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当我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学生时,就已经见识过糖。糖是一项甜蜜的艺术,自那时起,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现在看到那些糖画师傅,还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抹亲切。顾名思义,"糖"就是以糖作画。糖浆在糖画师傅手中变成了一只会变形的精灵,只见勺子、铲子一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糖便跃上了石板或铁板上。我最熟识的是一位姓沈的老师傅,他在我们学校门外卖糖已多年。据上届的学长说,自他们

  • 标签: 糖画 学校门 出点 城管队 甜而不腻 转了
  • 简介:汉代术数易学发展迅猛,《焦氏易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易学著作内保存不少的引诗论诗材料,是研究西汉末年诗学发展演变走势的语料。《焦氏易林》对《》的征引,于使用目的上是取象以言吉凶,手法上彰显的是象征对比兴的融通。清人陈氏父子、王先谦、冯登府等已经注意到《焦氏易林》用《》,但未将用《》放置到西汉末年《》学的学理层面去解读,故而也未能更好地还原出西汉末年诗学的面貌。

  • 标签: 《诗》学 西汉末年 “诗” 《易林》 《焦氏易林》 发展演变
  • 简介: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句话是顾城说的。不同的是,顾城说这话时,相当于宣布了放弃写诗,和谢烨正在激流岛种菜养鸡呢;而我的朋友徐达夫说这话时,是他想进入婚姻,起码暂时,口头上是。至于放不放弃写诗,可能他一点都没想过,写诗是他当时正追求的一项事业,怎么会放弃呢?难道婚姻和写诗是一对矛盾和敌人吗?换句话说,结了婚就不能和不会写诗了吗?

  • 标签: 朦胧诗 写诗 放弃 顾城 婚姻
  • 简介:他把自己扮成月亮的模样,或者隐蔽成一口草木掩映的水井,我们得猜谜或探险一样摸索着去读他的诗歌。或干脆,他让我们看不见、捉不住,也想不清楚,像瞎子摸象痴子娶亲。他的诗中充满隐喻,行文如堤絮,每一句里都有弯窍和转角。他闪躲,规避,溜边儿,我们赏得分明抓住了他的影子,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了深海……他是身子滑腻腻的美人鱼,我们却永远是拙笨的捕手。

  • 标签: 草木 美人鱼 诗歌 成一
  • 简介:听说家乡下雪了听说家乡下雪了我拿着汤勺感觉雪也下到了我的房间我有几年没看到下雪了我往汤里加了一勺盐就像加了一小勺雪听说家乡的雪下得很厚他们说,或许南方

  • 标签: 下雪 家乡
  • 简介:风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天然地承载了传统中国艺术的审美意境与审美精神。两者的融合与会通,展示出风景创作的独特样貌。一幅风景的创作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界的克隆,而是撷取美与创造美的过程。画家在自己的审美取舍过程中,注入了其自身对美的理解,体现了者关于美的创造技巧。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如果我们要想发现美是什么,我们就要找这个使事物真正成其为美的。”

  • 标签: 创作技巧 风景画 审美精神 中国艺术 审美意境 创作过程
  • 简介: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 标签: 一画 长发 少年
  • 简介:《诗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婚恋则是其中“最晶莹的圆珠圭璧”,本文试从《诗经》婚恋的分类及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两方面入手,探寻这块两千多年前的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诗经》 婚恋诗 女性形象
  • 简介:1.向阳:光的歌者如果要探究来自南投的诗人林淇瀁,为何要取名为向阳,这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骤然紧张。在一定的政治语境下,这是一个俗之又俗俗得十分安全的名字,在一定的民族语境下,它又是一个唤起人们若干联想的名字。显然,这里的安全感与诗人没有直接的关系,种种联想似乎也与诗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或许就是因为诗人喜欢阳光?至少,这是一个对于光特别敏感也特别倾心的诗人。

  • 标签: 诗思 灯光 政治语境 安全感 诗人 联想
  • 简介: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人受佛教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二类:一是皎然、贯休、齐已、灵彻、灵一、护国、栖白、归仁、虚中、清尚、无可、可止等僧,二是有明显爱佛倾向或写有与佛教相关作品的诗人,如东晋初、东晋末、晋宋之际的孙绰、支遁、慧远、谢灵运等,南齐竞陵王萧子良及沈约、谢胱等“竞陵八友”,梁、陈时期的徐陵、江总等,初盛唐的王勃、杨炯、陈子昂、王维、张说、李白、杜甫等,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晚唐的李商隐等。因篇幅所限,现着重论述后三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唐五代 佛教 诗人 先秦 晋宋之际 中唐时期
  • 简介:“思无邪”一直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是它的解释自古至今一直没有定论。本文根据《论语》中孔子对《》的论点,提出“思无邪”既不是讲“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也不是讲“真情流露,没有虚假”,而是指《》内容广博,强调学《》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思无邪 孔子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废名先生的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教观,是历代儒士在《》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论《》,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咏物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的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的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的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的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的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的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的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的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的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的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的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学术界习惯上称含有表现神话内容的汉代画像为“汉墓神”。对于汉墓神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考古学领域内,从神话艺术精神和神话美学价值角度对汉进行系统的研究首推李立先生的《汉墓神研究》,该书从考古、民俗、神话等多角度分别对西王母、龙璧等多种神话形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翔实,论证透彻,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标签: 系统研究 神话 神画 汉墓 文字 汉代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