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提及超我,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动因,负责稽查和判断自我和本我。因此,当齐泽克说“超我是淫秽的、‘黑暗的’法律”时,我们不能不深感惊异。不管这个断语如何令人惊诧,却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来自于拉康。当拉康在1953-1954年的研讨报告中回到超我这个主题时已经指出:超我既是法律又是对法律的摧毁。在拉康看来,超我完全不亚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它要求主体不仅要服从超我无意义的命令,而且要享受这种服从。超我的淫秽就在于此。

  • 标签: 超我法律他者淫秽
  • 简介: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问题域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并且形成一种对照与呼应的关系。他们都吸收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从现代美学理论资源中得到援助,发现了阿尔都塞的主体质询观与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伊格尔顿主要是从'美'的概念出发,而齐泽克则借助'崇高'范畴来阐释意识形态,一方面揭示现代意识形态是如何更多地通过操控人们身体、欲望、感性经验以及行为方式来运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扩展和丰富了审美、美、崇高等范畴,将它们纳入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话语中探讨。审美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一个美学与政治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对消除长久以来认识、美学、伦理三个领域分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伊格尔顿 齐泽克 审美意识形态 崇高 意识形态
  • 简介:当代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起飞期、体制转轨关键期和社会现代化临界期。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和新课题。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的目标是蛩建设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就应当把社会道德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二者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 标签: 社会现代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道德建设 经济建设发展
  • 简介:作为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一直以极大的精力关注着党的发展。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其执政地位也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该何去何从,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怀有深深的忧患,表现出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 标签: 江泽民同志 执政地位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 人民 新时期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更加自觉地把历史观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深化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研究。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伦理本身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环境和力量,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卓越品质作为伦理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 标签: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伦理基础 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际遇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把握文化自信应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既看到文化自信与"四个自信"的高度契合,又充分认识它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坚定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梁赞诺夫版 栉田+森户译本 郭沫若译本 翻译术语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普世价值”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作为虚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西式民主”和“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普世价值”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之上,严重背离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哲学原理,并导致了社会文化交往中“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根本对立,最终陷入了哲学价值困境而难以自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为了有效应对“普世价值”挑战而提出的,这二者可以看作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双引擎。

  • 标签: “普世价值”哲学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人类共同价值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作为遗作,以其不完整的结构编排引导着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求索。该手稿自1924年问世以来,历经梁赞诺夫版1、阿多拉茨基版2、新德文版3和MEGA24四个版本。通过对以上版本的比较和分析,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5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重新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首次采用'双联页排印'的方式,以阿版为蓝本,对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进行了区分,在考证的基础上用异体字区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部分内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其进步性不可否认。学术研究需要百家争鸣,由此才能激发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活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广松涉重新编辑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学习。

  • 标签: 广松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编辑方法 进步性 缺陷
  • 简介: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决定着夺取了政权的共产党不可能使国家很快地走向消亡,权力的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还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两难,这就更加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今天更需要担心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我们能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来统领全局,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能不能在权力和资本面前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操守。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包容性上。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引导不力的问题,这种引导根本上应当是实际利益上的引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安排。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意识形态的引领还必须十分注意方法。

  • 标签: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引领 包容
  • 简介: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秩序。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凸显的国家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从表面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但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终结。民主、人权、民族主义和宗教成为冷战后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东方价值观的温和传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都在演绎着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的新变化。中国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多途径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标签: 冷战后 意识形态 冲突 安全
  • 简介:1996年10月24—26日,来自德、俄、法、日、韩等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专家在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召开了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辑讨论会。会议围绕陶伯特领导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哪些文本可以收入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文本的编排顺序原则、卷次的题目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激烈争论,各国专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此次讨论会加深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编辑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MEGA^2 编辑原则
  • 简介:个人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有机分子和最终载体,因而全球化必然对个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个人面对全球化主要有三大挑战和压力:参与与适应,竞争与互赢,合作与和谐。这就使得个人必须针对全球化而努力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成功应战全球化最关键之处在于由外在转向内在,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全球化背景下塑造健全个体人格的首要前提是培养全球意识,根本任务是塑造个人的自由人格、崭新人格和全面人格。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意识 健全人格
  • 简介:批判解释学是构建交往行为理论的反思前提。哈贝马斯用批判解释学去沟通事实和价值,以使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规范基础,但批判解释学虽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其理论使命。

  • 标签: 批判解释学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规范基础
  • 简介:<正>一篇题为《也应惩治行贿者》的短评(见《人民日报》1992年4月14日)写道:“公诸极端的贪污贿赂要案,只见受贿者服法,少有行贿者受惩。”这种情况确实是极不正常的,因为轻纵行贿者,受贿罪案难于查处彻底。列宁主张严惩一切涉及受贿的行为,才是治本之道。

  • 标签: 行贿者 列宁 受贿罪 受贿者 工作人员 贪污贿赂罪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