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在白氏早期的同志小说中,时间哲学已初显端倪,以同志题材敏感地表达了生命存在的时间焦虑,由青春期梦幻般的呓语到群体爱的救赎:放逐—寻求—狂欢—孤独—再放逐,背离传统,寻之不得,以狂欢掩饰绝望,绝望之后陷入更深的孤独,继续放逐亦是对生命的狂执。白氏对情爱的孤绝和对生命的狂执是超乎想象的,是复杂而悖论的一个怪圈,而贯穿其中是对存在的焦虑与无奈,对生命的虚无与狂执的追求——这一看似矛盾的复合体。它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性悖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文学转型体现于心理的必然。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白氏思想的复杂性。

  • 标签: 白先勇 同志 焦虑 救赎 自我认同 现代性
  • 简介:闫文盛的创作文体非常丰富,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及至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评论等,均有涉猎,其中尤以散文见长。其散文创作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掘进的日渐深入,在日常生活的皱褶里,那些深沉的价值追问、意义思考得以最大程度的显影。

  • 标签: 闫文盛 散文 日常生活
  • 简介:<正>什么是依存美?康德的定义是这样下的:“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底完满性为前提……是作为附属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归于那些隶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与之相反,纯粹美却是这样一种美:“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从二者的比较观照中,显然,康德认为纯粹美是一种单纯形式的静观,容不得半点“概念”即利害感的骚扰。相反,依存美的最大特点却恰恰在于它的“概念性”,依存美不是一种空洞形式美,而是一种包蕴着理性内容的有条件的美。在这里,笔者从依存美的特点出发,单就依存美的价值作用问题,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依存美肩负着在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桥过渡”的重任康德美学驮负着沉重的哲学使命。他的《判断力批判》是出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需要,即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过渡的桥梁而写的,并因此才使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得以最终完成。如康德所说:“我以此结束我的全部的批判工作。”面对康德美学庄严的哲学使命,纯粹美陷入无可奈何的困境。最终,在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桥过渡”的重任也就历史性落到了依存美的头上,康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过渡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由自由概念领域向自

  • 标签: 依存美 自由概念 自然概念 康德美学 实践理性批判 美的理想
  • 简介:本文寻绎了福楼拜影响乔伊斯写作的踪迹,主要围绕艺术、视觉空间和意象的构造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比较可以明辨出,乔伊斯虽对前辈大师福楼拜的艺术言论和他的文学文本博约取,却以强势写作的姿态把本已精当、筒切的原型创造性地移植到新的语境中,呈现了夺胎换骨、金身重塑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福楼拜 乔伊斯 艺术观 视觉空间 意象
  • 简介:本文以《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为起点,解读著名政治作家奥威尔有关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社会角色等基本的政治观点,结合奥威尔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分析他政治观点的形成以及这些观点对他的其他作品的影响。

  • 标签: 背景 社会主义 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 简介:在16、17世纪的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占星学是大众普遍接受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天体、星辰的比喻和占星学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某些天文现象(如新星的出现、彗星、流星雨等)的突然出现,其发展出现了巨大转折,古代占星学逐渐没落,而现代天文学则慢慢发展起来。本文拟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天体星辰表达,指明莎士比亚对占星学的怀疑态度以及对新科学——天文学转向——的支持。

  • 标签: 占星学 天文学 莎士比亚
  • 简介:<正>文明,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历史范畴既有不同的时代内容,也有历时的过程性,但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过程看,文明总伴随着对自身的否定与重建,伴随着对历史社会内容的斗争与融合。它充满辉煌,也充满血与火。今天如此,明天如此,昨天更如此。通过神话可以看出,在古希腊人那里,自由伴随着责任,主体融合着实体,个人与社会的文明实现,尽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之中。

  • 标签: 希腊神话 黑格尔 普罗米修斯 安提戈涅 古希腊人 命运观
  • 简介:在《奇思妙想》中,约翰·巴思对当代文学的主题关注至少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他将当代文学主题植入文化史语境中来考察,通过指涉多个文学人物来表达对现代主义鼎盛期的看法,并演示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当代文学的状况.其次,他在虚构关于奖项的镜像模仿中表达了他对文学奖项所持的悲观态度.再次,他用戏仿和自我戏仿来评价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评论界对小说的各种评论以及巴思本人的文学理论,进一步论证小说是一部当代文学状况的批评,巴思的当代文学在文本中清晰可见.

  • 标签: 《奇思妙想》 约翰·巴思 当代文学观 文学奖项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与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与“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傅菲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菲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文学构想是伍尔夫研究,尤其是《一间自己的房间》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三方面讨论柯勒律治对伍尔夫雌雄同体观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伍尔夫在对雌雄同体的界定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柯勒律治的影响,阐释柯勒律治与伍尔夫雌雄同体的基础都是性别与灵魂之间的对应性,但伍尔夫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使其丰富和发展了柯勒律治的雌雄同体,梳理了出现在柯勒律治与伍尔夫作品中具有雌雄同体特质的典范作家,指出伍尔夫在此点上与柯勒律治观点的相似性。

  • 标签: 柯勒律治 伍尔夫 雌雄同体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在机械工业时代,人类在享受物质丰厚与舒适的同时,不得不付出精神伊甸园失落的代价。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呈现并回答这个问题是晓航的隐秘追求。本文从非凡的想象力、娴熟而精致的语言以及叙事技巧的出神入化等角度,解读小说文本的内在涵蕴,并展示晓航的非凡创造力。

  • 标签: 晓航 想象 生命 语言 叙事 诗意
  • 简介:个性化的象征是易卜生戏剧中用来传达某种精神体验、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预示人物特殊的命运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作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对象征手法是情有独钟的。象征不仅是其传达深邃难言人生体验的有效方式,也是一把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要探究易卜生戏剧艺术之美,象征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凯蒂琳》和《罗斯莫庄》两剧为例,通过对具体的象征物“灶神殿”和“白马”的分析,来把握易卜生对象征手法的独特运用,以及由此体现的对命运、死亡等生命奥秘的深入思考。

  • 标签: 易卜生戏剧 《凯蒂琳》 《罗斯莫庄》 灶神殿 白马 象征
  • 简介: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宗教文艺徐雪梅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文学创作极为丰厚。虽然他不是理论家,也没有对自己的文艺观点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却对与创作直接有关的艺术理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观点都散见于他的作品、文章、...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主义宗教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学创作 人性恶 俄罗斯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研究一个民族的生死为何,对观察其社会思想与精神层次有着重大意义。阿拉伯民族蒙昧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时常流露出对死亡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看法,这可以作为当时阿拉伯民族思维的一个折影,虽然历史上这个民族当时还没有将生死作为哲学问题而系统考虑。

  • 标签: 蒙昧时代 悬诗 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