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成都号称“天府之国”,既是闻名遐迩的宜居之城,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作为中国西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气候温润风光秀美,而且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且不论文坛早就有“自古文宗出西蜀”之说,成都画坛与书界也是才俊众多,可见成都是一个文气特别浓郁、文运格外昌盛的地方.成都也因此而灵秀洋溢,彰显出一种名副其实的自豪与魅力.

  • 标签: 善境 境黎光成 真情耕耘
  • 简介: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古诗英译"三论"的标准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三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能达到三同时实现是古诗英译的理想状态。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角度出发,对"三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能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许渊冲教授在汉诗英译实践中一直遵循"三论"原则,翻译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同时,因个人翻译风格与审美差异的存在,也会有因取舍问题而产生的值得商榷之处。

  • 标签: 许渊冲 “三美论” 古诗 差异 可行性
  • 简介:天涯何处有知音?———我国古代关于艺术欣赏的论述段新桂(一)谈起美学欣赏,大家常会想到马克思的一名句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

  • 标签: 艺术美 美学欣赏 《文心雕龙·知音》 我国古代 “见异” 欣赏方法
  • 简介: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有着明确风格和创作群体的流派,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因其豪放自由的诗风,也被冠以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桂冠。过去对于李白的浪漫主义特征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其手法的夸张、想象的瑰丽,但是如果我们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比较阅读两种异域文化中孕育的具体诗篇时,会发现李白在表现自然,抒发情感等方面,尤其与西方浪漫主义有着艺术上的息息相通。

  • 标签: 李白 西方浪漫主义 自然 情感
  • 简介: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有着逾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制作初衷仅为实用之信物,然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内中所蕴含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性又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三次辉煌的艺术高峰,分别是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玺印作品成为后人宗法和研习的最佳楷模。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玺印,其风格强烈,印面形式构成丰富多变,最具形式。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观念深入人心,战国玺印遂被印人们奉为艺术之宝库,从中汲取无尽的给养。它之所以富有如此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与当时“文字异形”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空间构成能力与形式意识。本文主要就战国古玺这两方面的特点做一论述。

  • 标签: 战国古玺 形式美 形式意识 空间构成 字法造型
  • 简介:美学语言学是美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它意在研究言语中的。广告语言是现代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刺激消费的实用价值,又不乏引人注目的审美价值。本文以美学语言学这一新兴角度审视广告语言中的美学价值,窥视广告语言与民族文化观念之间的联系。

  • 标签: 广告语言 美学语言学 言语求美律 民族文化
  • 简介:<正>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文汇报》90年1月18日)一文中指出:结合前阶段的评论和创作实践,在如何审丑、如何写丑的问题上,要说失误的话,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审丑、写丑过程中创作主体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有些作家脱离国情,不顾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爱好和习惯,盲目搬用西方现代派作家对丑的极端夸张的描写,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鼻涕、粪便、剥人皮、割生殖器、破肚肠、凶杀、奸情、乱伦乃至人兽交等等事物上,追求“惊人”的效果!有的评论家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审丑艺术中,“越是丑的,就越是成功的”。认为,生活丑毋须转化为艺术丑(也即是特殊形态的艺术),不必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去观照、审视、选择、提炼、改造,也即是在创作过程中取消创作主体的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纯客观无审美导向的说法不能成立),它允

  • 标签: 化丑为美 审丑艺术 西方现代派 创作实践 艺术丑 价值判断
  • 简介: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都是为揭示语义结构的朦胧性和复杂性这一基本目标而服务的。是否具有语义叠加、语义冲突、语义交织、意义复杂等特征成为新批评区分文学文本和其它文本最根本的标准。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语义结构 审美意识 语义结构
  • 简介: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

  • 标签: 自传体 谭恩美 自我身份 美国华裔 解读 《华女阿五》
  • 简介:黑格尔的美学观来自于他的艺术观,他的艺术观又来自于他的艺术类型观和艺术史观。他的艺术类型观违背了他的逻辑原则,他的艺术史观又不符合艺术史的历史实践,因此他的关学观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种智性直观的思想,这种认识能力能够产生一种普遍表象。我们认为,这种普遍表象实际上就是处于直观状态的理念,这意味着理念可以借助于直观直接显现出来。由此出发,就可以把黑格尔的命题改写为“是理念的直观显现”。由于艺术是直观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了把握真理的根本方式,黑格尔用哲学取代艺术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 标签: 理念 智性直观 艺术终结论
  • 简介: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处女作《喜福会》在文学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叙事人物、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进行多方位的辩证分析,进而解析其获得成功的奥秘之处,同时肯定其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

  • 标签: 叙事人物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 简介:北京的4月乍暖还寒,但这丝毫没有冲淡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师生们"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2001年4月8日至10日,国内外百余名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化学者聚首燕园,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隆重召开了"多元之"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于本次会议主题关涉本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受到了文学及文化研究界的普遍关注.

  • 标签: 比较文学 冲淡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研究 多元 春天
  • 简介:一、相识在五七干校的牛棚中从上小学开始,谢添老师的银幕形象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新儿女英雄传》中又狠又痞的张金龙让我恨得直咬牙;《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让我同情又无奈;《洪湖赤卫队》里又靓又帅的张副官又叫我崇敬着迷。进电影学院以后,又得知这位明星还是个导演,《小铃铛》、《花儿朵朵》、《锦上添花》那么棒的影片都是他导的,在我这个初涉电影的学生心中,谢添真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明亮却又那么遥远!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命运的安排竟然超过了精彩的电影,我到北影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七斗八斗,居然把我和谢导都打成了“反革命”。凑巧的是,在1971年,又被同分在大兴县天堂河农场的北影五七干校第四连队隔离审查,

  • 标签: 生活与艺术 芝麻官 喜剧电影 卓别林 歌唱演员 观众
  • 简介:是真和善的凝聚和统一──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何祚庥(一)一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著作今天来参加《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编辑部等单位主办的关于谷方同志的《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的著作的研讨会,深感这一研讨会开得很有意义。首先,这本书是一本战斗的...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原则 文化问题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正>柏拉图曾经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请你想一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80页)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在生活中谁没有见过?谁没有感受过?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与打交道,无处不在。因此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然

  • 标签: 中西美学 大象中西 柏拉图老子
  • 简介:《莎乐》表现了唯美主义注重当前的时间观念,鄙视灵魂的非理性主义,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是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性的艺术作品。《莎乐》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象征地表达了商品文化中物化的逻辑。在郭沫若和田汉那里,唯美主义背后的商品关系和感觉的物化现象被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所替代。《莎乐》体现的颓废主义瞬间观念被“再生”的现代性时间观念所置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莎乐成为一个反抗传统的启蒙主义艺术形象。

  • 标签: 《莎乐美》 唯美主义 颓废主义 反抗 中国现代文学 反现代性
  •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维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 标签: 《红楼梦评论》 佛味 解脱 美学 症候
  • 简介:[摘要]京派作家沈从文与废名试图通过质朴平凡的乡土人生来进行文化探索,发掘人情人性的。《边城》和《竹林的故事》作为代表性篇目,映射出两位作家对于美的态度与观念,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对比人物形象,来反映这种创作意蕴上的微妙差别。

  • 标签: [] 翠翠 三姑娘 自然人性 宗法制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