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林丹汗在25岁时就被明朝称做“名王”,并且开始同明朝建立了宿愿已久的邦交,取得了与明朝的市赏。然而在蒙古部族中却还未能取得太大的统治权。《明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九月甲子(京都大学本)的一条记载中写道:虎墩免憨以东,则米少花火爱免宰赛卜儿亥等酋,以西,则拱兔扌著臣台吉歹青黄台吉等酋,或以十数营称,或以二十四营称,皆拥强聚众,反复无常。而乃蛮兄弟之七营又在东西诸虏之中,正负广宁锦义之背,未款而屡逞者十三年久矣。无年不三四入犯,无犯不杀掠人畜,盖称雄黠,而最难制驭。从上文可知,就是在整个蒙古部族中也只有几个首领。其中有的与明朝建立了和平邦交,有的对明朝进行侵犯

  • 标签: 林丹汗 努尔哈赤 蒙古 国书 达延汗 《明实录》
  • 简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与学生接受的双边互动交流过程,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释疑解惑、提升课堂实效,并增强学生当堂获得认知的密度、广度和深度呢?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认为综合把握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分析、语言艺术、思维方法、教法学法、课堂总结等因素,对我们在政治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并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高效化
  • 简介:嵇康的政治倾向及其对经学教育的批判徐杰,胡居付嵇康与阮籍、阮咸、刘伶、王戎、山涛、向秀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①但他并不是一个志在“竹林”之中的人。他是有明确政治倾向的。嵇康一生的命运与曹魏集团紧密相连。嵇康与魏宗室联姻...

  • 标签: 经学教育 政治倾向 嵇康 司马氏 高平陵事件 玄学
  • 简介:本文引证雍正朱批奏折等资料,试图揭示杨名时案背后隐藏的委曲情节,并通过比较研究官方与民间两种不同文本系统的杨名时传记,对雍正蓄意制造这一冤案,不仅从政治角度作出解析,而且把它放在满汉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加以透视.

  • 标签: 雍正 奏折 传记 官方 冤案 资料
  • 简介:国际社会在对待全球变暖问题上经历了从科学回应到政治回应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全球变暖科学理论的发展为国际气候科学界达成有关共识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政治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相关的科学背景知识,从而为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政治回应过程反映了更为复杂的国家集团间的利益矛盾,主要包括南北矛盾和北方内部的矛盾,它们的妥协和合作是确保温室气体减排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全球变暖 科学 政治化 国家利益集团 主要矛盾
  • 简介:桐城派与清代文化、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又以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如认为桐城派“基本上是和统治阶级一个鼻孔出气的”是“从属清朝政治,维护清朝政治的”,或认为他们是清王朝的“御用文人”,他们的文论是“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文化政策为准绳”的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桐城派这样一个历时二百余年,前后共有作家六百余人,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文学流派,(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撰述考》)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 标签: 桐城派 清代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文学创作 文学流派
  • 简介:晚明东林党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他们在道德修习上追求'慎独'境界,形成了'戒慎恐惧'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具有'原惧'特点,对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政治选择具有深层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 标签: 东林党人 士人 慎独 戒惧 原惧 政治心态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在元朝政坛上,始终活跃着一个汉人世家,即京兆贺氏,其势力差不多在整个元朝一直上升。本文从怯薛与元代用人特色、汉人上层的蒙古化和文化中介角色等几个方面,揭示了贺氏的兴盛与元王朝作为人主中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元代政治文化的若干特点。

  • 标签: 贺氏 元代 政治 文化
  • 简介:吕惠卿(1032-1111年),字吉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真州推官,熙宁二年(1069年),参与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长期就任地方官。政和元年(1111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吕惠卿为官50多年,历经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

  • 标签: 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 述评 政治 北宋 地方官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在近代中国统治阶层所聘请的外国顾问中,莫理循是难能可贵的人物。他被聘为袁世凯政府的总统政治顾问,不是由于外国政治势力的推荐。他在职期间所努力从事的协助北京政府进行的几项对外交涉:中俄关于外蒙古问题的交涉,中英关于西藏问题、关于片马问题的交涉,以及抵制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特别是中英交涉直接违背了英国利益,显示了莫理循是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的。莫理循不是殖民主义者在华的代理人,而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 标签: 对外交涉 北京政府 外蒙古问题 片马问题 近代中国 殖民侵略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明代凤阳贵为中都却城池久废,后人多将原因归结为修城有碍风水,事实上资金短缺才是阻碍中都城墙修筑的核心问题。中都城墙规模宏大,修缮所需资金浩繁,凤阳地方无力筹措经费,完全寄希望于朝廷,朝廷认可修缮城墙的动议,但不愿拨发资金。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中都修城虽讨论百余年却始终未曾开工,最终酿成“凤阳之变”。地方官府本应有积极主动的修城作为,但朝廷的财政控制削弱了府、县官府的施政能力,卫所的存在又进一步瓜分了地方官的权力,限制了其行政作为的空间,使地方官员既难以有所作为,也不愿冒险行动,呈现一派行政怠惰景象。

  • 标签: 中都修城 凤阳 地方政治
  • 简介: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经济改革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样,则需要回顾、总结,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现状 历史 经济改革 中国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 标签: 民初 议会政治
  • 简介: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 标签: 美国革命 民主革命说 两分法模式 现代民主的形成
  • 简介:冉森派在18世纪法国的宗教事务与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它逐渐演变为一支撼动绝对君主制之舍法基础的政治力量。本文分析了旨在谴责冉森派的《乌尼詹尼图斯谕旨》(1713年)何以反而导致了冉森主义的发展壮大;探讨了以勒佩日为代表的冉森派律师如何与高等法院的法官结成冉森党并形成冉森派.高等法院立宪主义;揭示出以冉森派为核心力量的爱国党在莫普革命(1771—1774年)期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结为了反对专制主义的同盟军,塑造出一种带有冉森主义特色的革命政治文化。

  • 标签: 18世纪 政治生活 法国 立宪主义 高等法院 宗教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