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法第四条就适用刑法人人平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关于平等在刑法处于什么位置一直备受争议。关于平等在刑法的地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平等是法律原则还是法律权利;平等是否能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平等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是什么关系。

  • 标签: 平等 原则 权利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简介:《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十九条对执行程序中允许抵销的情形进行了严格限制,违背了实体法上抵销制度的基本原理,有违当事人权利保障之平等性。在执行程序,抵销权的行使不以主动债权须经过裁判确定为前提,亦不以相对方的认可或同意为条件。但执行程序的抵销不能直接排除执行依据的执行力和债权人的强制执行请求权,合理的救济程序是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且前诉判决之既判力对执行程序抵销权之行使不具有遮断效。在现行制度下,被执行人只能通过另诉方式主张抵销债权,但在程序机制的处理上,有必要使该诉讼与实体法上的抵销制度以及中止执行制度结合起来,以便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强制执行 抵销 债务人异议之诉
  • 简介:没有行为就无所谓犯罪,行为要件在刑法学犯罪论体系的构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行为的认定则是刑法学研究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澄清。在美国刑法,行为要件的构造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的行为理论有相通之处,也有所区别,本文以美国刑法中行为要件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刑法的行为要件进行剖析,来反观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的行为构造问题。另外,对行为要件中比较特殊的不作为问题也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行为 作为 不作为 因果关系
  • 简介:明清讼师秘本在官府的打压之下并未消失,反而不断细密化、体系化。其中的状词在作状之法、语言编排等方面呈现出了理论化、规律化的趋势。明清讼师秘本的状词所体现的胜诉之方也在官府的一再打击与遏制过程呈现出不断传承、发展,以致更加有效的趋势。

  • 标签: 讼师秘本 状词 讼师
  • 简介: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本来意义上说是一种种属关系,但在我国刑法,在多数情况下,公司与企业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如何理解刑法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不同的看法,可能会对同一案件产生罪与非罪、此罪彼罪的不同认定.本文认为,刑法中所称的国有公司、企业是指全部资产为国有资本的公司、企业,而不包括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公司、企业.

  • 标签: 刑法 国有公司 国家工作人员 国有资本 犯罪主体 国有资产管理局
  • 简介:王作富同志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刑法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干事,北京市刑法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死刑问题是当代世界各国刑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帮助广大学员了解外国刑法和理论死刑问题的概况,并正确认识我国刑法的死刑问题,本刊特约请王作富教授撰写了此文。

  • 标签: 外国刑法 死刑制度 中国刑法学 王作富 著名刑法学家 副导师
  • 简介:英关刑法的正当防卫,包括自身防卫、防卫他人、防卫财产和执法防卫等,规定得比较详细和具体,易于操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防卫的紧迫性、必要性、防卫行为和侵害行为的比例关系以及所谓合理相信的问题。都有较大的分歧,尤其是美国模范刑法典的一些规定,虽然有一些创新,但似乎在有些问题上走得太远。关于防卫人的主观条件,模范刑法典认为,只要防卫人相信有不法侵害存在,无论行为人的认识是否合理,都可以进行防卫,甚至一些主观上有过错的人,也可以以正当防卫提出合法辩护,这就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笔者的观点是,应将防卫人的主观认识分为合理的认识和不合理的认识。如果是合理的认识,就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如果是不合理的认识,由于防卫人存在过错,就不应认定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涉及防卫人和侵害人双方,如果能很好地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可以既维护好刑法的正当性,又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自身防卫 防卫他人 防卫财产 执法防卫 紧迫性 必要性
  • 简介:在推动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数学呈现出一般方法论的特征。在法律论证过程当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演算和分析,论证案件的法律命题,形成特定的解释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可以实现司法说服。数学本源于人类生活的特性决定了人类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解释法律现象。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法律论证,是数学作为方法论的本质展现,也是法律论证的理论升华。在司法实践,数学方法在法律事实论证和法律适用论证当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当中,过度强调数学论证可能会忽视必要的价值考量,偏离法律理性和司法规律,从而导致司法不公。司法经验和法理反思两方面的研讨表明,法律论证应当谨慎对待数学方法,特别是要注重考查关联性,有效发挥数学方法的正能量。

  • 标签: 数学方法 法律论证 司法规律 价值考量 关联性
  • 简介:中国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的解说。《中庸》第一章说“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的概念提到了天地与万物的定位与存留、发展与衍生的境界,大矣哉!儒家经典及后人诠释,随其所叙述的问题,“”也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述用词。如“中庸”、“中和”、“中道”、

  • 标签: 儒家思想 “中” 宪法 解读 试用 “中和”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经典文献中含有丰富的法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左传》、《国语》和《吕氏春秋》的法学思想作了评析。

  • 标签: 左传 国语 吕氏春秋 法学思想
  • 简介:2012年"人权入法"是我国人权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但当前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界均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将刑事法律当成"被追诉人的大宪章",过于强调保护被追诉人的人权,有的甚至提出了"宁可错放,也不错判"的主张。这种观点不但与"三大人权公约"冲突、自身存在逻辑矛盾,而且有碍司法公正。事实上,无论是从犯罪的本质、刑罚的根据、刑法的调整对象看,还是从"两法"的目的与任务看,刑事司法中保护的都应当是包括被害人、被追诉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人权。保护方式有三种:通过打击犯罪、消除犯罪对全体公民人权的威胁来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犯罪人人权的过度侵害来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无辜者的侵害来间接保护。将刑事司法的目的与任务定位为保护全体公民人权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 标签: 刑事司法 人权 全体公民 直接保护 间接保护
  • 简介:<正>现行的法国刑法典是1810年拿破仑当政时期颁布和实施的.从本世纪七十年代起,法国开始了对该刑法典的全面重新修订工作,其原因有二:1.犯罪情况的变化法国刑法典颁布后的180年期间,社会上的犯罪情况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一些老的犯罪有了明显的减少,例如流浪罪、乞讨罪等,杀人罪也比过去少一些.其二,一

  • 标签: 新刑法典 犯罪行为 法国 法人犯罪 修订工作 经济刑法
  • 简介:<正>刑事侦察工作方针把“抓住战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根据刑事案件的特点和侦察破案的实践需要提出来的,体现了刑事侦察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刑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随着突发性强、行动迅速、危害很大的暴力型案件日益增多,刑侦部门一方面要强调主动进攻、先发制敌,避免犯罪可能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对已造成危害的案

  • 标签: 刑事侦察 创造战机 抓住战机 刑侦工作 侦察工作 侦破工作
  • 简介:区分故意与过失犯罪是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通过对唐代以前过失犯罪的立法源流、《唐律》过失犯罪的法律用语及其内涵、刑事责任特点以及对后世之影响的梳理与分析,阐明《唐律》过失犯罪立法的进步、历史局限及其当代的镜鉴意义。

  • 标签: 唐律 过失犯罪 借鉴
  • 简介:当代中国宪法与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中国宪法尊重习惯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宪法在序言、正文中对习惯进行了肯定和明确的认可,确认了习惯的正式法律渊源地位。当代中国宪法通过基本权利的规定、国家结构职责的规定,具体保障习惯,使宪法认可的习惯能够予以实现。当代中国存在许多宪法习惯、宪法惯例,我们应当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当代中国宪法的习惯,更重视内生规范的总结。

  • 标签: 当代 中国 宪法 习惯
  • 简介:在适用比例原则的过程,利益衡量具有必然性。进行利益衡量的前提是必须厘清利益衡量的范畴,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同时须明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内部的层次结构。利益衡量的主体,虽然广义上可为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等公权力主体,但是比例原则利益衡量的主体是以司法权为中心而展开的。利益衡量虽具有价值判断的因素,但绝不是漫无目的的价值横飞,其应遵循衡量的法则,如规范位阶理论、基本权利核心理论、说理论证原则、基于个案的整体考量原则、原旨主义、谦抑原则等。

  • 标签: 比例原则 利益衡量 范畴 主体 法则
  • 简介:我国现行反垄断立法尚无关于剥离资产选择的专门性规定。资产剥离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合并救济措施,剥离资产的选择是相关制度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保证资产的存活性和竞争性”是选择剥离资产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现又依赖于三方面因素,即剥离资产的构成、归属和充分性。通常情况下,构成剥离资产的最佳选择是“正在经营的独立业务”;剥离被收购方的资产对竞争的恢复和维护更加有利;而“充分性”的实现则需要资产在质量、规模、产品范围、地理范围等方面均足以保证资产购买入在相关市场上成为有效竞争者。

  • 标签: 剥离 资产 合并救济
  • 简介: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关键在于,在单位业务活动中发生的违法行为到底是单位自身的意思还是作为单位成员的自然人意思的体现。只有属于单位意思体现的场合,才可能被认定为单位犯罪。在认定单位意思时,原则上,必须依据单位属于拟制人格主体的基本原理,将作为单位代表机构即单位领导的自然人的意思视为单位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单位领导的意思完全背离单位的基本宗旨和目的,违反单位的相关制度等时,则不能如此考虑,而只能看作为单位领导自然人的意思。而且,在认定单位意思时,不能仅只考虑单位领导的自然人意思,还必须参考单位自身的特征如结构、政策、措施、习惯等。

  • 标签: 单位犯罪 意思 自然人
  • 简介:司法过程的法律发现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法官面对个案理解、解释、适用法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法官应表达对法律的忠诚并根据案件事实衡平个别正义.法官之所以在司法过程中发现法律,乃是因为法律适用就是法律解释,没有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法律适用.依照法治原则,发现法律首先应从法律正式法源中去寻找,只有当正式法源没有明确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该标准与个案正义严重背离时,才在非正式法源寻找可以接受的答案.

  • 标签: 法官 司法过程 法律发现 法律适用 法源 法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