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状患者通过采用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的 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研究组,对比组( n=21)采用常规手术法,观察组( n=21)采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要优于对比组( p<0.05)。结论: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能够有效提高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椎间隙高度。

  • 标签: 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走行的解剖特点,探讨通过两颅骨成形方式保留脑膜中动脉的效果。方法收集成人尸头标本5具(10侧),采用标准经翼点入路显露骨窗,同时增加1个以翼点区蝶鳞缝前5 mm处为中心的孔,首先用铣刀成形一"凹"字形额颞蝶骨,然后剥离硬脑膜和脑膜中动脉,绕蝶骨大翼再成形一"V"字形。观察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的走行特点并测量其在翼点处的管径。结果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在翼点区主要沿蝶鳞缝走行,此处脑膜中动脉的直径为(1.4±0.2)mm,其最前方的主要分支上行至颞上线水平时,位于冠状缝后方约(13.3±1.5)mm处。10侧标本中,通过采取两法开颅,9侧脑膜中动脉可保持完整。结论根据脑膜中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采取改良经翼点入路两开颅法可有效保留脑膜中动脉。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尸体解剖 脑膜中动脉 经翼点入路 两骨瓣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开颅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开颅术。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治疗后6个月预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颅内压(8.48±2.10)mmHg,低于对照组的(11.86±1.74)mmHg,而GCS评分(10.35±1.87)分,高于对照组的(7.69±1.15)分(t=19.434、7.66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5.19±5.46)mg/L、皮质醇(Cor)(17.41±4.56)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48.91±4.95)mg/L、(28.93±7.48)μg/L(t=11.774、8.317,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预后良好(60.00%)优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结论大开颅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效果良好,且可减轻应激反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颅骨切开术 减压术,外科 颅脑损伤 颅内压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小腿骨折并外露应用外固定架与比目鱼肌肌转移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7月— 2019 年 7月本院骨科诊治的 108例小腿骨折并外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 每组各 54例。对照组行外固定架治疗 , 观察组在其基础行比目鱼肌肌转移治疗 ,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 (94.44%) 相比对照组 (81.48%) 高 (P<0.05)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 (15.32±4.32) d, 相比对照组短 (P<0.05) 。观察组术后 3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80.23±5.64) 分、踝关节功能评分为 (81.09±8.21) 分 , 相比对照组评分高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几率 (3.70%) 相比对照组 (16.67%) 较低 (P<0.05) 。结论 外固定架与比目鱼肌肌转移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并外露的效果显著 , 能加快创面愈合 , 提高手术疗效 , 促进下肢功能改善 , 还能减少并发症 , 有利于预后。

  • 标签: 小腿骨折 骨外露 外固定架 肌瓣转移 下肢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前动脉穿支桥接再植缺损性断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胫前动脉穿支桥接修复缺损性断指并再植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6~55岁,平均35.8岁。冲压伤2例,绞压、热压、电锯及车祸伤各1例。其中,指骨中节缺损3例,近节缺损3例;拇、环指各1例,示、中指各2例;左手2例,右手4例。合并肌腱缺损6例,同时伴有其他指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2.0 cm~6.0 cm× 3.0 cm,指骨缺损长度:1.5~2.2 cm。皮切取面积:6.5 cm×2.0 cm~7.0 cm×3.0 cm,切取大小:1.8 cm×1.0 cm×0.8 cm~2.2 cm×1.0 cm×1.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局部转移覆盖。术后制定随访计划,所有病例采用门诊、电话、微信及登门拜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伤指术后外观、功能、生活工作情况等,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术后全部成活。随访9~24个月,皮少量色素沉着,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距觉为8~11 mm。小腿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愈合时间2.0~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3指,优良率均为100%;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6例(6指)评分71.5~91.8分,平均80.6分。结论应用胫前动脉穿支桥接缺损性断指并再植,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手指外观和功能,供区损害小,是缺损性断指再植中修复皮缺损、恢复手指长度的有效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胫前动脉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外伤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标准大开颅(  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手术术式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病例取自 2016 年 6 月至 2019年 6 月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脑叶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60例,其中 30 例患者接受采用标准大开颅手术术式,为观察组,其余采用常规开颅对比观察,作为对照组。对比内容为治疗效果、 NIHSS 评分、 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为 93.33 %,对照组 76.67 %,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比常规,标准大开颅由于减压充分,外伤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高,预后更好,整体治疗效果方面对比常规开颅更有优势。

  • 标签: 外伤性脑出血 标准大骨瓣 开颅减压术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菱形皮(Limberg皮)转移修复与直接缝合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及普通外科收治76例,男69例,女7例;年龄16~40岁,平均22岁。用Limberg皮转移修复与直接缝合两种手术方法,其中37例为菱形切除后Limberg皮转移;39例为直接缝合术。术后随访1~2年,分别就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4项指标进行统计检验。结果Limberg皮组和直接缝合组手术时间均1.5 h,住院时间均1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mberg皮组37例患者中35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2例出现皮肤开裂及感染等并发症;直接缝合组39例患者,16例未出现并发症,23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239, P=0.000)。Limberg皮组37例仅1例复发;直接缝合组39例有9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921, P=0.000)。结论Limberg皮转移术治疗藏毛窦切口愈合好、并发症少、复发少。

  • 标签: 藏毛窦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Limberg皮瓣
  • 简介:摘要1991年,Hyakusoku首次报道螺旋桨皮技术,历经30年发展,穿支螺旋桨皮技术已经成为修复重建外科最基本的缺损修复方法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穿支螺旋桨皮的发展历史,并对穿支螺旋桨皮的概念、命名方法和分类的现状进行了回顾。通过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穿支螺旋桨皮手术过程和技术细节。按照头颈部、躯干、四肢等不同解剖学部位,对穿支螺旋桨皮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穿支螺旋桨皮的优缺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对临床工作中,应用穿支螺旋桨皮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穿支螺旋桨皮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穿支血管的准确定位、穿支体区的准确界定、皮旋转角度、血管通畅性和血管蒂长度之间的关系等。作者认为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穿支螺旋桨皮技术必将像组织扩张技术、游离皮转移技术一样,最终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一项常规的、重要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历史 手术 螺旋桨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联合标准大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对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9月我院接诊的 51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组,对照组行标准大开颅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 GCS评分、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研究组 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 S- 100B蛋白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期高压氧联合标准大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可有效改善患者昏迷指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早期高压氧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采用游离移植胫前动脉穿支桥接再植是救治节段缺损型断指的新方法,此讨论评价了这一术式的优、缺点,认为此项技术更适合于拇指节段型缺损的断指再植。至于在其他断指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 标签: 胫前动脉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6对人主动脉间质细胞成样分化及其成钙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主动脉夹层(Debakey I型)行Bentall手术患者的正常主动脉,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主动脉间质细胞,稳传3~8代的原代细胞作为实验细胞。实验共分3组:对照组,单纯加入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DMEM)细胞培养基常规培养;刺激组,DMEM细胞培养基+10 mg/L白细胞介素(IL)-6;中和组,DMEM细胞培养基+10 mg/L IL-6+10 mg/L抗IL-6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两种蛋白在分离细胞中的表达,鉴定主动脉间质细胞表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组中两种成样标志蛋白碱性磷酸酶(ALP)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的表达差异;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比较3组中主动脉间质细胞的成钙能力并定量分析。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经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的细胞中90%以上表达α-SMA及Vimentin两种蛋白。IL-6干预后,与对照组ALP及BMP-2(0.523±0.121、0.762±0.208)比较,刺激组(2.432±0.871、3.043±1.087)在主动脉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F=3.265、2.1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和组中,ALP(0.712±0.211)及BMP-2(0.942±0.178)的表达则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8、2.098,P>0.05),与刺激组比较两者表达均显著减低(F=11.322、17.1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刺激组中钙结节明显增多,而在中和组中,钙结节数量跟刺激组比较显著减低。钙沉淀定量分析结果跟茜素红染色结果一致[刺激组比对照组:(83.33±9.71) mg/g比(7.33±4.16) mg/g,F=1.098、4.112,P<0.05,n=3;中和组比刺激组:(11.67±2.08) mg/g比(83.33±9.71) mg/g,F=14.192、9.781,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可增强人主动脉间质细胞的成样分化及成钙能力。

  • 标签: 主动脉瓣 间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6 成骨样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颈尺侧穿支岛状皮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8年9月,我们采用保留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颈尺侧穿支岛状皮逆行修复2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皮切取面积为6.2 cm×3.7 cm~2.8 cm×2.2 cm。结果22例皮术后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4例。结论第一掌颈尺侧穿支皮转移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掌侧及指端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背逆行筋膜皮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4例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第一掌背桡侧缘或尺侧缘,带桡神经浅支的逆行筋膜皮修复术。皮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4.5 cm×3.5 cm。11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覆盖。结果本组14例皮全部Ⅰ期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无坏死及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15个月,患指外形美观,皮质地柔软,肤色与周围组织接近,且皮耐磨性好。术后皮感觉恢复至S3+,两点分辨觉为6~9 mm,恢复痛温觉。患者能够使用拇指进行日常工作及生活。结论带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背逆行筋膜皮修复拇指缺损具有皮设计合理、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修复拇指缺损的理想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拇指缺损 桡神经浅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J-Valve™支架瓣膜行经心尖主动脉置换(TAVR)术治疗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资料,共1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J-Valve™系统为患者行TAVR术。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包括术前访视、熟悉仪器设备、介入耗材设备等)、术中流畅的手术配合[包括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中患者体温保护、X线防护、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监测以及支架瓣膜的装配等]和术中安全管理(包括防止输送器移位和动脉置管的护理等)。观测患者术中是否使用心肺转流、发生心室快速起搏、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是否有冠状动脉阻塞、植入瓣膜是否有移位,有无瓣膜内狭窄及周漏等情况发生,观测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压差;患者在ICU是否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患者在ICU时间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射血分数以及是否存在周漏等;了解患者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以及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AVR术,未使用心肺转流、未发生心室快速起搏,无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未发生冠状动脉阻塞或植入瓣膜移位,未见瓣膜内狭窄及周漏等情况。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跨压差为[5.8(4.9,12.9)] 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在ICU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0 (100.0, 500.0)]mL,患者在ICU时间为(1.2±0.4) d,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9.0 (8.5, 23.5)] h,平均射血分数为(56.2±15.6)%,仅有2例患者存在微量周漏。末次随访中,10例患者心功能Ⅰ级,4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患者的活动耐量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等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掌握TAVR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与外科医师密切配合,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从保留肺动脉的角度探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间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患儿围术期资料,通过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保留肺动脉的年龄临界值;按照此年龄的临界值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ICU滞留天数、急诊手术率、住院死亡比例、出院31天再入院率、肺动脉保留率和快通道率等指标。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法洛四联症患儿105例,其中男67例,女38例,体质量4.2~21.5 kg,中位数7.9 kg,年龄1.3~99.1个月,中位月龄8.8个月。应用ROC曲线确定保留肺动脉的年龄临界值为5.5~5.6个月(敏感度0.90,特异度0.58,95%CI:0.588~0.792)。以年龄6个月为界值,将法洛四联症患儿分组后比较。≥6个月组患儿与<6月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天数、急诊手术率、住院死亡比例、出院31天再入院率和快通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组患儿肺动脉保留率高于≥6月组患儿(65.52%对30.26%,P<0.01),住院天数少于≥6个月组患儿(11天对15天,P<0.01)。术后随访中位数14.5个月(0.3~54.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无再次手术干预,两组患儿随访时间、肺动脉反流程度及残余梗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早期实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效果满意,能提高手术中保留肺动脉概率;建议法洛四联症择期治疗的年龄提前至6个月以内。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婴儿 保瓣 时机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皮移植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 方法: 于 20 19 年 08 月 --2 020 年 08 月本院纳入的 62 例显微外科皮移植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之随机划分成常规组(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各 31 例。结果:研究组皮存活率高于常规组;研究组不良反应、 SDS 抑郁心理评分、 SAS 焦虑心理评分低于常规组,且 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 ( p<0.05 ) 。结论:显微外科皮移植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皮存活率,降低不良反应,促使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并大范围普及。

  • 标签: 显微外科 皮瓣移植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经导管二尖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生物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反流消失,未见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生物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腹途径腹腔镜减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经腹途径与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对照研究,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对照研究,经腹途径组409例,经腹膜后途径组452例。Meta分析显示,经腹膜后途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MD=8.81,95%CI:3.79~13.82,P<0.01)、术中出血量(MD=4.89,95%CI:1.40~8.38,P<0.01)以及术后住院时间(MD=0.60,95%CI:0.24~0.96,P<0.01)均低于经腹途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时间(MD=-0.12,95%CI:-0.26~0.03,P=0.13)和并发症发生率(OR=1.47,95%CI:0.48~4.47,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腹途径相比,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减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减压术有望成为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腹腔镜 去顶减压术 单纯性肾囊肿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颈椎后路内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