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些唐诗流传了1000多年,其中都提到“踏歌”。踏歌——这一歌舞形式源自民间,远在汉代就已兴起。《后汉书》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 标签: 歌舞形式 踏歌 诗画 《赠汪伦》 《竹枝词》 《后汉书》
  • 简介:盛京清宁宫存放着一支皇太极生前所用糠灯。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必恭瞻此灯,溯述家风。——题记一一弯新月挂在佛阿拉山城之巅,月光吻着一片被木栅栏圈成马蹄形的台地,台地上灯火荧荧,楼宇阁台影影绰绰。秋虫夜鸣,惹来远处几声马嘶。一群剃发垂辫的阿哥正在一间屋舍内学一个汉字:灯。教书师傅名叫龚正陆,这位祖籍浙江的汉人早年来往于辽东马市与江浙之间,做布匹生意,精通女真语,现今在佛阿拉城做谋士,掌文书,教阿哥们识字明礼。

  • 标签: 赫图阿拉 佛阿拉城 太极说 叶赫 辽东马市 地上灯
  • 简介:毡匠村子南边的大梁底下,有个地道,还是几十年前搞"深挖洞,广积粮"时候的产物。也不知当时因为什么,挖了十几米就扔下了,再没往里面挖。地道四周杂草丛生,显得荒凉阴森,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去。在某些晴朗的晚上,能隐隐约约看见地道周围飘荡着几团磷火。"那是鬼火,是鬼提着灯笼在找替身呢。"村里岁数最大的陈奶奶眯着眼睛幽幽地说。

  • 标签: 李大才 广积粮 月光下 一遍遍 铃铛花 爬起来
  • 简介:斜风拂过小桥东,细雨洇开花湿红。荡外人家三两点,迷蒙山色画图中。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时间清末年间。地点东北乡间。人物丑弟15岁,长工的儿子。丑姑15岁,财主的女儿。毛驴、河鳖。[在野

  • 标签: 丑图 图戏曲
  • 简介: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正>卡拉恰罗沃——秋赫林卡可我喝完酒后,你们看,又是皱眉,又是恶心,难受了好久,又是骂街,又是说脏话,闹了好一阵子。不知是五分钟,还是七分钟,再不就是整整一辈子——我就这样抓住自己的喉咙,在车厢的过道里折腾来折腾去,请求我的上帝别委屈了我。<……>我很讲究礼貌,这给我带来了很大害处,它毁坏了我的青年时期。还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或者应当说,这并不是讲究礼貌,而只是我无限制地扩大了隐秘性的范围。这已经坑害过我许多次了……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还记得,我是十年前搬到奥列霍沃-祖也沃的。在我住进我的房间以前,那里面已经住着四个人了,我在那儿算是第五个。我们过得很和睦,从不吵架。如果有人想喝波尔特温酒,我就会站起来说:“弟兄们,我想喝波尔特温酒。”于是大家都说:“好。你喝波尔特温酒吧。我们也和你一起喝波尔特温酒。”如果有人想喝啤酒,那大家也都想喝啤酒。

  • 标签: 莫斯科 青年时期 少年时期 脏话 上帝 喉咙
  • 简介:云锦博物馆在传送时空里,Q博士的叮嘱仿佛还萦绕在耳边:“你们需要找到一幅举世无双的云锦龙凤。它是我们祖国的瑰宝,你们将见识到它的华丽与神奇!”一道光柱照下来,孩子们一个个晕头转向地落在了地面上,大家已经来到了古城金陵。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和合神这一奇妙的神像,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文化文政年间繁荣的江户都市。当时的人们称呼这类美术作品为“Wagojin”。或者根据画中的题记称其为万事吉兆。在江户市井.和合神作为象征“夫妇和合”和“子孙繁荣”的神仙而大受欢迎。

  • 标签: 和合 时代文化 美术作品 江户 繁荣
  • 简介:来到林木葱郁、碧水蜿蜒的阿勒泰山下,唐棒棒打开手中的地图,插上一面小红旗标注坐标,发现自己正站在祖国版图上那个金光熠熠的'雄鸡'尾羽上。眼前的美景让唐棒棒有点儿兴奋,她像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询问路过的牧民:'这儿最美的地方在哪儿?这儿最古老神秘的部落在哪儿?哪儿有最好吃的烤肉和最香的奶酒……'不论问什么,他们都会指向北边的深山,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说:'瓦村.'

  • 标签: 图瓦村 路人遥指 遥指图瓦
  • 简介:1在那座海拔三千多米的年保山的山脚下,我遇见了一位老者。这是我前往纳隆村寻访阿卡巴的路上遇见的第一个人。这儿是一个三岔路口,一条路蜿蜒地伸向年保山,另外两条路各自伸向南北。从位于三岔路口的那座房屋看,这位老者好象是定居在这儿的;但从房屋里简单的摆设看,他又好象是暂时居住在这儿的。当我向老者打问去纳隆村的路线时,他微笑着对我说:“翻过这座山,再过一条河,就是纳隆村。”

  • 标签: 格萨尔王传 民间文学 寺院 保山 寻访 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