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谦德与慎言都是中国上古相承德性,是统治者修身治国平天下道德要求。帛书《易传》中可见孔子言谦德有取于周公之言,慎言之教则有取于《金人铭》。今本《谦·彖》“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

  • 标签: 《易》 《易传》 孔子 《韩诗外传》 《二三子》 《缪和》
  • 简介:通过借鉴徐复观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一反传统~形成新传统”规律,即以中国文化体(即儒家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发展。而这一机制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一分为三”辩证思维。

  • 标签: 文化 机制 徐复观 中体西用 一分为三
  • 简介:现代环境法发展经历了两次大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法环境保全法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环境法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法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二者关系基本依据环境友好底线;(3)生态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此“疑古”、“信古”之“古”,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至近代而大疑,形成“疑古”思潮。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是一次重要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但是,“走出疑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解释,前后有很大不同,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古典学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判正”。

  • 标签: 疑古 释古 正古 古典学重建
  • 简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目标却有所差别。透过复古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领域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

  • 标签: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复古意识
  • 简介: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理由发展逻辑线路,不同文明可以有不同发展程度,但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明产物,也同时是古代多种文明融合产物.科学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属文化逻辑,但反过来具备同等文化逻辑文明未必就一定产生科学.科学作为文化一种形态,它没有必要成为所有文明必经之路.我们在尊重、发展作为现代化工具科学技术同时,要反对用科学话语来解释工具之上东西.

  • 标签: 科学 文化 逻辑 易经
  • 简介:王念孙对于古籍校勘,历来受到学者们推崇,但一些具体结论也多有争议.由于70年代山东银雀山出土汉简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看王念孙校勘成就与局限.

  • 标签: 汉简 《晏子春秋》 王念孙 校勘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不同,提出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周易》辩证法与马列主义辩证法在二元或三元、转化对称或不对称、一条或三条基本规律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而毛泽东辩证思想与马列主义苏联哲学教科书中辩证法明显差别也正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并且这两种差别有着高度对应性契合性,这说明毛泽东辩证思想受到了《周易》辩证法影响,《周易》辩证法也是毛泽东辩证思想重要来源。这也能够毛泽东成长文化环境有关论述中得到证明。正是这些影响使毛泽东辩证思想禀赋了中国文化特色。

  • 标签: 《周易》 毛泽东 辩证法
  • 简介:近年来,学界和政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事实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寻求解决途径时,最初人们将更多期待寄予小城镇,近来特大城市、大城市作用重新得到了肯定;而居于中间、同时也十分重要和具有效率层次-县级城市(县城和县级市)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意义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发达地区县级城市之所以没有得到普遍而充分发展,主要症结是多数县级城市既远离市场偏好,又远离政策偏好.因此,要实现县级城市充分发展关键在于有效地复合多种动力;同时进行合理战略定位积极制度创新.

  • 标签: 作用 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化 县级城市 政策 市场
  • 简介:10月8~10日在德国锡根大学(UniversityofSiegen)举行,由锡根大学哲学学部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 标签: 现代社会 学术会议 浙江大学 冲突 宗教 中德
  • 简介:《易传》中“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
  • 简介:先秦道家研究新方向(续)──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陈鼓应六、出土文献重新评估黄老之学战国黄老学派发展,向来为学界所忽略,主要一个原因是黄老派(稷下先生)著作多已亡佚,而残存作品亦被误判为伪书。近十年来,由于马王堆汉墓帛书陆续公...

  • 标签: 帛书《黄帝四经》 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 马王堆汉墓 先秦道家 黄老学派
  • 简介:《周易》卦爻辞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所谓象思维,是指产生于阴阳五行理论象数易学,以元气、阴阳、五行卦象等为基本思维要素,具有一定推演规则.并通过对诸思维要素推演来建构多种象模型,进一步用这些象模型来解释并把握宇宙、社会人生一种思维方式。象思维逻辑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观物取象、象有其理、以象释物。象思维促成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大量象模型理论。但在以近代科学思维方法为参照前提下,象思维显示出四种局限性特征:玄思性特征、感性化特征、普适性特征以及封闭性特征。由于这些局限性特征,导致象思维固然能够建构庞大象模型理论,但并不能促成近代意义上科学革命在中国产生。

  • 标签: 象思维 象模型理论 科学 李约瑟难题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特色,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老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或超越本体;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通”性中显现出来超越性,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强调事物自然差异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平等性或齐一性,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境界,要在人文义“有名”上开显,并通过“日损”去蔽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证显,采取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进路。

  • 标签: 通以显体 物化 齐物日损 存有实现论
  • 简介:儒家义利观是在总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提出来,与利民思想一致,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肆意诛求。儒家义与利并不是对立,对上讲义,是要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之大利;对下讲利,是要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之大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它虽未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但在以后历史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政治经济思想 先秦儒家 历史作用 统治者 先秦时期
  • 简介: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一革新势力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新力量。

  • 标签: 日本 市民运动 住民运动 社区营造
  • 简介:《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凋,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根基。《管子》“乃生”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人文”到“仁术”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基因。

  • 标签: 《管子》 管仲 人文 治国 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