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 标签: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气候变暖 低温冷害
  • 简介:土壤热通量在地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热通量更加重要。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戈壁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辐射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大气向土壤传递热量,阴天和雨天土壤释放的热量大于获得的热量。另外还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在秋冬季节,土壤热通量基本处于负值而春夏则刚好相反。

  • 标签: 张掖 土壤热通量 戈壁 净辐射
  • 简介:对玉树地区6个台站1960—1999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并结合2002—2006年该地区发生的雷电造成的灾害情况分析,初步总结近40年来玉树地区雷暴特征和雷电灾害成因及一些防御对策,为玉树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玉树地区 雷暴 灾害 防御
  • 简介: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实验”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大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的陆面参数及其他陆面参数特征。为了验证新的陆面参数及参数化公式,将新陆面参数与参数化公式输入陆面模式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输入新参数及参数化公式的模拟效果更好。

  • 标签: 西北干旱区 水分循环 陆面参数 模拟
  • 简介:旱涝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影响季节长,受灾程度重,是福建省的主要自然灾害。龙岩市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发生,因灾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仅1996年“8.8”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8亿元;1962年秋至1963年春的严重干旱,全市受灾面积达89万亩,其中34万亩无法插秧,损失粮食795万公斤。

  • 标签: 旱涝灾害 防御对策 灾害特征 直接经济损失 闽西 发生频率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汛期河南省111个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均从南向北递减;黄河流域降水量日峰值明显小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的降水量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凌晨,豫西山地大多出现在傍晚,豫南大部分地区则出现在下午;豫南地区的降水频率日峰值最大,南阳盆地和豫西山地次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上午;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值特征,均在凌晨和傍晚出现峰值,凌晨的峰值最大;长持续性降水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量的贡献大于短时降水。

  • 标签: 降水 日变化 河南 持续性降水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内蒙古地区的水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探讨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收支等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为10~15kg·m-2,夏季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少。全区主要受偏西或西北向的水汽通量影响,除东北部外,全区大部地区为水汽辐散。夏季,东、西部水汽输送特征有很大差异,东部受西南风水汽通量控制,且为水汽辐合。全区年均水汽输入为13.74×107kg·s-1,夏季的水汽输入量最多,高达21.93×107kg·s-1,秋季最少。全区年均水汽输入量约4.33×1015kg,年均降水量为3.34×1014kg,降水仅占全部水汽输入的7.7%,空中可开发利用的水汽资源很丰富。

  • 标签: 水汽含量 水汽收支 增雨潜力
  • 简介:通过对造成舟曲"8.8"暴雨的对流云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0年8月7日20时700hPa上位于平凉—定西—甘南中部一线的切变线对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云系的发展、加强与2次对流云团的合并有密切关系;舟曲"8.8"暴雨是在对流云团减弱南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特点;对流云团的移动除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外,地形及由于地形原因形成的山谷风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山谷风形成的辐合为对流云团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

  • 标签: 对流云团 暴雨 中尺度 特征
  • 简介:本文选用浙江省10个气象台站40年(1951—1990)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寒露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的寒露风初日南部比北部晚,沿海比内陆晚.(2)寒露风初日的长期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准周期性.(3)寒露风的主要影响系统为:东亚槽、西太平洋副高和极涡.

  • 标签: 寒露风 气象台站 西太平洋副高 极涡 初日 准周期性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台风是影响浙江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具有影响频繁,成灾台风多;致灾台风路径多样,登陆台风强度强灾情重;孕灾环境复杂,衍生灾害严重;台风对各地影响差异大等特征。在台风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中,浙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提炼,主要体现在:1)平衡科技水平和服务需求,把握关键点决策服务时机;2)以台风报告单为载体,提高台风气象服务规范化水平;3)将传统预报向影响预报延伸,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用广泛应用;4)公众气象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最大程度扩大信息覆盖面。文中还穿插了服务材料的内容提炼、撰写技巧等,并提出对台风气象服务的思考。

  • 标签: 台风 气象服务 浙江
  • 简介:本文利用西北地区(新疆除外)的西安、银川、兰州、西宁四站的21O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周期性、突变性和阶段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突变性的分析,并发现旱涝气候突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有关,但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西北地区 旱涝 突变性
  • 简介:1引言大气污染是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厦门地区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交通工具迅猛增加,城市企业工厂蓬勃发展,频繁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已经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气体越来越多。污染气体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转化成气溶胶粒子,导致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

  • 标签: 天气气候特征 厦门市 城市化进程 非均相化学反应 灰霾 大气污染
  • 简介:利用历史资料,从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特征、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等方面对兰州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找出了一种兰州盛夏降水的预报方法。

  • 标签: 天气气候特征 预报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顶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顶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顶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一、丰歉年的划分及代表点的选取(一)资料选用:本文取用1963~1988年全省及各地(市)晚稻单产和相应代表点的气象资料。(二)趋势产量分离:选用5年滑动平均方法模拟趋势产量。个别年份,通过调查分析,并参考10年调和权重方法的模拟结果,作适当调整。

  • 标签: 气候特征分析 代表点 浙北地区 气温日较差 平均雨量 雨日
  • 简介:利用2000—2013年济南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雾和霾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基于NCEPFNL海平面气压资料,采用T-mode主成分分析结合K平均聚类法对天气形势进行客观分型,研究不同天气形势下雾和霾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1)雾日数以0.4d·a-1的速度下降,与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紧密相关;2011年以前济南霾日数呈现正常波动性变化,从2011年开始显著增加,尤其2013年出现霾日数跃增,霾日数年际变化与850~700hPa大气层逆温频率年际变化显著相关;(2)济南地区9种天气型中,冬季出现的弱低压型(WT6)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发生雾概率较高,冬季时均压场型(WT1)、弱冷空气型(WT5)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出现霾概率较高,秋季弱高压型(WT3)出现时发生霾频率较高。

  • 标签: 气候特征 天气形势
  • 简介:三明各县(市)雨季降水常年平均为510~625mm,是全年降水的高峰期,占全年总雨量的35%左右。雨季降水预报服务是三明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据此,本文通过对雨季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揭示出对预报有应用价值的规律,为进一步建立雨季降水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 标签: 气候特征分析 季降水 三明 预报服务 气象服务 降水预报
  • 简介: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区间有效降水时数差异并不明显,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有较明显影响。(2)北京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凌晨到正午降水较少出现。夏季平均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为3.2mm/h。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7d左右的周期是主周期。(3)夏季城区平均降水量多于郊区,城、郊雨量差异主要来自较强降水过程。城市效应会导致城区弱降水事件的减少,亦会导致较强降水事件的增多。(4)城、郊区间降水持续时长的差异主要由较强降水过程决定,多数情况下城区降水持续时长大于郊区,午后到前半夜发生的降水尤甚。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降水特征 城郊差异 北京
  • 简介:根据南昌713雷达取获的2000年6~7月雷暴回波,结合地面闪电及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电的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电回波的产生离不开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另外,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均出自强烈发展的雷暴中,但它们在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参数上又有所区别.

  • 标签: 夏季雷电 云回波特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