两则医史制剂探讨类文章外,按疾病分类共有阴吹2篇、直肠阴道瘘2篇、脱发1篇、慢性前列腺炎1篇。本文略作总结与探讨。

  • 标签: 金匮要略 猪膏发煎 阴吹 直肠阴道瘘
  • 简介:【原料】黄橄榄6颗,玄参10克,横脷1条,猪瘦肉250克,生姜2片。【制作】黄橄榄洗净、拍碎;横脷和猪瘦肉洗净,飞水后切成小块。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左右(约8碗水分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熬2小时,进饮时加入适量食盐即可,这是3~4人分量。

  • 标签: 猪瘦肉 橄榄 咽喉不适 玄参 水分
  • 简介:摘要:规模化生猪养殖,让疫病呈现全新的流行特点。在群当中,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类引发的疫病呈现混合感染现象,发病的临床症状复杂,仅通过行为和症状难以判断是否发病,这将加大防疫难度。本文综合分析了流行感冒、蓝耳病以及细小病毒病三种常见的生猪疾病,以为疫病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猪疫病 猪流行感冒 猪蓝耳病 猪细小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流感临床治疗中加味麻杏石甘汤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间永兴县油麻镇动物防疫站收治的流感中随机选取82头位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头,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加服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97.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8.05%,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加味麻杏石甘汤 猪流感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与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综合分析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了其多样性、稳态及调控机制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建立合理的监测体系、加强饲养管理、以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优化微生物组结构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促进微生物组稳态的方法。本文还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微生物组失衡的挑战,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的健康管理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猪肠道微生物组 疾病关系 调控机制 优化对策
  • 简介:摘要: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链球菌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素、病原体感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对保障只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猪呼吸道疾病 诊断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总结1例咬伤致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在有效抗休克治疗同时,对动物咬伤伤口正确清创护理,免疫制剂注射后的观察,针对该患者特殊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情志护理,该患者成功救治安全出院。

  • 标签: 猪咬伤 多发伤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t=-7.752,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Z=-2.969,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t=-6.342,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t=-4.038,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t=-5.284,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t=-8.710,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Z=-3.621,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t=-5.249,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Z=-3.621,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Z=-3.616,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Z=-2.012,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Z=-3.604,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肛瘘 猪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银 动物模型 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继小鼠之后的又一类模式动物,正受到包括比较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畜牧学等在内的多领域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特有的荣昌品系中的一个变异群体-“荣昌遗传性听力缺陷家系”,其突变位点,病理表现和发病规律与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极为相似。此家系在听觉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研究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干细胞移植,早期基因干预治疗、听觉植入等创造了条件。为听觉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大型哺乳动物模型。

  • 标签: 荣昌猪 动物模型 听觉医学
  • 简介:目的建立在大型哺乳动物-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的方法,观察电子耳蜗植入前后听功能变化。方法荣昌6只,雌雄不限,40-45日龄,体重8~12Kg,均选自重庆畜牧科学院养猪研究所。分为听力正常组(Mitf+/+),与突变耳聋组(Mitf-/-),每组3只。在全麻下进行电子耳蜗植入术。于手术前,手术后即刻以及手术后1周记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和电刺激脑干诱发电位(Electrical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EABR);头颅X片观察电极植入位置。结果6只动物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成功,耳蜗电极位置正确,在耳蜗内盘绕1.5~1.75圈。电子耳蜗植入即刻,手术侧(右耳)各频率ABR阈值在120dBSPL无法引出;手术后7天,手术侧(右耳),低频ABR阈值在100dBSPL左右,高频在120dBSPL仍无法引出。听力正常荣昌组(Mitf+/+),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即刻及一周后EABR阈值在90CL左右,明显低于突变耳聋荣昌组(Mitf-/-)的190C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荣昌电子耳蜗植入方法确实可行,通过植入电极进行EABR测试方法设计合理。为更加直接地研究电子耳蜗植入设备在体内的工作状态和各项数据,研究电极植入后耳蜗的生理病理改变创造了条件。

  • 标签: 耳蜗植入 荣昌猪 ABR EABR
  • 简介: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停循环90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脑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停循环90min,分别在停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脑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DHCA90min内IUACP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脑的作用.

  • 标签: 脑保护液 灌注 辅助 深低温停循环 DHCA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梯度低温停循环的家模型,探讨中低温停循环是否能提供与深低温停循环相当的重要脏器保护效果,并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的低温范围选择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将13只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3组,中低温停循环组(T=25℃,n=5),深低温停循环组(T=15℃,n=5)及空白对照组(n=3)。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实验组建立体外循环并降温,在不同温度下停循环0.5 h,在麻醉后(T1)、鼻咽温降至32℃(T2)、鼻咽温降至25℃/15℃(T3)、停循环0.5 h(T4)、复温至32℃(T5)、复温至36℃(T6)、停机2 h(T7)、停机4 h(T8)、停机6 h(T9)和停机24 h(T10)10个时间点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实验组肝肾功能指标(BUN、Cr、ALT和AST)的异同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家,留取脑、肺、肝、肾等组织,使用TUNEL、免疫组化等技术分析家组织,观察对照组及实验组凋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率及凋亡指数的差别。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重要脏器凋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率及凋亡指数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的指标在两实验组中也类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温停循环与深低温停循环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了临床中应用中低温停循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低温停循环 脏器保护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氯胺酮与安定合用对小型实验研究的麻醉效果。方法对10头进行外科腹部手术实验的小型进行复合麻醉,先臀部深部肌肉注射安定(地西泮)0.5~0.8mg/kg,待5~10min后再臀部肌肉注射氯胺酮6~8mg/kg,观察麻醉显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镇痛效果,并监测麻醉过程中体温、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及术中有无明显躁动、呕吐、肠管胀气、流涎等不良反应。结果小型成功麻醉10例,占100%。肌肉注射后(4.0±1.5)min进入麻醉状态,麻醉状态维持(88.5±13.5)min。麻醉期间手术肌肉松弛效果好,呼吸和心率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氯胺酮与安定复合麻醉效果好,麻醉过程平稳,生命体征稳定,是较为简便、安全的小型麻醉方法,适合于耗时较长的手术或动物试验的开展。

  • 标签: 实验小型猪 氯胺酮 安定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intestinalSubmocosa),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生物膜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利用光镜、图象分析对其进行观察及分析,皮下埋植观察生物相容性。结果光镜显示,SIS的疏密层度逐渐加深,孔径率在70-90%之间,扫描电镜显示胶原纤维结构规整,网孔丰富,纤维连续。皮下埋植未见皮下明显的异物反应。结论经过这种方法制备的SIS,韧性大,结构、层次分明,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支持架,是组织工程进行组织修复的良好材料。

  • 标签: 猪小肠黏膜下基质 生物学特性 观察
  • 简介:小型与人的基因同源性高,各脏器及组织的大小结构和生理学等方面也极其相似,同时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优势,作为耳科动物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小型在耳部解剖、内耳形态及电生理等方面与人的相似性,展示小型作为耳科学领域实验动物模型的优势。同时,归纳了目前小型动物模型在耳科领域,包括聋病的机制和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听觉植入相关研究、耳外科解剖教学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小型作为耳科领域的新兴动物模型将为耳科学及听力学的相关研究,为人类聋病的防治提供最理想的实验模型及论证。

  • 标签: 小型猪 动物模型 耳科学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功率激光及不同浓度臭氧对正常椎间盘消融效果及安全度。方法6头小型,随机分为激光组和臭氧组,每组3头。采用不同激光功率及不同臭氧浓度进行消融,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盘影像学变化,3个月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激光组及臭氧组均存在随激光功率及臭氧浓度正相关的椎间盘MRIT2信号减低,3个月后,激光组椎间盘退变较臭氧组明显。结论激光对正常椎间盘消融作用大于臭氧,同时,对正常组织的破坏程度及继发退变也大于臭氧。

  • 标签: 激光 臭氧 导管消融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