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电子音乐作为时代的音乐符号和标志,代表着一种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的音乐发展形式。在兼顾声音创新的同时,如何形成独特的电子音乐“语言”已经成为创作一首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选择意大利作曲家亚历桑德罗·契普里亚尼(AlessandroCipriani)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光》进行分析恰恰是因为这部电子音乐作品是一首将音乐艺术、电子技术和文化深度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

  • 标签: 电子音乐 传统民间音乐 音乐“语言” 多元文化“语言”
  • 简介:<正>一、引言嵇康关于音乐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但其中所包函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这样一种思想、观点。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例如文章最末一段所论)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看法,的确有时竟是并行而不悖的(即都出自同一个“主人”之口的)。这种现象看来很为奇特。而要想理解这一现象,便不能不看城嵇康的全部著作。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 礼乐思想 音乐观 声有哀乐
  • 简介:《新翻羽调绿腰》是一首模仿唐代大曲风格而又富有独创新意的琵琶独奏曲。文章从曲源、乐曲结构、演奏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全曲颇具古风,时而轻盈柔美,时而气势浑腾,仿佛再现了唐代舞者的风姿神韵,不失为当代琵琶曲的佳作。

  • 标签: 曲源探究 调式结构 演奏技法
  • 简介:目前学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更多着眼于他的交响乐作品。这部酝酿于1984年、完成于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历时十六载,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不逊色于他的交响乐作品,到目前为止,它也是王西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更是我国当代小提琴的优秀作品之一,但迄今未见对其详尽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从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对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地创造性运用来分析这部作品,以期丰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并推动中国当代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

  • 标签: 王西麟 《小提琴协奏曲》 民间音乐语汇 西方现代作曲技术
  • 简介:创作于1794-1795年间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No.1系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早期作品之一。在这首题献给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的柔板乐章(Adagio)中,作品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结构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风格。作曲家对各音乐元素逻辑性的布局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之间联系的把握和独到处理。作为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该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性对其之后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开端意义。

  • 标签: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f小调钢琴奏鸣曲》 申克分析法 曲式结构 和声结构 力度结构
  • 简介:左翼电影在日常家庭生活的描述中嵌入了相当明显的阶级对立叙事意图。无论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嵌入家庭生活圈落的其他人物,不少左翼电影在设置人物关系时,都显得用心良苦;这种建立在阶级划分基础之上的对立引发了比较强烈的戏剧冲突,通常导致被压迫阶级代表人物的悲剧;叙事者的声音通常会积极主动现身,夹杂在人物声音之中或在人物声音之外形成强有力的对于故事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 标签: 左翼电影 阶级对立 叙事策略
  • 简介:冼星海为音乐而奋斗的成就动机是其个性心理倾向中的核心因素。他的好奇、探索动机是围绕新音乐创造、新音乐形式为目标的,其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新形式的因素。星海的兴趣最强烈最集中的是音乐,同时也具有广阔性,美术、书法、诗词、社会科学理论等,都是他所热爱的。这些热爱终其一生,稳定持久。做一个大音乐家是星海年轻时的理想。后来他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投身救亡歌咏运动,并确信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和其它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为新音乐的兴盛、民族解放的胜利出力。星海的价值观在为音乐而生存,为中国新音乐而生存,为中国抗战音乐而生存的循环中往返。星海个性心理倾向具有集中性、稳定性、时空超越性,这些倾向所激发的动力、吸力、耐力之合力,成为星海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与重要因素。

  • 标签: 个性心理倾向性 冼星海 作曲家
  • 简介:第三交响曲是亨策早期交响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序列技术规则的解构、序列与主题动机的互渗、传统和声体系与固定中音的"移动和弦"的结合颇具特点,印象风格、新古典主义和爵士风格之间的跨越也十分突出.通过这些探索,作曲家在对传统交响曲模式进行消解和反叛的同时又构建了一种新的平衡与稳定.

  • 标签: 亨策 第三交响曲 序列的解构 技法互融 风格跨越
  • 简介: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曲式结构、音高结构和音响结构这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集合群在自由无调性作品中又是如何发展与联系?本文以阿伦.福特(AllenForte)的音级集合理论为分析手段观察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安东.韦伯恩(AntonWebern)自由无调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Op.10)的第一首。分析结果说明,这首作品不仅自身具有严谨的音高逻辑,作为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一首,也对后面四首作品作了音高材料的预置,是整体结构的暗示与缩影。同时,韦伯恩不仅利用核心集合组织作品的音高结构,也用来组织音响结构。表层看似变化多端的音响组织,深层却出自统一的音高结构,在创作构思和美学追求上体现了新维也纳乐派倡导的"永恒的展开变化原则"。

  • 标签: 韦伯恩 音级集合 音高结构 音响组织
  • 简介:疑问:贝多芬不会写出如此比例失调的回旋曲式吧?2006年秋天,我应邀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音乐理论研修班讲授“贝多芬钢琴奏呜曲研究”课程,有一次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请找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100个乐章中的所有回旋曲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下一周的课堂研讨中,连续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无一例外地提及了作为回旋曲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二乐章,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我提议暂停讨论,

  • 标签: 《钢琴奏鸣曲》 第二乐章 回旋曲式 贝多芬 奏鸣曲式 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