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盼望,蕴含着时代潮流,融合着民族文化。名字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双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双名所占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影响。

  • 标签: 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 简介:盛行于英美的新批评理论强调以文本为中心,推崇细读式进入诗歌,通过对诗歌细致阐释来解读诗歌语言、修辞、结构等问题,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抛开了作者以外因素,而纯粹地探究诗歌内部因素。笔者试图从新批评视角,重读郭小川《秋歌》,并希望以此为《秋歌》解读打开新契机。

  • 标签: 《秋歌》 解读 对立统一 批评理论 内部因素 诗歌
  • 简介:作为“神话重述”系列之一,珍妮特·温特森小说《重量》不仅在内容上安排背负苍天阿特拉斯最终放下宇宙,让为生活所困的当代叙述者不断出走,为这些人物设想了放下重负种种可能,而且在叙述实践上放下“宏大叙事”和“影响焦虑”等重负,通过复调型私人叙事、杂语和时空体对话等异质化叙述方式思考存在个体特异性和荒诞性、责任必然性和自由相对性,赋予了古典神话以当代意义和新生命力.

  • 标签: 珍妮特·温特森 《重量》 神话重述 异质化叙述 存在主义
  • 简介:郭小川《秋歌》是一个有裂痕文本,其中既有对“大我”张扬,也有对知识分子身份瞬间照亮,所以无论是从反“四人帮”角度去对其做拔高理解,还是从歌颂领袖角度对其进行贬低,都会失之于片面。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反抗和斗争,不如说表现了诗人在新历史语境下矛盾重重心理。

  • 标签: 郭小川 《秋歌》 知识分子
  • 简介:抒写情志与剖白心迹是贯穿刘禹锡一生诗歌创作主旋律。这一循环往复而又不断变奏主旋律,在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期间时而表现为高亢入云繁音促响,时而表现为凄怆入骨浅吟低唱。但不管情绪如何起落以及抒情方式如何变换,始终如一是对理想守望和对节操守护。创作于和州(今安徽和县)《望夫石》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 标签: 望夫石 禹锡 诗歌创作 叹老 抒情主人公 后山诗话
  • 简介:《京华烟云》所呈现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特点,无论从它原始创作动机,从选择历史背暴,还是从文化设计、人物设计和人物思想变化,都体现了文化整体性特征。而只有把握住文化这条主线,读者才能品味到《京华烟云》精彩故事背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标签: 《京华烟云》 林语堂 中国文化 道家
  • 简介:在16、17世纪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占星学是大众普遍接受知识理论体系,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天体、星辰比喻和占星学相关知识。但是随着某些天文现象(如新星出现、彗星、流星雨等)突然出现,其发展出现了巨大转折,古代占星学逐渐没落,而现代天文学则慢慢发展起来。本文拟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分析其中天体星辰表达,指明莎士比亚对占星学怀疑态度以及对新科学——天文学转向——支持。

  • 标签: 占星学 天文学 莎士比亚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性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境况及其命运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性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性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成立至今,其创作动画电影不仅取得艺术与商业双赢,更成为近几年动画界学者研究主要对象。后现代主义特征显现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以往迪士尼经典动画最大不同,同时也是皮克斯动画区别于其他同时期美国动画主要特色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皮克斯动画电影 戏仿
  • 简介:顺谏,即顺君之意、因势利导、欲擒故纵以令君王幡然醒悟进谏方式。《左传》昭公十二年所载子革与楚灵王一段对话,既集中而鲜活地映现了楚灵王当时由最初踌躇满志到骄蛮狂傲、不可一世,终至如梦初醒、痛改前非完整心理状态,也生动精彩地展现了子革审时度势、待时而动、以诗攻心、将计就计高超顺谏技巧,堪称“顺谏”典范之作。

  • 标签: 子革 楚灵王 顺谏
  • 简介:关于文学世代之说,在20世纪末台湾常出现“新人类”“新新人类”“新世代小说”“新世代诗人”“新世代作家”提法。到了新世纪,这些“新世代作家”巳成为中生代或中坚代了,于是台湾文坛另张新帜,从英美文学杂志得到灵感而吹起“年级热”,即转向了作者出生年份:“民国”50年代出生即20世纪60年代出生被命名为“五年级”,1970年以后出生被命名为“六年级”,1981年至1990年出生被命名为“七年级”。

  • 标签: 台湾文坛 六年级 作家 乡土 “新新人类” 20世纪
  • 简介:朝鲜是最早输入儒家文化国家,也是极其遵从儒家文化国家。因此,朝鲜文人在接受与批评明代文学时也体现了鲜明儒学化特色,具体表现为:以维护儒家政治统治、道德教化为最高标准,以能够美颂和适度讽刺者为优秀之作,更倾向于认同儒者作品。这种儒学化特色符合传统儒家文学批评主流,有利于朝鲜文学批评向着儒学正统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文人自我道德、社会道德完善和政治稳定。但是,这种儒学化接受、批评标准也有负面影响,比如过分强调作品教化、美颂作用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性,过高评价儒者作品也使得朝鲜部分文艺批评有失客观和公正。

  • 标签: 朝鲜文人 明代文学 接受 批评 儒学化特色
  • 简介:身体历史是一个不断被诋毁、排斥和压制历史,而这一进程随着工业文明繁荣而达到顶峰。D.H.劳伦斯感受到了这一对身体压制,因此,以文字方式反抗压制、帮助身体突围成为他终生事业。在《查特莱夫人情人》中,这种努力以最为彻底方式得以表达。劳伦斯描绘了一片葱茏小树林,它构成了一个前现代伦理共同体,傲视外部丑恶工业文明。在这一自足空间中,人们遵循着迥异于主流价值体系伦理价值观,身体和欲望自由地呼吸,得到了彻底解放,人也因此而获得新生。在伦理上,这一空间以隐喻方式与外部世界形成了根本性对抗。这不仅是劳伦斯对压抑身体工业文明及其所代表工具理性进行最激烈批判,更为重要是,这部作品实质上也是劳伦斯对新伦理共同体虔诚召唤和建构。

  • 标签: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身体 工业文明 伦理共同体
  • 简介: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典型亚瑟王叙事传统,蒙茅斯杰弗里、韦斯、莱亚门和马洛礼都分别书写了魔法师梅林和亚瑟王富有传奇色彩出生故事,其中母性与超自然力量和魔法相关联。这种写作不仅说明了文化英雄身世与凯尔特文化关系,又满足了盎格鲁-诺曼统治者确认文化血统和政治统治需要。不具备生物性母亲身份王后桂尼薇尔嫁妆“圆桌”是母性身体外化,骑士围桌而坐实现了前俄狄浦斯母子之间同一感。“桂尼薇尔-圆桌”是亚瑟王国和谐之源,骑士-儿子们对母亲桂尼薇尔追求愉悦不满是亚瑟王国走向悲剧导火线。

  • 标签: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叙事 母性 超自然力量 魔法 圆桌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斯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将大量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与混合叙事策略运用,使鲍威尔斯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性.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杂糅和混合,鲍威尔斯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9·11后产生新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互动,为9·11小说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疾病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定位为音乐之部奥地利维也纳,常年游客如云。他们寻古探幽、赏山玩水之余,总免不了想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据笔者观察,中国人来此,常常心怀景仰,走一回金色大厅,找一下贝多芬故居,看一眼施特劳斯和莫扎特雕像,其中不乏真正仰慕其音乐文化乐迷。应该说,

  • 标签: 音乐会 古斯塔夫 马勒 金色大厅 施特劳斯 音乐文化
  • 简介: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文学构想是伍尔夫研究,尤其是《一间自己房间》研究中经常被提及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三方面讨论柯勒律治对伍尔夫雌雄同体观点重要影响,指出伍尔夫在对雌雄同体界定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柯勒律治影响,阐释柯勒律治与伍尔夫雌雄同体观基础都是性别与灵魂之间对应性,但伍尔夫强烈女性主义意识使其丰富和发展了柯勒律治雌雄同体观,梳理了出现在柯勒律治与伍尔夫作品中具有雌雄同体特质典范作家,指出伍尔夫在此点上与柯勒律治观点相似性。

  • 标签: 柯勒律治 伍尔夫 雌雄同体
  • 简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语文教科书中经典课文。它出现在目前各个版本教科书中,而且从1912年入选由蒋维乔、庄俞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五册》起,其改编白话版与文言原版就是各个版本小学或初中教科书常备课文。其寓意看似简单明了:体现了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精神。但是,细究之下,

  • 标签: 《愚公移山》 现象学还原 神话文本 语文教科书 经典课文 商务印书馆
  • 简介:研究一个民族生死观为何,对观察其社会思想与精神层次有着重大意义。阿拉伯民族蒙昧时代文学作品,也时常流露出对死亡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看法,这可以作为当时阿拉伯民族思维一个折影,虽然历史上这个民族当时还没有将生死作为哲学问题而系统考虑。

  • 标签: 蒙昧时代 悬诗 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