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孔孚先生是宇宙之子,一位超前的诗人,公木先生评价他“独一无二”。

  • 标签: 孔孚 诗人 诗评
  • 简介:内容摘要小人物能反映出大社会,静是个小人物,人们对她比较陌生,但她是尼姑的代表,是宗教僧侣的典型。本文通过对静与王熙凤狼狈为奸,棒打鸳鸯,致死人命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揭露了封建时代宗教僧侣的虚伪与狡诈。

  • 标签: 《红楼梦》研究 人物 静虚老尼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珍品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自它成书并始传社会,至今已三百余年。且愈流愈广,愈传愈盛。究其久传不衰、广流益盛的原因,无疑与其独特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就此而言,后人曾称其为“继六朝志异、唐宋传奇之古风,集中国文言小说之大成”,此论并非谬评。《聊斋》确为艺术触角深远,融历代诸家精笔,拓历代诸家妙法的至臻至妙的大作。本文仅撷其一斑,以“曲笔衔妙,法透巧”为题,谈点粗浅认识。旨在近作赏读《聊斋》的收获,远为深研《聊斋》创作思想倾向的起步。(一)

  • 标签: 聊斋志异 艺术技巧 唐宋传奇 文言小说 思想倾向 中国古代文学
  • 简介: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大胆探索,制定并实行了农村民主议政日议决事项“公开承诺跟踪督办”机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为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闯出了新路。

  • 标签: 河北 中国 工作机制 民主议政日活动 执政为民 广平县
  • 简介:<正>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每年最少有3万篇微型小说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如此数量巨大,为什么仍不能在小说家族理直气壮地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微型小说到目前为止,还是缺少大制作。而缺少大制作的主要原因是写实的作品多,写的作品少。像刚孵出的小鸟,身上的肉多翅膀小,怎能飞上天呢?

  • 标签: 虚与实 吕洞宾 告诉我 沈既济 精神胜利法 吴承恩
  • 简介:宇文中(1080—1146),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人,为金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使金,祈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返宋,为金廷留而不遣,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等职。皇统六年(1146),以所据位柄暗中联络豪杰义勇举事复宋,希望实现梦绕魂牵的“挟日以飞”的宿愿,事泄遇害。

  • 标签: 金代 文风 宇文虚中 诗歌创作
  • 简介:"静"历来是中国文论中常谈不衰的话题,而且,几乎大家都公认"静"说源于"庄学".但事实上真正将"静"由一种学说而上升为自觉的艺术思维,则无疑是在魏晋南北朝.这是因为,一则魏晋玄学实乃庄学之发展和升华;二来,静说的成熟又缘于道、佛思想的普及和交融;而只有到了魏晋以降,道、佛合流及其顺应艺术思维自身发展的要求,才成为可能.

  • 标签: “虚静” 自觉 艺术思维 中国文论 魏晋南北朝 庄学
  • 简介:<正>这是一部拼图式结构的小说。打开它,就像打开一只万花筒,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眼花缭乱风情万象意蕴十足的图景,在你面前一一呈现。这些各个不同的图景,跳跃着扑向你的视觉,扑向你的内心,搅起你感觉深处从未被搅动过的沉淀。小说的字迹固然是沿着传统的序列前行,但它事实上并不遵循一条传统的逻辑线或情节线或情感线发展,它像一幕现代舞台剧,在一片看去并不广阔的场

  • 标签: 小说写作 情节线 程维 舞台剧 纸页 图式结构
  • 简介: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实践基本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文体意识觉醒较晚,中国作家普通存在一种文体焦虑感,迫切希望与世界文学同步,于是狂热地尝试20世纪西方小说的各种现代技巧,如叙述颠倒、时空交错、语言反讽等等,难免有消化不良和流于蓦写的现象。问题不在于你学得像不像,而在于你是否领会了它的艺术精神。进入新世纪,大部分中国作家这种焦虑感得到缓解,他们不再把文体因素当作创作过程中的至重法码,

  • 标签: 长篇小说 文体论 大地 高蹈 中国作家 西方小说
  • 简介:《管锥编》中反复讨论艺术“而非伪”的复杂问题,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第一篇关于艺术表意真伪问题的符号学讨论。钱先生提出皮尔斯的“三方关系”,暗合从墨子开始的中国论家的意见,指出艺术表意“而非伪”、“诚而不实”,正是因为“无实指”却有意义。例如小说中“事奇而理固有”,中必有是的部分。钱先生借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中的“欲盖弥彰”手法,指出艺术实为假戏假看中真实的“莫逆”默契交流。

  • 标签: 虚实 真伪 “三方关系” 无实指 莫逆相视
  • 简介:回顾自1980年代“新启蒙”知识话语建立以来,却伴之以“寻根”、“先锋”等等一路文学的“小”化、“纯”化,而近年来伴随着“非虚构”概念的倡导,又因为读者群体审美趣味和阅读特点的变更,我们似乎又感到了某种文学写作的观念变革的先声。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文学纪实的出版量就已经达到虚构文学的三倍。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出版了众多描写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文学作品,写作者的材料和侧重各有不同,但综合来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久久未经辩难的一个文学体裁--纪实文学。糜果才的长篇纪实文学《烽烟平型关》正是在这一历史场域之下进入我们讨论的视野。

  • 标签: 冷热 实虚 热评
  • 简介: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咋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躲过?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 标签: 《红楼梦》 词曲 惜春 行者 韶华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①。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知、感觉和体悟,所以表现生命不仅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最高准则。考察“静”、“气韵”、“空灵”等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它们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儒、道、释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阐释价值。

  • 标签: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文化精神 生命精神 “虚静” “气韵” 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