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可以兴”“兴于”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惟戒贤法师超然出尘,一任天然。此组五言,先自法师诗集《歇庵诗草》。

  • 标签: 咏山 山诗 山僧咏
  • 简介:《周易参同契》(下文简称《参同契》)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①《赠草堂亲密上人》: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僧部》,因不知何人所作,是书标为“前人”。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周季,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780—841),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元和二年(8O7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谒清凉国师,执弟子礼。太和

  • 标签: 赠草堂宗密上人 清凉国师 宗密 无为法 圭峰 十二部
  • 简介:(1)显通寺:在五台山台怀镇的中心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内有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七处九会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其规模宏大,建筑庄严华丽是五台山

  • 标签: 五台 观音殿 文殊殿 藏经殿 台怀镇 显通寺
  • 简介:五台山显通寺佛国藏珍楼内,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匾四块。匾幅都很大,其中三块为横幅,尺寸相同,横190厘米,竖64厘米;一块为竖幅,横95厘米,竖188厘米。均为黑底金宇,光彩耀目;未有镶边,古朴而典雅。字体丰满圆润,端庄而又洒脱,称得上是几件艺术珍品。这四块匾,依写作时间为序,其一是《显通寺作》,落款“庚午仲春御笔”,即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朝台时所作。其二是《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落款“辛丑季春御笔”,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乾隆皇帝第四次朝台时所作。

  • 标签: 显通寺 佛国藏珍楼 朝台 写作时间 康熙皇帝 清凉山志
  • 简介:清代,松江府娄县有一个诗才敏捷、颖慧绝伦的女子,名叫吴学素。后来,嫁给了翰林院编修顾伟权。

  • 标签: 嵌字诗 翰林院 吴学素 清代
  • 简介:位于五台山中台南20里的竹林寺,是五台山有名的古刹。它的出名,不仅因有唐法照入化竹林寺的佛教传说,也不仅因其为日本圆仁慈觉大师的卓锡之所,且因它有一龛玲珑小巧的佛像,名为“竹林小像”。《清凉山志》云:竹林寺“小像一龛,精巧入神,殆非人力

  • 标签: 镇澄 清凉山志 慈觉 法界缘起 华严经 玲珑小巧
  • 简介: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更深刻,是“天学”成熟期的代表,我们姑且称之为得道,一些诗作诗中反映了当时教会的崇拜与圣工。这十二首除了被称为“仰止歌”的第二首前面已经介绍过外,其他十一首如下:

  • 标签: 诗歌 天学 吴历 成熟期 真理 真情
  • 简介:《韩》学派的学者大多《》、《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易》的《韩》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易》者3人,《梁丘易》者2人,《孟氏易》者7人,《京氏易》者8人,兼习《盂氏易》、《京氏易》者1人.习《易》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作为著名道教画家,赵孟頫创作的道教人物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立足详实史料,细致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赵孟頫创作的道教人物画作品以及作品的产生、流布等情况。

  • 标签: 赵孟頫 道教 人物画 图像
  • 简介:  苏菲神秘主义以其独特的真主观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主流.随之在伊斯兰世界兴盛起来的细密,在神秘主义的风格观、时空观、色彩观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

  • 标签: 伊斯兰细密画 神秘主义伊斯兰 苏菲神秘主义
  • 简介:  建筑表现课程在数码时代要适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与结构的安排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上.……

  • 标签: 建筑表现 手绘建筑 教学重心
  • 简介:炕围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它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它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装饰绘画艺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炕围这一民间艺术受到了冷落,甚至发生了传承危机,鉴于此,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在历史的、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增加新的营养和水分。

  • 标签: 民间艺术 审美功能 现代文明 炕围画 创新 造型艺术
  • 简介: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中。《会三教》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 标签: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三教会通论
  • 简介: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都曾为七夕竞相“折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佳词,我们不妨驻足回首,温习下七夕的来龙去脉和它浪漫的文化内涵。

  • 标签: 七夕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字文化圈 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