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由李光耀创立于1954年,现有党员两万多名.自1965年建国以来,一直是以绝对优势一党执政,利用3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都市国家.人民行动党在4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其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既吸取了西方国家的合理成份,又包容了东方国家固有的价值观念.

  • 标签: 人民行动党 长期执政 党员 落后 李光耀 根据
  • 简介:1933年1月7日的《红色中华》报,在它的第3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短文,悼念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张人亚。然而,张人亚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党对革命的贡献,却长期被埋没。直到近年,随着相关史料史实的陆续发现,张人亚共产主义忠诚战士的光辉形象,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 标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共产主义劳动 工人俱乐部 上海 检察委员会 红色中华
  • 简介: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和市场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政府职能作出具有方向性、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 标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政府职能战略转变 公共服务
  • 简介:2009年8月12日《科学时报》讯压力的消极后果如今又要加上另一个不良效应。根据针对小鼠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除了使人们更易怒、健忘以及有害健康外,压力还会导致大脑重新“布线”,进而作出糟糕的决定。

  • 标签: 压力 布线 大脑
  • 简介: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严峻的执政考验和谋求长期执政之道,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对于党长期执政具有强大的内生性需求,党的本质属性和新时代有效实现党的独特历史使命的现实需求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加强学习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价值引领能力建设,不断开拓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境界。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优化党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战略路径。

  • 标签: 新时代 长期执政能力 执政党建设 战略路径
  • 简介:  中国的改革是在以邓小平建设,  中国的改革是一种经济上的相对自由和政治上的有效控制相结合的社会变革模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缓慢

  • 标签: 政治民主化 民主化道路 艰难性
  • 简介:像安徽阜阳王肖案件、广东湛江的腐败案、福建厦门远华走私案和辽宁沈阳慕马案,涉及腐败官员之多、腐败时间之长、腐败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都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那么,谁应该对这些腐败负责呢?有人回答,当然是那些腐败者本人。这肯定没有错,为此将他们一个个开除了党籍、公职,一个个送进了大狱,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 标签: 腐败问题 用人制度 中国 纪检监察工作 党政领导干部
  • 简介:反腐倡廉是执政党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旨在结合广西的实际,以近年来反腐倡廉的成效和面临的新问题,揭示反腐倡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成因,并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

  • 标签: 反腐倡廉 艰巨性 长期性 原因 对策
  • 简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勇于接受监督,坚持民主执政,全面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亮点.

  • 标签: 民主执政 民主监督 民主政治 执政能力
  • 简介:长期执政政党是指在历史上通过赢得选举、暴力革命和军事政变等方式取得政权并曾连续执政20年及以上的政党。20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的曾长期执政政党数量大约为30个,本文将这些政党视为某种特定现象,在对其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探究其长期执政的方式,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长期执政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对这些政党的发展与转型进行宏观的理论探讨。

  • 标签: 长期执政政党 类型 困境 转型
  • 简介:黎巴嫩社会主义运动是中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黎巴嫩共产党在批判性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社会现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黎巴嫩共产党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黎巴嫩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构想黎共不仅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否定与批判,还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

  • 标签: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黎巴嫩共产党
  • 简介:一、中美过去35年的战略共识及其松动用来描述中美关系第一个35年当中美国对华战略的术语很多,但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恐怕非"接触"(engagement)战略莫属。自中美关系上世纪70年代初破冰以来,美国八任总统的对华战略细节上有不同,但"接触"中国的基调未变。所谓"接触",即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密切交往,以将中国拉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美国对华"接触",其目的一方面是实现其自身战略

  • 标签: 中美关系 对华战略 国际制度 ENGAGEMENT 战略武器 西方国家
  • 简介:日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曾引起较大争论。由于德国于1994年最早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后日本参考德国于2000年,韩国参考前两者于2008年开始实施。所以通过与德国、韩国的对比介绍,可以更容易对日本出现的争论进行评判。

  • 标签: 长期护理保险 制度建设 日本 争论 护理保险制度 2008年
  • 简介:当前美国各界对华认知整体趋于负面,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国情的系统性深入研究,针对中国海洋战略长期目标和意图的研判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在许多中国权威人士与媒体眼中,美国依然习惯于以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不仅未得到缓解,

  • 标签: 中国文化 长期目标 海洋战略 文化层面 意图 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