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影子银行国际和国内监管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两大问题。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其本意在于防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演。但是,影子银行监管框架忽视了当时美国金融业中普遍存在第三类风险:当(广义)银行预期能够将贷款债权通过证券化和影子银行方式转让时,银行从业者普遍放松了对贷款人资质审核,进而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引发了其后普遍违约。按照经济学标准定义,这类风险是典型可以引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考察危机前历史可见,构成道德风险三个要素包括影子银行体系中信息不对称,市场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盲目乐观情绪,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引发流动性过剩。道德风险是十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原因,也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必须面对重要问题。

  • 标签: 影子银行 监管 道德风险 界定与反思
  • 简介:作为根本法,宪法必须被实施,否则将形同具文。但中国宪法实施原理和机制不同于其他国家宪法,有其特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宪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既是治国安邦总章程,也是国家根本法。整体来看。我国宪法实施通过政治和法律两种方式进行。从世界范围来看,合宪性审查是保障宪法实施重要制度安排。为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实施与宪法监督,此次宪法修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当前,合宪性审查将会成为宪法实施重要抓手,这项制度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宪法实施 理论逻辑 合宪性审查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 简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社会性和财产性双重价值,在破产中处置土地经营权财产价值,常常受到社会性价值掣肘,致使土地经营权社会性价值与破产法立法宗旨之间形成冲突。土地经营权流转趋势不可阻挡,以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出资过程中,应当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市场经营充满风险,当其经营陷入危机引入破产制度解决债务问题时,需要妥善处置土地经营权社会性价值与破产法立法宗旨矛盾。建议给予以土地经营权出资农民附条件优先权和选择权,优先权和选择权设置是有偿且自愿,在农民遭遇投资失败导致失去土地时,可以行使优先权或选择权重新购回土地。

  • 标签: 农村承包土地 经营权 破产处置 双重价值
  • 简介:社会观护制度产生、兴起于先进刑事司法理念,现逐渐应用到民事领域特别是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审理之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向纵深发展。但该制度在我国适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倡导在涉未成年人权益民事案件中适用社会观护制度,不仅需要肯定其积极意义,还需要深入探讨民事观护特点、观护制度程序价值、观护与审判关系、观护工作范围等理论问题,并需要直面实践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程序不规范、要求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等不足,应当从观护机构设置、观护人员选任、观护工作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以保障制度正当性,实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促进案件顺利审理双重价值。

  • 标签: 未成年人 民事案件 社会观护
  • 简介:罗马法上私犯之债乃合同及准合同之债以外另一大类别,盗窃、抢劫、不法损害与侵辱为其四种典型发生原因,由它们所引发之债在投偿性、可移转性、累积性与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构成债法制度核心内容之一。引发私犯之债四种典型原因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密切关联,且不囿于公法、私法严苛区分,所适用罚金之诉兼具惩罚与赔偿功能。对它们起源、流变梳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民法上侵权行为之债以及公私法划分理解。

  • 标签: 私犯 罚金 惩罚 赔偿
  • 简介:个人数据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种基础资源和构成要素.而国内外不断发生关于个人数据争议案件促使个人数据立法制度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首先,个人数据界定更加清晰明确,需要准确划分个人信息、个人数据与个人隐私范围,并按个人数据敏感度分类保护.其次,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原则不断完善,以往个人数据收集限制转为使用流通上严格监管,质量保证也成为个人数据收集处理重要原则.最后,还需要建立从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到跨境流通完整监管体系,并结合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 标签: 个人数据 收集处理 数据流通 高效监管
  • 简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所要解决是当事人"对什么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既决定着法院受案范围,同时又是我国公民诉权体现。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殊性,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判定应在界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因行为范围基础上,以存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或严重威胁事实和维护环境公益特定诉讼目的为判定标准,在排除刑事犯罪行为和为保护国家安全、公众安全等所采取必要措施可诉范围例外情形下,最终以明确可诉范围来界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可诉范围 公共利益
  • 简介:不同于传统国际法理论,国际环境损害责任不以国际不法行为作为责任必要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多样化,不严格适用过错原则。在这些特点影响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呈现出私法化趋势。在引入损失分担原则后,严格责任被适度软化,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实现重构,私法化倾向大致体现三个方面,国际法委员会立法态度,国际造法性条约实践及其解纷方式,责任制度模式选择。私法化趋势应强化国家补充责任理论运用,坚持损失分担和风险预防原则,适度软化严格责任,赋予解纷机制以污染者付费内涵,还需正视传统国家责任理论运用,加强国际环境法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机互动。

  • 标签: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 国家责任理论 严格责任 损失分担机制 私法化趋势
  • 简介:本文通过总结台湾通识教育运行模式与理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台湾地区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简分为三种(分类选修+共同必修、分类选修、核心课程)模式;第二,通识教育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大学应设有专门机构来负责通识教育,并通过制定特定通识教育理念来指导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第三,跨学科融合式课程可能会成为未来通识教育主要运行模式;最后,各个学校都重视通识教育评估与反馈。为此,笔者建议,针对通识教育运行现状,各个学校应建立一个PDCA质量保障循环体系,以此促进通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标签: 通识教育 分类选修 共同必修科目 核心课
  • 简介:疑罪从无作为刑事诉讼无罪推定原则基本要求,对于被告人被控诉行为证明标准和控诉方证明责任均有严格限制。基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现实差异性,法庭审判中各方认知案情能力必须以效率、效益和公正作为价值判断,疑罪从无原则在保障人权、防范冤假错案和推动司法文明进程中程序作用不可阙如。对于疑罪不能采取有罪推定立场,有罪推定不符合人权保障基本要求,总结疑罪从无原则司法适用判断标准,以期进一步提升证据裁判原则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适应性和生命力。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 证据裁判原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具有密切关联,后者是保障前者实现基本工具和技术力量。规范隐退论破坏了法治最低形式限度,也是对法教义学背离。刑法领域法无明文规定单位犯罪有罪论,正是规范隐退论与反教义学化典型代表。如何处理法无明文规定单位犯罪,一直以来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关注重点,该问题经历了无罪论到有罪论发展变化与理论争议。然而,有罪论既是对刑法规范消解,也是对刑法教义学奉现行刑法规范为圭臬之主旨违背,它破坏了形式法治安定性,迁就了功利主义却抛弃了规则主义,满足了实用主义但违背了法实证主义。根据中国刑法所采取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实在论",既然"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立法模式确立了追究单位刑事责任刑法规范依据,因而"法律没有规定单位犯罪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成为必然结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形式法治至上,并确立法教义学基本视角。

  • 标签: 规范隐退(论) 法教义学 单位犯罪 有罪论 无罪论 形式法治
  • 简介:类比推理不同于刑法中禁止类推,它旨在对待决事项与法律规定所涵摄典型事实进行比较,从而将待决事项归摄于现有的法律规定,因此类比推理在解决"分类问题"疑难刑事案件中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类比推理适用,首先要识别一个权威性基点,即确定一个基准案例,然后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比较,接着再对相同点与不同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其中,"相同点和不同点重要程度"即相似性判断,是疑难刑事案件中类比推理难点所在。相似性判断应从刑法规范保护目的和刑法条文可能文义范围两个层次加以具体判断。由于类比推理每一步骤判断都依赖于裁判者主观评价或判断,所以类比推理存在一定局限。类比推理局限之克服,可从加强对影响规范目的各种实质性因素考量,以及以程序证成方法来消解不同解释主体之间价值分歧两个方面入手。

  • 标签: 类比推理 疑难刑事案件 禁止类推 法律推理 相似性的判断
  • 简介:任意性规范是民事法律规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事主体从事法律行为重要依据。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存在相关概念,但如何在诸多规范类型中厘定明晰区分标准仍是我国合同法上难题。随着理论发展以及实务纠纷增多,任意性规范在识别、适用以及立法设计等方面存在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为缺少明确识别标准,与补充性解释之间适用规则不清,缺少规范设计法经济学考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任意性规范在立法技术上不足不仅会降低私主体活动效率,还会对司法实践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反思我国现行合同法任意性规范基础上,提出颇具时代特色民法典合同编相关规范设计构想,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任意性规范 合同法 规范识别 规范设计 民法典
  • 简介:知情同意原则根植于自主价值,是个人信息保护之基石。在大数据时代,知情同意原则陷入困境之中,海量信息批量处理、多方共享、目的不特定之频繁利用加大了有效同意获取难度,同意作为个人信息处理正当性基础之地位受到质疑。生物资料库是管窥知情同意原则困境与解困之路最佳范例,围绕使用库存样本是否需重新获得同意,存在特别同意与概括同意之争,各种折中改良方案继而被提出。革新而非放弃知情同意原则,是应对大数据挑战应然立场。知情同意原则之重塑,应坚持以自主为核心价值,以保护与利用平衡为理念,巧妙设计适应大数据需求新型知情同意模式。应从整齐划一同意向基于信息分类、场景化风险评估分层同意转变,从一次性同意向持续信息披露与动态同意转变,容许有条件宽泛同意+退出权模式。

  • 标签: 知情同意原则 大数据 个人信息保护 生物资料库 同意模式革新
  • 简介:改编权是一项重要著作财产权。在理解和界定改编权保护范围时,有必要构建一种"行为—作品"范畴二元解释方法。二者共同构成改编权保护范围双重认知体系,同时也是侵权认定中彼此联系、互为印证重要因素。从二元范畴来看,改编是具备一定独创性且保留作品基本内容改动行为。在改编侵权认定基本规则上,应重视"相似性"在改编来源事实和侵权价值判断中双重内涵,区分"证据性相似"与"实质性相似"。在改编权侵权认定方法与步骤方面,"来源事实认定—对接层分析—侵权价值判断"新三步法是解决改编侵权认定问题一种理论尝试,同时对司法实践也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 标签: 改编权 行为 作品 综合性表达 相似性
  • 简介:人格标识财产利益是人格财产二元权利体系在现代商业社会发展产物。对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应当置于人格权衍生财产利益体系中予以论证,财产利益与所依附的人格权之间联系是确立其保护路径逻辑依据。通过著作权和人格标识比照可以得出,人格标识的人格固有性联系要强于著作权,因而在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中要更加倾向对人格权尊重与保护。基于此,可以比照我国现有较为成熟著作权保护体系来确立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模式、权利变动以及损害赔偿规则。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著作权为参照设置人格标识财产利益保护路径具备可行性与合理性。

  • 标签: 人格标识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著作权 保护路径
  • 简介:值班律师制度作为法律援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英国,且为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地区所吸收和确认。值班律师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单一地区试点到全面发展过程。从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理论发展与现实需要以及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要求来看,应当赋予值班律师辩护人地位;值班律师制度不仅适用于轻罪案件,而且应当适用于重罪案件中;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值班律师职责应当是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了解认罪认罚内涵及其法律后果、认罪认罚案件是否具有事实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认罚以及如何进行量刑协商等问题提供辩护。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值班律师诉讼权利,并保障值班律师经济补助。

  • 标签: 值班律师 法律帮助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辩护人身份
  • 简介:为推动本地区反腐倡廉,香港廉政公署在具体贪腐案件调查和打击同时,更注重开展针对性腐败预防和全社会廉洁教育,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开展了一场卓有成效社会改造运动。香港经验对中国内地正在进行反腐败运动提供了借鉴,提醒我们在监察制度改革中不仅要强化国家机构反腐,同时也要重视开展社会反腐,在完善制度同时更应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 标签: 腐败 廉政公署 监察改革 民俗
  • 简介:由于职务犯罪证据收集特殊性以及印证证明模式对取证制度影响,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实为监察调查取证核心。从应然证据法理判断,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取得证据资格,必须符合证据合法性要求。因其属于庭外陈述而有悖于直接言辞审理原则,因此,应参酌刑事传闻证据规则法理,设定法定种类之例外,以达到规范证据收集程序目的。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制作完善尚须摒弃印证证明模式,摒弃基于主客二分认知思维下主体向客体单向度认知独断论和客观主义真实论思维模式,赋予被调查人诉讼主体地位,并向笔录制作过程中本应呈现建构性、对话和论辩性等应然属性回归,以实现刑事程序法治。

  • 标签: 被调查人庭外陈述 被调查人陈述笔录 监察调查
  • 简介:重整计划强裁规则(《企业破产法》第87条)是引导当事人有效谈判行为重要制度,但这一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被“滥用”。强裁规则滥用与该规则定位偏差和功能误读有关。本文力图重释强裁规则功能,认为其不仅仅是法官裁判规则,更是通过对当事入充分谈判结果模拟,引导当事人谈判行为,并化解囚徒困境规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裁规则应当具有动态和静态二元功能。动态功能在于作为破解当事人谈判僵局最后手段。强裁规则本身包含一系列最低期望收益规则起到引导当事人谈判行为并形成合理预期静态功能。本文在对强裁规则应有功能重释基础上对强裁规则中国文本提出重塑建议,并讨论其和重整制度其他条款协调问题。

  • 标签: 重整计划 强裁规则 充分谈判模拟 最低期望收益规则 期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