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书籍的出现使图文所承载的信息得到更普遍的传播,图文各施其长,成为传承文化,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最理想的工具.不管是从史料的收集保存,还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交流的角度,图片和文字的结合都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搭配方式.

  • 标签: 图文互补 演变 书籍
  • 简介:西方悲剧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长盛不衰,原因有二:艺术形式的不断更新;悲剧主题的与时俱进。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切入,以索福克里斯的《俄狄浦斯王》、歌德的《浮士德》和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三部剧作为例证,探讨人类的认识水平与西方悲剧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人类对外界和自身认识的不断提高,西方悲剧的主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英雄的屈从;近代英雄的宣称自我;现代普通人的挣扎。此外,本文还展望了未来西方悲剧主题的演变趋势。

  • 标签: 认识论 西方悲剧 主题演变 屈从 宣称自我 挣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居民分级诊疗模式认知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为分级诊疗体系的建构提供相应建议。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蒲江县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1.7%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70.0%居民表示较不信任和非常不信任社区首诊的准确性,有20.0%居民认为社区医疗水平是其选择社区首诊的首要原因,仅次于离家近(48.3%),67.7%居民表示不会因“看病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而优先选择级别较低医疗机构看病。结论蒲江县居民普遍对分级诊疗制度缺乏了解与信任,医保作为推动分级诊疗的杠杆,并不能完全“撬”动患者观念,基层医疗水平,是分级诊疗制度成败的关键。

  • 标签: 社区居民 分级诊疗 认知 分析
  • 简介:张梦阳先生在《鲁迅与当代中国》一文指出,鲁迅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就在于敦促国人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①但就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而言,在其背后,在我看来还潜沉着一种钝响——自我认知是难的。

  • 标签: 鲁迅小说 自我认知 叙事 价值核心 思想本质 当代中国
  • 简介:一、当"自我"成为问题:文明史视野与现代性危机近年来,文化记忆、历史记忆、怀旧文化、口述史写作,成了人文学科乃至大众文化的热议对象。记忆为何能够在当代文化现象中获得广泛关注?记忆又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加以把握?记忆文化是否只是一种现代性的现象,或仅仅属于当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在一个怀旧风靡、消费历史的时代,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究竟是冗余还是匮乏?什么是好的记忆?

  • 标签: 文化记忆 文明史 现代性危机 认知 诗意 历史记忆
  • 简介:  一、时间隐喻和认知  人类语言中充满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36:98).……

  • 标签: 中时间 中国诗词 时间隐喻
  • 简介:情爱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也是其区别于动物和其它生物群体的特征之一,所以它也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由于体验和认识的不同,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情爱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三十年间,中国人的情爱观念与中国人的文学一样,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综观三十年的文学,特别是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经历了从禁锢到解放、寻找失去的爱、在寻找中迷失爱、对爱的迷茫、对身体欲望的迷恋、彻底迷茫到虚无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

  • 标签: 人的文学 情爱主题 三十年 批评 演变 情爱观念
  • 简介:曹禺秉持着"以剧写诗"的创作思想在《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四个作品里建构起"戏剧诗"本体世界。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生存之谜,一方面指向对人生归宿的诗意探寻。"戏剧诗"本体在《蜕变》等作品中遭遇消解。《蜕变》和《明朗的天》继承但变形了四大剧的戏剧结构;而曹禺的诗才在《家》《胆剑篇》和《王昭君》中则衍化成为抒情性语言。"戏剧诗"本体的建构和消解造成曹禺建国前后创作成就的巨大落差。

  • 标签: 戏剧诗 建构 消解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西方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这已是共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逐渐代替叙事诗成为了诗歌的典型范式和诗歌理论的范例。这在西方诗歌乃至文学发展史上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它更是归属于一个打击和破坏了占据西方思想核心地位两千多年的"知识即美德"传统的浪漫主义

  • 标签: 现代诗歌 本质要素 抒情诗人 意象派 音乐性 诗探索
  • 简介:本世纪以来,认知诗学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深入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筹)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一11月3日在重庆召开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PeterStockwell,MarkTurner,GeoffHall(LanguageandLiterature主编),JoannaGavins,GerardSteen,ElenaSemino,ElenaSemino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诗学 中国 知名学者 外国语大学 诗学发展
  • 简介:《三国志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值得引起注意,该故事是小说作者对史实和传说的再创作,体现出文人叙事的特征。故事文本在小说早期刻本的诸明刊本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文本差异。本文细致分析“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作为探讨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传播的研究个案。

  • 标签: 《三国志演义》 “七擒孟获” 文本演变
  • 简介:“全球化”的强大话语功能使20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形成了“越界”的族裔、国家、文化身份诉求,“越界”的题材书写范围,以及由于“新移民”文学声誉日隆引起的语言上的跨界现象;与此同时,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依然不乏专注于探讨华裔美国族性、执著于表现唐人街历史及现实的“传统”叙事。从“越界”合唱中飞越出的“回归”之音,使我们看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一种族裔文学的“原生”特性。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全球化 越界 “回归”
  • 简介:本文通过对“小品”一词在晚明的使用状况的分析,认为小品不是文体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而是特定时代的文体演化的产物。在晚明,笔记其实是小品的主体,其产生正是出于对正统思想的反抗。在此基础上,小品通过对我国古代笔记传统的发挥,在文体发展上有所突破,从而获得了个性表达的自由,实现了小品自白自娱的功能。但小品的大量流行,从另一方面也使晚明文人束缚了自我,导致知识的僵化和创造力的匮乏,文体上的突破性意义也受到了局限。

  • 标签: 晚明小品 晚明 文体演变 反抗 局限 正统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7
  • 简介:社会消费,这正是揭示了东汉社会消费奢侈的制度成因,出现社会消费心理种种表现

  • 标签: 奢演变 尚俭崇 崇奢
  • 简介:摘要英语写作学是西方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起源与北美,研究的是美国高校的写作,后来经拓展延伸后,兼具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不同的修辞学派对英语写作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见解,主要经历了三大转换写作成品研究范式、写作过程研究范式和写作后过程研究范式。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在写作和口语上,从修辞视角对英语写作学的演变及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为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 标签: 修辞学 英语写作学 研究范式转换
  • 简介:摘要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因其注重语言的认知结构和文学语言的选择过程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认知语言学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主要图形与背景,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三种认知工具展开。本文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通过三种认知工具对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离去》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共勉。

  • 标签: 认知工具 《离去》 艺术特色
  • 简介: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或对任何与之相关活动的认识,元认知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 标签: 元认知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 简介:爱德华·阿尔比(EdwardAlbee)是美国杰出的荒诞派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动物园的故事》完成于1958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动物园的故事》讲述了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如同人与动物般无法和谐相处沟通,甚至是互相伤害、孤离。阿尔比在该剧的创作中运用了独特的隐喻修辞手法,将平淡而荒诞的故事写得更有内涵和深度。本文将文学文本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刻剖析《动物园的故事》里人与人、动

  • 标签: 阿尔比 隐喻认知 荒诞派戏剧 概念整合理论 里人 概念合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