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明代、岷、洮州三卫戍边军屯对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构建了以、岷、洮三卫戍边军屯为中心的明代西北防御新体系;2.以卫所为依托,创建“土流参治”的多民族管理机制,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形成;3.以戍边军屯为契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西北“屯堡文化”。

  • 标签: 军屯 戍边 明代 屯堡文化 主要表现 管理机制
  • 简介:<正>北宋中后期,为了对付西夏,举朝上下曾为经略湟西蕃(藏族)地区而煞费心机。到末年,先后在今甘肃、青海二省交界的黄河流域地区设置了州、湟州(乐州)、鄯州(西宁州)、廓州和积石军、震武军等州军,下辖城、堡、寨、关等几十处。

  • 标签: 河湟地区 黄河流域 河州 北宋中后期 循化 甘肃
  • 简介:北宋对湟地区的开拓,虽然出于宋王朝的军事战略需要,但客观上促进了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西部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 标签: 北宋 河湟地区 开拓
  • 简介:在婚俗不断新变的今天,湟汉族婚俗中仍保留了浓郁的古风,主要表现为古代"六礼"的遗留、古冠礼的残存、"妇见"礼的保持及古代抢婚习俗的影踪等等。究其原因,是与湟地区特殊的民俗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三方面的语境。

  • 标签: 河湟汉族 礼俗遗留 民俗语境
  • 简介:滦”地名见於上博简、清华简,目前学界均误以为河滩就是《左传》中的衡雍、战国时期的垣雍。通过考察,本文提出先秦古书与出土文献中有三个同名的“瘫(雍)”.且性质各不相同;从先秦不同文献的记载来看,《左传》中的邮指的就是《吕氏春秋》等书中的两棠(狼汤渠);《汉志》、《水经注》的记载表明,狼汤渠是一条有着多条支流的较大水道,它和济水一起分自河水、在荣阳附近分流,而郴(也就是雍)只是狼汤渠分自河水至於荣阳附近的河段,不能把这几个地名简单地等同起来。

  • 标签: 战国楚简 河拥 两棠
  • 简介:科尔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阿仁艾勒遗址是2007年当地村民发现的,得到消息后旗文物工作站迅速派人前往调查,并采集到几件完整陶器和石器.2009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对科尔沙地汉以前遗址进行学术考察时,曾观摩过部分采集标本,其中有些陶器纹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希望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2011年5月,吉平、朱永刚在科左后旗文物工作站李占杰等同志的陪同下,再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鉴于此次采集的遗物对科尔沙地史前遗存的识别及文化面貌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整理后的初步认识撰文予以发表.

  • 标签: 科尔沁左翼后旗 遗址调查 科尔沁沙地 科左后旗 工作站 学术考察
  • 简介:序言喀喇·土默特(qaracintumed)地区,大体指清代位于内蒙古六盟最南端的卓索图盟(Justltu-yinciγulγan)①。卓索图盟沿着万里长城北端与柳条边墙的西侧分布,位于外藩蒙古畜牧世界与中国农耕世界之交错地带,可以说属于前沿地带。清朝时期的卓索图盟由喀喇右翼旗、喀喇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等五个旗构成。

  • 标签: 喀喇沁 土默特 利益集团 近现代 农耕世界 万里长城
  • 简介:1999年12月1日,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镇师家村村民在该村西取土时发现一些陶俑、镇墓兽、铜镜等物,遂上交正在附近小双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经初步判断,这些都为唐代文物,应出自一唐代墓葬.考古人员随即前往文物出土点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图一)

  • 标签: 清理简报 唐墓 郑州
  • 简介:史沫特莱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革命作家和记者,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誉满中国的女中英豪。1928年到1941年,史沫特莱连续在我国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她深切同情中国人民,热忱地支持中国革命,特别是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尤其关心。在中国,她长期与八路军、新四军同甘苦、共患难。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转战各地,用笔作武器,曾写了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和新闻稿件。在大洪山区、刁汊湖畔,也留下了她深

  • 标签: 史沫特莱访问 美国记者 记者史沫特莱
  • 简介:要说湟谷地,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湟文化,与中华大地的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并驾齐驱。提及茶马古道。前些年去滇、川、藏旅游,得知此三大区一直以巨大的商业交易业绩显赫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交通图系中。殊不知在茶马互市的市场版图里,青藏高原的湟谷地,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 标签: 茶马古道 河湟谷地 湟水流域 黄河上游 河湟文化 河套文化
  • 简介: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 标签: 河湟地区 汉族 转房婚 背景
  • 简介:<正>唐初,居住在洱海周围及祥云、凤仪、永仁、姚安、大姚、永胜一带的“西洱蛮”,有一套与当地社会道德、风尚、礼仪息息相关的原始习惯规范。原始习惯规范以社会为文化背景表现为具有“社会意志”的风俗习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又表现为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唐初,“西洱蛮“还处於“各据山川,无大君长,不相役属”的部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更没有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性的机构来认可习惯规范。故“西洱蛮”的原始习惯规范还不可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还处於一种从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过程中,靠“礼”和纯朴的民约乡规来体现的阶段,此阶段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

  • 标签: 西洱河 法律规范 习惯法 道德规范 唐初 国家意志
  • 简介: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复查,后洞遗址即为其中一处。由于遗址受破坏程度较大,对后洞进行了10平方米的试掘。本文是对该遗址的调查石制品和扰乱层所过筛拣选出的石制品的初步观察与分析。这批标本主要为黑色燧石,以断块、断片和碎屑的数量最多,石片和石器数量相当,石器主要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另有一类三棱小尖状器,颇具特色。锤击法是打片和修整石器最主要的方法。后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标签: 山西陵川 后河洞遗址 旧石器晚期
  • 简介:上古时期,祀与戎同被看作是"国之大事".作为军事斗争的戎,固然关系到国家或部族的存亡,而作为原始宗教的祀,却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广泛性、经常性和重要性而言,祀对古代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绝不在戎之下.夏商时期的先秦时代是如此,推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也必然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根据考古中揭示的一些现象,结合先秦典籍的有关记载,使我们有可能对上古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然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前,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直到辽西地区东山嘴、牛梁等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被发现以后,情况才大为改观.

  • 标签: 牛河梁 祭祀遗址 新石器时代 内容和形式 原始宗教 先秦时代
  • 简介: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本文从清代咏青诗歌为介入,采用“蹦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商贸活动的一些情况。

  • 标签: 清代 青海 咏青诗歌 商贸活动
  • 简介:1998年7月中旬,为配合万家寨水库工程建设,在清水县岔河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期间,对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在窑沟乡牛龙湾村南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清水河县牛 牛龙湾 调查简报
  • 简介:抢婚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婚姻形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抢婚形式所具有的原生态的仪式及文化内涵如今在许多地区的婚俗中仍以不同方式保留着.青海河湟汉族婚俗中的闭户拒纳,藏匿物件;昏时嫁娶,挑灯引路;涂扮公公,妆抹"阿伯";酒酣设擂,拇战争胜等习俗惯制正是古抢婚文化的遗留.

  • 标签: 河湟地区 汉族婚俗 抢婚 文化遗留
  • 简介:正僧格林王府位于通辽市科尔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西南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54公里(图一),现王府仅存两栋原始建筑在吉尔嘎朗中学校园内,吉尔嘎朗中学正好坐落在原王府旧址上,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公布

  • 标签: 僧格林沁 建筑地基 王府 地面建筑 基础平面 原始建筑
  • 简介:湟谷地的城镇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应重点推进县城的发展,降低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使湟谷地的城镇结构合理化,同时做好城镇长远规划、拓宽筹资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 标签: 河湟谷地 城镇化发展
  • 简介:<正>1988年春、秋两季,北京大学考古系分别在郑州市附近曲梁、岔两地开展考古工作(图一),获得一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商文化遗存的新材料。本文仅对其中陶器按统一标准进行分期,并比较各期的文化特征以确定其文化性质。

  • 标签: 大口尊 曲梁 二里冈 绳纹 二里头文化 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