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
  • 简介: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遗失。通过对造成优秀民族文化遗失种种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并指出可在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遗失
  • 简介: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语言教育,美国开发了英语能力标准、测评及教师职业学习体系,推动了该国第二语言教育从学业语言到学业素养的转向,建构了完整的学业素养基本原理,形成了学业素养发展的语境、实践以及学习方法。这种新取向对于我国的语言测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标签: 多语青少年 学业语言 学业素养 语言测试
  • 简介: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民族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教育等落后于内地,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入学水平70%多是零起点的。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快掌握一部分词汇,以便打下一个扎实的英语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内蒙古教育的现状和蒙古族大学生特点以及相应的一些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 标签: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内蒙古 必要性 教育 蒙古族大学生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元认知策略的兴起,自主学习开始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并被认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数量猛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成了大势所趋。作为一所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如何?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是否可行?本文将封此做出调查及可行性分析,以期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发,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学习模式。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自主学习 现状调查 可行性分析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边境三部曲”既对墨西哥进行殖民主义再现,又对其试图建构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改写和重写.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创作背景的双重观照下,小说对他者的再现和强势文化对他者的表征障碍象征了美国自二战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麦卡锡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例外论”的同时,也表达了一名白人主流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妥协,“边境三部曲”也因此为美国的民族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

  • 标签: 麦卡锡 “边境三部曲” 全球化 身份认同
  • 简介:大学英语听力作为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专科院校,大学英语听力一直是学生的主要薄弱环节,该文分析了影响大外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薄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有效改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 标签: 大学英语听力 因素 对策
  • 简介:该文作者以101名云南白族高中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的方法考察研究了学生英语成绩与学习动机、学习焦虑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结果证明:1)白族高中生普遍存在中等以上焦虑;2)白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各项焦虑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白族高中生英语成绩与英语学习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动机呈显著正相关;4)高分组与低分组学生在负评价焦虑、外语课堂不安、内部动机和成败归因方面差异显著。

  • 标签: 白族高中生 英语成绩 学习动机 学习焦虑
  • 简介:改译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特殊种类,反映着不同文化、不同戏剧传统之间的交织与碰撞,显而易见的"杂糅"性质使其民族性的问题颇受争议。戏剧民族性应具有包容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原剧主题进行重现与重释,改译剧充分实现了译语文化的民族性,自身的现代性也得以发展。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个改译本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改译剧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追求。

  • 标签: 改译剧 民族性 现代性 戏剧主题 尤金·奥尼尔
  • 简介:中国和英国的古典咏秋诗大多以秋天为背景、或通过描写秋景等手段抒发悲情,但前者的特点是悲而求静,后者的特点则是悲而思变化。本文将上述特点纳入审美范畴进行观照,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中英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形成该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最本质的原因。

  • 标签: 中英 咏秋诗 审美 对比 索源
  • 简介:中国的英语专业建设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英语专业建设的理论思考,重点介绍了其改革的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希望能够为中国当下的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 标签: 英语专业 综合改革 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