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熊出没之过年》为代表的国产儿童动画片兼具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获得创作和演绎双丰收。从艺术界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构,离析出影视作品是一项包含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的集体性活动,是贝克尔艺术界的涵指。在"界"中,艺术既反映社会,又塑造社会。对儿童受众而言,儿童动画片更多承载着塑造功能,涵塑着儿童语言模仿、行为仿效、认知模糊等方面。反思即是建构,文章提出艺术界各组成部分共同协作是净化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有效路径。

  • 标签: 艺术界 文化菱形 反映 塑造 《熊出没之过年》
  • 简介:关于艺术的起源即有"游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与日常游戏是不可分的。本文一方面着重分析"扮演类"游戏中的"类戏剧"特征,用以表达游戏中的艺术启示;另一方面,通过反观以戏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论证游戏精神的介入及对当代戏剧舞台的影响。文章在游戏和表演艺术之间架起桥梁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游戏中的自由精神,使其对舞台表演产生影响,进而得出游戏和艺术双向遇合的启示。

  • 标签: “扮演类”游戏 舞台表演 “类戏剧” 游戏精神
  • 简介: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同时,又由于其作品中的"墨西哥风情",被视作异国情调的神秘代表。然而,理解艺术家的作品仅仅从作品表面来看是不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并非某种单一元素使然。社会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及艺术家个人经历的多维视野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 标签: 弗里达·卡罗 超现实主义 墨西哥文化
  • 简介:视觉文化时代以形象为基础的消费推动公共文化生活中大众审美消费文化需求,公众对于地域异质文化的符号消费推动了绵竹年画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成为当下地域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以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构成的对民间艺术资源管理的公共文化机制中,年画作为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的表征,逐步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成为集体的、开放的、系统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地域公共视觉文化资源,并借助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形象资本的拓展和延伸。

  • 标签: 视觉文化 公众 绵竹年画 公共文化 服务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笔者于2017年10月跟随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团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通过集中的非遗田野调查、采访非遗传承人等方法初步归纳了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模式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炼相关问题,试图通过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与研究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案例及解决方案。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兹别克斯坦 现状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艺术产业
  • 简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滚滚长河里,服饰记载着独特的文化符号,乃至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也在特定的历史演绎中记录了同样特有的文化艺术.尤其是藏民族的服饰文化里留下了亘古无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它以璀璨夺目的艺术典雅传承着文化的独特意蕴,在服饰文化发展的艺术源泉里扮演着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揭示出藏族妇女服饰在整个雪域文化里占据着诠释性的标志,以便如此我们进一步解读出藏族妇女服饰文化的深层涵义及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藏族服饰 文化艺术 朵麦舟曲 藏族妇女
  • 简介:文章选取山东省济南市堤口庄四蟹灯表演为切入点,分析其当前研究动态、路径及方法,进而探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地方性文化符号建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文化符号 建构 艺术人类学 四蟹灯
  • 简介:如果将艺术视作链条式环环相扣的系统,那么批评行为无疑是处于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中间介质,而且是促使两者循环互动的必要步骤,虽看似声名不显,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元。对于艺术批评的概念与职能,有学者指出,“艺术批评就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话语,介于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之间。批判和评价只是艺术批评的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描述、分析和解释等成分。

  • 标签: 艺术批评 高峰论坛 多重视角 当代性 命题 艺术作品
  • 简介:说唱诸宫调是宋元时期具备了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在音乐上、文学上,还是戏剧技巧上,都起到了强大的奠基作用。说唱诸宫调发生和发展在宋代商业繁荣、文化下渗的大背景下,成长在市民文化日渐勃兴的轨迹中。现存的三种诸宫调中,《刘知远》是民间文化初步崛起、步入勾栏的产物;《董西厢》是文人文化下渗勾栏的产物;《天宝遗事》则是高度成熟的、综合性的勾栏商业的产物,它们基本可以代表诸宫调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的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诸宫调文化形态的演进,表明金元之际文艺领域已经出现重大变异:文学语言开始变化,源于口语文学的虚构叙事文学逐渐转化为文学的主干,市民意识逐渐侵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 标签: 诸宫调 文化形态 勾栏 演进
  • 简介:博物馆是公共叙述、公共仪节展开的空间,也是政治与文化被产出、被观察与再生产的空间。当文化整体观的思想完全占据展览策划的思路时,博物馆成为权力的巩固者,站在无所不知的主导者的视角下去审视一个差异化的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自我与他者讨论的深入,博物馆开始提倡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将多元文化以及与观众自身生活相关的议题融入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中,强调学术的文化反应,以消除博物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将“我”的观点放大来影响观者。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策划 观看视角 身份建构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国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
  • 简介:城市边缘群体的边缘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空间受到挤压和扭曲。这种空间的挤压又使得该人群被进一步边缘化。借助影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参与式影像实践可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建构其自身的主体认同。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拍摄培训、影像创作和影像分享等一系列影像实践活动,来帮助边缘群体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精神空间,从而以这种平民化艺术生产方式扩展和再造了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但是,边缘群体的流动性以及组织自身资源的相对缺乏也使得这一社会空间难以长期维持。

  • 标签: 影像 视觉人类学 边缘群体 社会空间的生产 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