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李瑞清任监督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教育家,如吕凤子、姜丹书、丰子恺、李健、胡小、张大千等,他们在美术、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教育方面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贡献。而在高等书法教育与书法创作卓有成就者,胡小为第一人。胡小(1888-1962年),名光炜,字小,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于南京,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兼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南京博物院顾问等。胡小先生幼承家学,5岁由父授《尔雅》,10岁曾入私塾学习。1905年3月,17岁时考取宁属师范简易科,学习数理化学、教育学等学科。1906年考取两江优级师范预科,由于成绩优秀,不到一年的时间即插班进入两江优级师范农博分类班,后因文章出众,得李瑞清赏识,遂特加青睐,并亲授传统国学,成为李瑞清入室弟子,书法得其精心教导。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毕...

  • 标签: 书家并举 学者书家 小石学者
  • 简介:清代碑学巨擘邓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来自民间的书法大家。邓如隶书融东汉众碑而出新貌,现以邓氏隶书《作太元傅》帖(因正文前四字为“作太元傅”而命名)为例,粗浅谈其用笔特征。

  • 标签: 邓石如隶书 隶书用笔
  • 简介:自然有其特殊的美,美在形式,美在精髓,故可谓自然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在石头中居然有画,而且很生动也十分美,从此我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画从美学各要素上剖析,主题鲜明,意境饱满甘甜与苦涩并存,构图合理完整且大气,透视与层次分明清晰,景深感强烈,黑白色调协调,颜色的冷暖对比与设置紧跟画面的需求走。表现风格有十九世纪印象派的画风,也有我国明清绘画的细腻等等。

  • 标签: 石画 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 表现风格 现代文明 画性
  • 简介:走进"方桢角",古灵精怪的奇,五彩缤纷的矿晶、珍稀罕见的化石、神秘奇妙的陨石、私藏秘玩的古董,藏品多多,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映入眼帘,让人目眩神迷。屏息静观,既有古代咏赏的四大名,即,第一名灵璧、玲珑多姿的太湖、洁白晶莹的昆、雅俏俊美的英石,又有现代咏赏的四大名,

  • 标签: 方桢里 里奇石
  • 简介:书画离不开印章,没有钤章的书画只能是一幅不完整的作品。印章的起源很早,在三千余年前的奴隶制初期就已出现。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由此可见印章的最初功用是在器物上戳压印记,以此证明物品的主人。到了西周玺印侪身于符节一类的行列,有了凭信的作用。秦汉

  • 标签: 巴林石 印章 石材入印 治印 叶蜡石
  • 简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拓荒者:从李瑞清到胡小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萌芽于20世纪初期,肇基于1906年创立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至2017年的今天,已走过整整111年的发展历程。应当说,“李瑞清——胡小”这一师生递进式组合模式,扮演了筚路蓝缕的拓荒者角色。1902年,清季推行新式教育之后

  • 标签: 中国书法 书法教育 小石中国
  • 简介:篆刻家文彭(公元1497——1575年),字寿承,号三桥,苏州人。因曾先后在南京、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文彭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长子。文彭从小就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秉承了家学,真、草、隶、篆诸体兼擅。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篆刻方面,为了实现他的印学新观念,在改革印章的材料、技术法、文字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并开宗立派,影响深远,创造了中国印学的一个新时代。

  • 标签: 文彭 篆刻家 文字学 国子监 文征明 书法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4-27
  • 简介:南阳汉画像的画面意境都体现着和谐的特征,这一切都通过汉画像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创作出和谐的艺术画面

  • 标签: 南阳汉 和谐意蕴 汉画像石
  • 简介:本文对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和17世纪中国清初四僧之一涛作跨时空的分析比较。文章认为两位艺术大师虽然生活年代,国度不同,其艺术背景,文化传统也相差甚远,但他们活跃的创新意识,独到的创作理念,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造型,构图有非凡的相似之处。

  • 标签: 塞尚 石涛 比较
  • 简介:单弦表演艺术家慧儒老师(1923—1967)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蜚声京津曲坛了。她授业于华连仲先生,后拜谢芮芝先生为师,又私淑荣剑尘先生的唱法,博采众长,发挥个人优长,练就了惊人的演唱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女声单弦的新流派——派单弦。

  • 标签: 单弦 老师 表演艺术家 四十年代 博采众长 演唱技巧
  • 简介:“有一次我们二位在天蟾听戏,忘了是听的什么了,有一位角儿大卖力气,大喊大叫,台下则大拍其手。我觉得有点头痛,对少春说:‘这种演法,恐怕不是正宗大路吧。’‘你说着啦’少春接着说,‘这又说余先生了,余先生多少次对我说,千万不要向台底下要彩,那是最下流的,我唱我的戏,我的腔儿,我的身段,我在台上都做给您看,好与不好,让您自己说。

  • 标签: 中国 戏剧艺术 京剧艺术 表演艺术
  • 简介:姜白的《白道人歌曲》(六卷),为近世工尺谱较早的形式,其中具有“旁谱”(即曲谱)的,计有十七首(十四首为姜白作词作曲的“自度曲”,其余三首为姜白填词的歌曲)、琴曲一首、越九歌十首,共二十八首。这是词调音乐传于今世的唯一的当时的乐谱原始资料,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的极为重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向被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认为研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乐种——“词”的可靠实例。笔者以杨荫浏先生的译谱为主要依据,试图对姜白的歌曲(主要是自度曲),从音阶、调式、曲调风格特征、曲式结构、用韵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姜白石 白石道人歌曲 用韵 九歌 长亭怨慢 旁谱
  • 简介:《雪浪盆铭》是苏轼在定州任职时撰文、书写并刊刻于盆唇的稀见形制石刻铭文,原早毁,存世拓本有两种不同版本,本文通过对文献著录的梳理及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厘清原刻本和重刻本的区别;此外,因国家图书馆所藏《雪浪盆铭》拓本是清代所拓的整幅原刻拓本,名家题跋、钤印甚夦,价值颇丰,特辑录相关题跋,以资后来者研究。

  • 标签: 《雪浪石盆铭》 苏轼 拓本 原刻与重刻
  • 简介:涛五岁时,其父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称监国被害,其家被满门抄斩,涛得太监亮救出,由此在广西全州报恩光孝寺(湘山寺)入予佛门。后来为避兵祸在广西梧州冰井寺(水井寺)客居两年多。14岁在湘山寺学画兰花。16岁在湘山寺妙明塔下飞来上留下《石刻兰花》手迹。16岁零1个月和师兄喝涛沿湘江东下云游访道,再不复返。

  • 标签: 石涛 广西 行踪
  • 简介: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中划时代的变革。小篆的“发明者”李斯,是书法史中第一位有姓名记载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年轻时的经历,被讥为“鼠辈小吏”,有人据此总结出所谓“老鼠哲学”,无疑有很深的成见。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毋庸置疑,李斯的历史功绩前无古人。推行郡县制,一手绘制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蓝图。在统一度量衡和文字方面,是重要决策者、制定者,也是参与者、执行者。李斯书法在当时影响巨大。卫恒《叙篆》记:“诸山碑铜人铭,皆斯书也。”唐李嗣真评:“小篆之精,古今绝妙。”

  • 标签: 峄山刻石 解析 临摹 丘壑 历史功绩 中央集权
  • 简介:沙孟海先生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如。"一位布衣书家,被后人公认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开宗立派的大家,其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贡献,甚至可以和王羲之、颜真卿等相提并论,是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的。下面我们分别从邓如的艺术人生经历、书法篆刻作品(分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篆刻等方面)以时间为序进行梳理,

  • 标签: 书法篆刻艺术 艺术概论 邓石如 书法篆刻作品 中国书法史 人生经历
  • 简介:众多手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又显得那样的自然,和谐、妥帖。用隶书的节律表现篆书的精髓,是这方印的又一特色。这方印,是唐醉众多精品的代表作之一。

  • 标签: 随意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