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的应用,为肿瘤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显像技术。随着近年来PET-CT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消化道肿瘤的核医学影像诊断有了全新的发展。目前,PET显像广泛使用的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可浓聚于代谢旺盛的组织,包括肿瘤。存活的肿瘤组织主动摄取这一放射性核素标记物,而坏死组织则不能。应用这一特性,

  • 标签: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消化道肿瘤 应用
  • 简介:摘要患者女,67岁,因“腰骶部疼痛2月余,加重2周”入院。体格检查示精神疲软、消瘦、乏力,无发热、黄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 标签: 大动脉炎 CT
  • 简介:目的: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的18F-FDGPET/CT检查资料,并与其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36例患者中,经18F-FDGPET/CT发现原发灶者共85例,其中7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灶,另有6例证实为假阳性。51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未找到原发灶,其中3例在随访中证实为假阴性,其余48例在随后的随访中仍未发现原发灶。利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的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88.9%,符合率为93.4%。有79例患者找到了原发病灶,检出率为58.1%(79/136)。结论:应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有一定临床价值,对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 简介:本文就我院1998~2006年间的18例新生儿乳糜胸(腹)患儿进行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乳糜胸10例,乳糜腹8例;男14例,女4例;胎龄〈37周3例,37~40^+1周15例;入院日龄3h~28d15例,40d1例,48d2例(后3例均为新生儿期起病);出生体重〈2000g1例,2000~2499g3例,3000~3999g8例,≥4000g6例;

  • 标签: 乳糜胸 婴儿 新生
  • 简介:摘要探讨脊髓损伤伴截瘫护理措施。对该病症进行全面综合、正确的护理,可使病人顺利的渡过手术关、并发症关,提高生存率,减少病死率,力争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脊髓损伤 截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对其病史、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8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10~42天后,均恢复胃动力,无二次手术患者。讨论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损伤、胃肠应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常用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胃肠X线造影动态观察以及核素标记胃排空试验等;对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促胃肠动力药、中医治疗等,均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胃切除术 胃瘫综合征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IL-18抗体(IL-18Ab)对小鼠阿霉素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及治疗组以阿霉素(ADR)尾静脉注射建立小鼠类似人类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尿液做24h尿蛋白定量测定。实验第42天处死小鼠,检测血生化指标,并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IL-18Ab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尿蛋白明显减少,血脂降低,肾脏病理损害减轻。结论IL-18Ab能降低ADR小鼠尿蛋白排泄量,改善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减轻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的损伤。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8/免疫学 抗体/治疗应用 多柔比星/副作用 肾疾病/化学诱导/药物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晕厥为首发症状AMI18例住院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经临床分析、心电图检查、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测均确诊为AMI,经及时抢救治疗好转17例,死亡1例。结论应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演变,早期重视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测动态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标签: 晕厥 心肌梗塞/诊断 误诊
  • 简介:目的:检测两个中国汉族人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中的FⅫ基因突变.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FⅫ:C.,并以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Ⅻ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DNA测序仪检测FⅫ的基因突变.结果:在两个家系中共发现3种杂合型基因突变,即Gly526Asp、7142insertC和Glv542Ser.结论:上述3种FⅫ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人遗传性FⅫ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且均为国际首次发现.

  • 标签: 凝血因子Ⅻ- PCR 突变 家系
  • 简介: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亚临床加减孕妇血清中IL-18(白细胞介素18)、hs-CRP(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118例亚临床加减孕妇为观察组,根据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分为阳性组(n=59)与阴性组(n=59),同期选取59例健康体检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IL-18、hs-CRP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对比,阳性组与阴性组IL-18、hs-CRP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对比,阳性组IL-18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亚临床加减孕妇病理过程中,IL-18、hs-CRP均有参与,因此在该病早期诊断中,IL-18、hs-CRP两项指标可作为诊疗及判断预后的标准。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8 超敏C反应蛋白 亚临床加减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标志物HAb18G/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样本552例,构建组织芯片,并以10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HAb18G/CD147的抗原表达和定位,并追踪随访胃癌组患者12~72个月。结果:HAb18G/CD147抗原定位于细胞膜,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63%比55%)。肿瘤组织中HAb18G/CD147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Lauren组织学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浸润及远处转移间无相关性(P〉0.05)。HAb18G/CD147阳性表达与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显著相关(P=0.023)。结论:HAb18G/CD14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侵袭性行为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不良的一项分子标志。

  • 标签: 胃癌 HAB18G/CD147 肿瘤标志物 组织芯片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评估凝血系统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siRNA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中PAR1的内源表达的影响,然后在PAR1受siRNA干扰的情况下检测B16F10细胞在体内外迁移能力,其结果与未受siRNA干扰的试验结果相对照,来确定PAR1在B16F10瘤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结果:75nmol/L的siRNA干扰48h后可明显抑制B16F10中PAR1的表达,其转录水平抑制率是60%,蛋白水平的抑制率为85%;体外迁移实验表明,PAR1表达量减少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动物实验表明,干扰B16F10细胞中的PAR1后,肿瘤细胞经血管迁移能力减弱,在肺部形成的转移瘤数目减少(P<0.01).结论:PAR1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作用.开发PAR1封闭剂有望抑制肿瘤转移,可作为研制抗肿瘤转移药物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酶活化受体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 RNA干扰 实验性肺转移模型
  • 简介:目的:采用血清三联[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otal-βHCG)]筛查19730名孕中期妇女,以探讨三联筛查对唐氏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间19730名单胎孕中期妇女的血清AFP、uE3、Total-βHCG水平,取其中位数倍数(multipleofmedian,MoM),并结合孕妇体重,计算胎儿发生唐氏综合征及18三体综合征的风险率。根据唐氏综合征和预期分娩年龄(expecteddateofdelivery,EDD)为35.5岁时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380,本研究将唐氏综合征三联筛查的临界值(cut-off)设定为1∶380,将18三体综合征筛查的临界值设定为1∶334。对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行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19730名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130名,阳性率为5.73%,对1130名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6例胎儿为唐氏综合征,其中EDD〈35.5岁以下者有4例;唐氏综合征三联筛查风险率小于临界值的18600名孕妇中共产下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假阴性率为40.0%(6例检出,4例漏检),其中EDD〈35.5岁的孕妇有3例;18三体综合征筛查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02名,占0.52%,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3例胎儿为18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筛查阴性的孕妇中无18三体综合征患儿出生。结论:孕中期行血清三联(AFP、uE3、Total-βHCG)筛查,对于EDD〈35.5岁的孕妇有较高的胎儿唐氏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筛出率,但也漏检了3例EDD〈35.5岁的孕妇。对于漏检孕妇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可发现,75%的漏检孕妇筛查结果提示风险率大于1∶1000,而如血清三联筛查采用临界值为1∶700,则能使将检出唐氏综合征胎儿数提高到9例。

  • 标签: 三联筛查 母体血清筛查 唐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TNF-α、IL-18的影响。方法此次82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均分成实验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实施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实验组行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将两种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不治疗总有效率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92.68%vs73.17%),组间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VC、FEV1、MEFR指标上,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8、TNF-α等炎性因子上,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并抑制炎性因子作用。

  • 标签: 莫西沙星 雾化吸入 慢阻肺 呼吸衰竭 TNF-&alpha I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