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应用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操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49例),分析感染组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对策,同时探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频次、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感染组共26例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细菌的类型比例由高到低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46.51%)、肺炎克雷伯杆菌(30.77%)、微小棒状菌(15.38%)、其他(7.69%)。与未感染组的材料因素、置管季节、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9、5.0、13.6、9.4、6.2,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非"U"形固定、延期换药、置管时间长、一次置管成功率低、贴膜松脱可作为引起PICC导管相关感染高危因素(OR=2.78、2.42、3.16、2.66、2.32,均P<0.05)。重度分别相比于中度、轻度相比,中度与轻度相比治疗频次较高,总有效率较低,治愈时间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53、8.775、12.341,均P<0.05)。结论材料因素、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均能够作为引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对策能够辅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导管 感染
  • 简介:摘要: 500KV线路一般采用四分裂,截面 400/35及以上的导线,目前在运行的线路中,有近一半的张塔常用金具串为双挂单联张金具串。该串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该绝缘串在设计方案为一串绝缘子承担两根子导线的张力,当其中一串绝缘子失效后,与之相连的两根子导线会因失去控制而直接跌落到地面上,造成线路接地停运,同时对电力线下方跨越点附近造成危害。尤其在重要的交叉跨越段,如跨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人员活动密集区域,容易发生影响较大的公共安全事故, 2008年冰灾时期,曾发生过某 500千伏输电线路因掉其中一串断裂,使其挂在断开绝缘串上的两个子导线因无后备保护而掉落于地面的事件发生,本装置就是研究一款能够避免这类事故的金具装置。

  • 标签: 单联耐张串 掉串 立板焊缝强度校核 底板螺栓连接强度校核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全基因组测序,揭示CRKP院内耐药基因流行状态,指导医院感染防控的开展。方法收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临床分离的CRKP,用VITEK-2 Compact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筛选出的CRKP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全基因组测序,SPAdes-2.0序列拼接,采用cgMLST分型法,分析提取核心基因与耐药基因型、SCOTTI软件构建菌株关联图与传播图。结果19株CRKP菌株中CT3176基因型13株、CT1313型与CT1689型各2株,其他型2株,CT3176型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呈流行状态;菌株主要携带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类)中的blaKPC-2(19/19)、blaCTX-M-65(19/19)、blaSHV-11(16/19)、blaTEM-1B(14/19),氨基糖苷类中的aadA2(14/19)、rmtB(14/19)、AAC(3)-Ⅱd(12/19)、armA(11/19),链霉素中的mph(E)(11/19)、msr(E)(11/19)、mph(A)(10/19),磷霉素中的fosA6(19/19)等耐药基因;软件分析出编号7与29菌株之间有42%、编号12与17菌株有37%的传播概率,其他菌株间传播概率较低。结论利用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可获得菌株分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等基本信息,判定菌株的同源,编制菌株关联图与传播图,可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抗药性,细菌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疾病传播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C arbapenem resistant k lebsiella pneumoniae , CRKP )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相关外排泵基因研究。方法 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50 株临床分离的 CR KP 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及外排泵抑制剂 CCCP 处理前后 菌株 对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M 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MIC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主要流行株CC92克隆复合群(CC92)基因组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分布,并探讨CRAB耐药和毒力的分子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7月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分离的33株CRAB分离株,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利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v10.0软件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序列的质量修整后,开展序列拼接、组装与注释,并进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研究,分析CC92克隆复合群CRAB基因组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分布。结果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表明,33株CRAB菌株中30株为CC92型克隆复合群(包括ST195、ST208、ST369和ST540),2株为ST229型,1株为国际上未报道新序列型别。以上CRAB中包括大量的耐药基因,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链霉素耐药基因在内的8~18个耐药基因,以及包括编码与侵袭和黏附等毒力功能相关的12种毒力基因。同时,本研究发现CC92克隆复合群,除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以外,还携带了其他非CC92克隆群不具备的耐药基因(如blaOXA-66和blaTEM-1D)和毒力基因(如bauA和bap基因)。此外,在CC92克隆复合群中可能存在大环内脂类耐药基因[msr(E)和mph(E)]、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armA)、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strB)与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的重组。结论CC92克隆复合群的CRAB基因组存在大量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且存在耐药基因重组现象,迫切需要对CRAB进一步开展全基因组水平监测,为临床病原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毒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合并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足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溃疡部位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128例患者所分离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敏感者为敏感菌组(33例),对甲氧西林耐药者为耐药菌组(95例)。结果共分离出128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61.72%)、革兰阴性菌45株(35.16%)和真菌4株(3.12%);敏感菌组和耐药菌组患者中分别分离病原菌33株和95株;敏感菌组患者分离菌株对利福平、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青霉素G、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呋喃妥因菌株耐药率高于耐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56、12.309、19.998、15.682、4.072、30.258、6.089、22.233、5.264,P = 0.004、0.001、< 0.001、< 0.001、0.041、< 0.001、0.007、< 0.001和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溃疡面积、溃疡病程、入院前6个月使用抗菌药以及高血压均为糖尿病足患者合并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0.010、0.023、0.012和0.029)。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糖尿病足疾病主要感染病原菌,低蛋白血症、溃疡面积、溃疡病程、入院前6个月使用抗菌药、高血压均为糖尿病足患者合并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足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CRAB血流感染的治疗选择、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为CRAB血流感染的224例患者,根据患者自取标本日后28 d的临床转归,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AB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24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死亡121例(54.02%),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和血液科,基础疾病以急性重症胰腺炎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多见。死亡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80.40 ng/L(1 432.95 ng/L),高于存活组的107.05 ng/L(263.0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6,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的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81 μg/L (17.26 μg/L)和2.12 μg/L(12.74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使用无抗不动杆菌活性抗菌药物治疗组(单药或联合)、使用抗不动杆菌活性抗菌药物单药治疗组,以及使用至少含一种抗不动杆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组的病死率分别为57.14%(64/112)、45.68%(37/81)和64.52%(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肾功能损伤[比值比(odds ratio,OR)=2.181,P=0.024]、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OR=20.376,P<0.01)是CRAB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CRAB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合并肾功能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更差,除早期有效抗感染外,还需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协作组(ISPED)11家医院住院的452例MRSA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患儿一般情况、高危因素、抗菌药物治疗、预后,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感染型别的临床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别,不同感染型别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52例患儿中男264例、女188例,年龄为2日龄~17岁,其中≤1岁233例(51.5%)、>1~3岁79例(17.5%)、>3~5岁29例(6.4%)、>5~10岁65例(14.4%)、>10岁组46例(10.2%)。发病月份较多的为12月份(55例,12.2%)、2月份(47例,10.4%)、11月份(46例,10.2%)、1月份(45例,10.0%)、3月份(40例,8.8%)。社区获得MRSA 335例(74.1%),医院获得MRSA 117例(25.9%)。174例(38.5%)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或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209例(46.2%)患儿本次住院接受医疗侵入置管。182例(40.3%)患儿入院前3个月有β内酰胺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噁唑酮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使用史。临床疾病以肺炎最常见(203例),然后依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33例)、脓毒血症(92例)、深部组织脓肿(42例)、骨髓炎(40例)、化脓关节炎(26例)、化脓脑膜炎(10例)等。≤1岁组患儿肺炎的比例高于>1~3岁组、>3~5岁组、>5~10岁组、>10岁组[57.5%(134/233)比30.4%(24/79)、31.0%(9/29)、38.5%(25/65)、23.9%(11/46),χ2=17.374、7.293、7.410、17.373,P均<0.01]。社区获得MRSA感染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比例高于医院获得MRSA[33.4%(112/335)比17.9%(21/117),χ2=10.010,P=0.002],而所致肺炎比例则低[42.1%(141/335)比53.0%(62/117),χ2=4.166,P=0.041]。≤1岁组入院后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高于>1岁患儿[(15±8)×109/L比(13±7)×109/L,t=2.697, P=0.007],而≤1岁组C反应蛋白低于>1~3岁组、>5~10岁组和>10岁组[8.00(0.04~194.00)比17.00(0.50~316.00)、15.20(0.23~312.00)、21.79(0.13~219.00)mg/L,Z=3.207、2.044、2.513, P均<0.05],降钙素原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治疗,治愈131例,好转278例,未愈21例,死亡12例,放弃10例。452株MRSA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100.0%敏感,对青霉素100.0%耐药,红霉素耐药率为85.0%(375/441)、克林霉素为67.7%(294/434)、复方磺胺类为5.9%(23/391)、左氧氟沙星为4.5%(19/423)、庆大霉素为3.2%(14/438)、利福平为1.8%(8/440)、米诺环素为1.1%(1/91)。社区获得MRSA及医院获得MRSA两组间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童MRSA感染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好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并以社区获得为主。临床疾病以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脓毒血症较多见。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MRSA菌株。MRSA对复方磺胺类、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普遍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临床医生需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药敏情况,积极有效抗感染治疗,改善MRSA感染患儿临床预后。

  • 标签: 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疾病特征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CI治疗的急性期心肌梗死(AMI)患者运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8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PCI治疗后均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患者峰值摄氧量(VO2peak)占年龄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进行分组,将VO2peak%≥84%患者设为运动量常值组(60例),将VO2peak%<84%患者设为运动量减值组(98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运动量的影响因素。观察并记录患者在24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是否合并糖尿病(OR=3.932,P<0.001)和C型病变(OR=2.795,P=0.005)是AMI患者运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行PCI治疗的AMI患者的运动量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以糖尿病和C型病变为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运动耐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中国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可操作和指导强,为结核科和感染科医生治疗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从整体布局、化疗药物及其分类、化疗方案的实用和可及、分阶段治疗及疗程和综合治疗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供作者在修订时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 : 分析与研究 含环丝氨酸 (Cs)化疗方案治疗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本次选择了我院在 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11 月收入与治疗的 70 例 多药肺结核患者为 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 患 者随机与平均分配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 35 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两种治疗方式,观察组 : 应用 6VZthKCs / 18VZthCs 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对照组:应用 6VZthKP / 18VZthCP 化疗方案治疗患者。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 治疗转归情况 、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得出治疗结论。结果: ① 观察组患者的 治疗成功率 为

  • 标签: 耐多药肺结核 患者 含环丝氨酸 (Cs) 化疗方案 药物不良反 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小檗碱对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小檗碱对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机制。方法基础研究。本研究使用标准菌株USA300,该菌株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蓝乐夫课题组2019年所赠送。用1/2最低抑菌浓度(MIC)(64 mg/L)和1/8MIC(16 mg/L)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和无小檗碱处理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分析USA300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将差异基因筛选条件设为:P值<0.05,且差异倍数>2。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测序结果发现,高浓度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共有754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上调基因主要为lukD、lukE、ssaA等,下调基因主要为lukF-PV、lukS-PV、clfA、splB~splF、sspA等;低浓度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仅有19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上调基因为speG、scpB、rpsQ等,下调基因为betA、bccT等。结论本研究USA300转录组基因表达情况,了解经小檗碱作用后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推测小檗碱主要通过调控细菌细胞壁水解功能、白细胞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的表达发挥对MRSA的抑菌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序列分析 RNA 基因表达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医院中不同来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明确上海某医院MRSA的流行特点。方法收集上海市某二甲医院2017—2018年期间72株MRSA,综合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72株MRSA中,46株分离自临床病例,26株分离自医院环境。46株临床分离菌株包括33株社区获得MRSA(CA-MRSA),以及13株医院获得MRSA(HA-MRSA),且来自医院的不同的病区。感染MRSA的住院患者所在科室以老年科(34.8%,16株)、内科(26.1%,12株)和外科(26.1%,12株)为主。MLST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来源MRSA菌株的ST型差别较大,但ST764是不同来源的MRSA菌株的优势克隆群(40.3%,29株),且PFGE聚类结果显示12株不同来源的ST764型MRSA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90%)。结论ST764型MRSA可能在社区、医院及环境中存在播散,应持续监测MRSA及其变异情况。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简介:摘要:在已建成 ±800kV的六分裂导线的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中发现张串串重对导线弧垂影响较为明显。随着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输送容量的进一步增加,导线采用八分裂 1250mm²大截面导线,相比于以往直流特高压六分裂数导线,八分裂导线张串荷载显著增加,其对导线弧垂的影响将更为明显。简述了 ±800kV直流输电线路架线方式,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导线张串荷载与导线弧垂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给出张塔相邻档的导线弧垂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处理措施。

  • 标签: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耐张串 荷载 弧垂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CRE )在本院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 2019 年 1月至 2020年 6月分离的 105株 CRE菌株,采用 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以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 , LIS系统和 WHONET软件 统计细菌分布情况 , 并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05 株 CRE,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 44株, 41.90%),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 35株, 33.33%),检出病区主要为重症医学科( 39株, 37.14%), 105株 CRE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 ,合计为 1.90%。 结论 CRE 菌耐药性高,应加强对 CRE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 标签: 耐碳青霉烯 肠杆菌科细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内容摘要】

  • 标签:
  • 简介:内容摘要: 作为一个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市级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尽管班主任工作中充满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仍深感欣慰。一个好班的成就固然离不开学校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各科任教师的配合,离不开同学们个人的努力,但更离不开本班班主任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如下三个方面的个人素质。

  • 标签: 耐得烦 受得气 管得严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肿瘤,好发于胸膜。眼部SFT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眼的各个部位,包括眼睑、眼眶及球内。眼部SFT主要见于成年人,单眼发病,患者多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及可扪及的肿块就诊。CT和MRI上多表现为界清的卵圆形至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提示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学上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随意排列并与粗细不等的胶原混合成"无结构"样模式,肿瘤内可见典型的"分支样、鹿角样"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4和STAT6弥漫一致强阳性,是SFT的重要诊断线索,CD99、Vimentin、Bcl-2阳性也可帮助其诊断。基因表达谱研究揭示SFT中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其可能是SFT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眼部SF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手术切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特别是非典型/恶性或复发性SFT。SFT属于中间肿瘤,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部分可复发、浸润或者转移。因此,SFT患者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66-271)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