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消除城市化进程对旧站地温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康乐县新旧地面气象观测站2012年1-12月同期0-20cm地温平均值、方差及相关性进行F、T、t检验,对新旧2站数据差异显著的地温,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最佳线性拟合,建立2站地温订正方程。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新站与旧站0-20cm地温均存在负温差,旧站地温较新站的偏高,大多数月份差值较小,资料连续性较好,但2站地温差值变幅较大。地温差异显著的1月和10月2站地温资料呈显著线性相关,经订正后的新旧站资料基本重合。

  • 标签: 迁站 地温 对比分析 订正
  • 简介:2007年5月29—31日,气候变化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limateChange,ICCC)在中国香港召开。400余位来自全球的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水电能源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商界代表、新闻媒体及香港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教授,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应邀出席了会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了闭幕式,他对大会的召开和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中国香港 国际会议 气候变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 工程技术人员 自然科学家
  • 简介:2008年8月31日至9月5日,国家气候中心陈丽娟赴瑞士洛迦诺市参加了第7届国际NCCR气候暑期讲习班。

  • 标签: 讲习班 气候 暑期 国际
  • 简介: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和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大气成分中心郑向东研究员和气候系统研究所陆龙骅研究员,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赴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Tromso)参加了4年1次的国际臭氧学术会议(Qos:QuadrennialOzoneSymposium);7月7~11日赴荷兰气象研究所(KNMI)参加了第10次地表辐射基准站网(BSRN:BaselineSurfaceRadiationNetwork)学术会议。

  • 标签: 国际合作 地表辐射 基准站 会议总结 站网 臭氧
  • 简介:2018年11月12-16日,第11届国际大气环流重建计划(ACRE)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同时召开的还有日本ACRE工作组创建会、第2届东南亚ACRE会议和第3届中国ACRE工作组会议。来自英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大气环流 印度尼西亚 中国香港 日本东京 澳大利亚 工作组
  • 简介:由于《巴厘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合作的行业方法”以及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所谓国际行业减排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此类方法的定义、分类和提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类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最后对近期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评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在国家和行业发展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气候谈判 温室气体减排 行业减排方法
  • 简介:1概况2018年9月24—30日,2018年国际大气化学和全球污染委员会(ICACGP)暨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联合科学会议在日本香川县高松市召开。IGAC会议每2年举行一次,ICACGP会议每4年举行一次,此次为第15届IGAC和第14届ICACGP联合会议。

  • 标签: 大气化学 会议总结 日本 化学相
  • 简介:全球气象合作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种合作,实际上从气象科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就像是大气层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那样,为人类的幸福安康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有组织的国家问气象活动,起源于闻名的1853年布鲁塞尔气象会议及随后的国际气象组织(IMO)开展的全球气象协调合作。IMO更是将早期的气象合作引向极致,并最终促成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诞生,并成为世界科学和技术合作和应用的典范。本讲综合介绍WMO成立前的国际主要气象活动。

  • 标签: 气象科学 协调合作 国际组织 WMO 世界气象组织 框架
  • 简介: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外部性属性,减缓气候变化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考虑参与主体广泛性、减缓行动的范围和行动力度三大要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其"多哈修正案""坎昆协议"等方案,对中央集权程度和三大要素各有取舍,构建了不同的国际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模式,但从实践看都未能解决国际减缓合作的问题。《巴黎协定》构建了"承诺+审评"的新模式,有望实现参与主体和行动范围的全覆盖,并通过透明度、遵约和全球盘点机制鼓励各参与方提高行动力度。然而要实现公约目标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巴黎协定》下的国际减缓合作必须通过强化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机制来保障,并通过进一步明确中长期量化目标来促进各方提高行动力度。

  • 标签: 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 国际合作 减缓 制度变迁
  • 简介:1会议概况1.1会议背景和目标由世界气象组织和法国气象局共同举办的第2次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专家研讨会于2009年5月5~7日在法国图卢兹召开。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穆海振、上海市应急办管理协调处副处长邹勇杰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以2006年第1次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专家研讨会的成果为基础,

  • 标签: 早期预警 多灾种 专家 国际 世界气象组织 气象局
  • 简介:自动气象站因其监控、观测、采集、存储资料方面的诸多优势,已成为今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主流.并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观测差异,这种差异对历史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并将深刻影响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因此对比分析两个观测系统之间的观测差异及均一性是非常必要的。结果表明合作气象站两种观测数据序列中,自动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系统性偏低于人工观测值.平均气温则反之。在分析两个数据序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季的气温订正方程。订正后两个序列的差值明显减小.效果良好。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气温 均一性
  • 简介:通过分析不同环流背景下蒙古气旋引发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现,大尺度环流形势500hPa上的冷空气和冷涡主体的位置不同,造成地面蒙古气旋的强度和气旋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强的斜压大气有利于蒙古气旋的发展,斜压大气中的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的输送促进了气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地面温、压、风等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产生强沙尘天气过程;大气行星边界层稳定度的理查孙数(Ri)有可能较好地描述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中,Ri小于1并持续较长时间,有利于动力乱流发展;弱的沙尘天气过程中,只有短时出现负Ri。因此,Ri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沙尘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参考的预报因子。

  • 标签: 环流特征 蒙古气旋 沙尘 理查孙数
  • 简介:利用2010年7月上旬—2011年6月下旬每旬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与人工烘干称重法测定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相对误差为0.10%;误差春季最大,平均为0.19%;夏季最小,平均为0.02%。浅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误差也较大,相对误差为0.01%~0.62%;中层变化较平稳,相对误差为0.12%;深层60~100cm土壤水分受外界影响轻微,变化最平稳,误差最小。两种方法观测值具有很高的相关性(P〈0.001),因此,可用烘干称重法的观测值为基准,对自动站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校正。

  • 标签: 土壤水分 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 人工烘干称重法
  • 简介:19417号台风过程概况9417号热带风暴于8月15日生成,17日发展成台风,一直西行至台湾以东后开始北上,尔后转为西北行直逼我省沿海,于8月21日22时30分在我省瑞安市沿海登陆,路经温州、丽水、衢州等地市,于8月22日白天在江西省境内减弱为低气压。该台风强度强、范围大,登陆点离本市较近,对本市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个别地方出现特大暴雨,大部分地区过程雨量超过100mm,诸暨南部与新昌、嵊县都在200mm以上,其中最大在嵊县金庭镇,达308mm,北部平原及嵊县盆地雨量较小,最大风力普遍8—10级(阵风)。

  • 标签: 台风强度 对比分析 台风过程 技术小结 台风环流 台风中心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秦皇岛市2001年1月15日和2010年1月6日两次最低气温极值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温度方程的平流项、垂直项与非绝热项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环流形势基本相似,均自西北路径直接影响华北,冷平流由水平方向移动并在垂直方向下传;通过对局地温度变化中各项因子的定量估算,发现当空气干燥且从低到高空均为下沉气流时,下沉增温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1月6日出现的最低气温极值主要是非绝热因子影响。2010年1月3—4日秦皇岛降暴雪,积雪深度在10cm以上,2010年1月6日非绝热项为-0.907℃.h^-1,2001年1月15日非绝热项为-0.301℃.h^-1,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可为最低气温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极端最低气温天气过程 对比分析 定量估算 局地温度
  • 简介:高空气象探测是获取近地面到30km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规律,它所测得的资料和情报是做好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的重要依据。由于仪器、设备等原因使测量的高度与仪器实际所在高度有明显误差,导致测量的气象要素值与实际值有明显误差。直接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特别是对科研、军事、气候分析、航空飞行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雷达测量 位势高度 探空仪 高空气象探测 气候分析 天气预报
  • 简介:文章对呼和浩特市每日24观测频次和每日4观测频次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风向频率及对应污染风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及主导风向污染风频方面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特征;而在最大风速、最大污染风频、静风污染风频上相差较大,差值分别达2.1m.s-1、1.4%、3.0%.说明两者在定性判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专项研究和定量分析上,每日24观测频次较每日4观测频次风资料更具客观性.

  • 标签: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风向频率 污染风频
  • 简介:基于常规观测、气象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3月31日和5月17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触发机制、垂直风切变,以及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灾害性天气的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是在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由850hPa切变线与地面锋面共同抬升触发而成.在移动过程中强对流前部和后部低层都存在有组织的上升和下沉运动,配合大气环境中有利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系统内部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从而维持了两次强对流过程完整的回波形态和较长的生命史.2)在低层0-3km高度,两次强对流均存在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垂直风切变,但3月31日过程的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更显著,风速增大更明显,垂直风切变更大.在移动过程中强回波后部均有冷池结构形成,但3月31日过程的冷池强度、分布范围和厚度都明显强于5月17日过程.这种显著差异,使得前者更有利于出现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归纳出的基于“配料法”的预报思路:在水汽条件充足、K指数大于38℃、CAPE大于1400J/kg、SI指数小于-2,有锋面、切变线等抬升触发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在华南地区需要考虑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当低层0-3km高度出现风向强烈顺时针旋转、风速增大、垂直风切变增强,并出现强冷池中心时,还需要考虑有组织的强对流天气生成,这有利于提前做好冰雹、大风预警预报.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风切变 冷池 配料法 华南地区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Pairwise均一性检验订正方法、加拿大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PMFT方法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详细的元数据信息对1951—2008年中国123个探空台站的温度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中国探空温度资料订正幅度和订正前后的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Pairwise方法设计的问题,导致对中国大部分台站同时改变辐射误差订正方法和系统升级造成的断点检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PMFT方法未使用参考序列,不能去除气候变化本身的变化趋势,导致PMFT方法在断点判断上存在漏判的现象。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的客观判断方法较适合中国探空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其订正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中国探空温度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在低层小于全球尺度探空温度的订正结果,而在高层基本和全球探空数据的订正尺度相当。两个间断点和0.0—0.2℃的订正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从中国范围来看,对流层为增温趋势,这种增温趋势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至对流层顶100hPa转为弱的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方法 Pairwise方法 PMT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