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马蹄石窟群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千佛洞、马蹄南、北、上、中、下观音洞、金塔七个部分组成。石窟开凿在张掖市以南62公里绵延的祁连山北麓。除保存有自十六国北凉——清各朝代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外,在马蹄南、北,尤其是在窟区北段的陡壁上浮雕着形状各异、大小错落有致的精美佛塔87座。从塔的形制、结构和艺术风格可以看出.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 马蹄寺 张掖市 浮雕 病害
  • 简介:马蹄石窟群开凿于北凉至明代。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窟龛佛塔.对于研究张掖一带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是马蹄石窟群浮雕舍利塔的考古调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 标签: 马蹄寺 石窟群 舍利塔 考古调查 简报
  • 简介:石拱石窟位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遗存。石窟距地表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其中2、6窟造像被砸毁,1、12、13、14窟大面积塌毁,4、5、7龛风化严重。其余大部分洞窟内曾经住过人,洞窟壁面及其造像表面结有很厚的一层古铜色烟垢。

  • 标签: 造像题材 考释 石窟寺 北朝时期 陇东地区 华亭县
  • 简介:摘要:宁波保国大殿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目前损坏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建筑,残损分析和结构性能研究是其修缮加固的科学基础。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大殿的残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精确测绘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最后,综合残损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修缮建议。

  • 标签: 保国寺大殿 残损分析 结构性能 修缮
  • 简介:炳灵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 标签: 炳灵寺 毗瓦巴 道果法
  • 简介:炳灵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 标签: 炳灵寺 石窟壁画 藏传佛教 教派领袖
  • 简介:丰润县车轴山上的寿峰无梁阁始建于辽代,现存为明代重修的砖结构建筑,因1976年受到地震破坏而部分坍塌,于1999~2002年进行了保护维修.本文介绍了此次维修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总体构思、具体措施及维修后所达到的效果.

  • 标签: 丰润县 寿峰寺 无梁阁 文物保护 维修工程设计
  • 简介:柏威夏遗址为柬埔寨一处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其选址建造具有极佳的地势,其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是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艺术成就堪比吴哥城的诸多名刹殿宇。历经千年,受各种自然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古寺的建筑结构发生了严重变形,部分倒塌严重。为对未来开展柏威夏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在对遗址区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及区内建筑保存现状的调查基础上,对遗址区建筑结构变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柏威夏保护维修的原则。研究结果可为柏威夏的后期保护研究及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

  • 标签: 柏威夏寺 结构变形 水害 不均匀沉降 保护维修
  • 简介:游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宰李村西游仙山南麓,海拔1027米,唐代创建,初名慈教院。重建于宋淳化年间,金、元、明、清各代屡有修建。坐北面南,所处环境别致幽雅,三面环山,林涛松海,南向开阔,是北方典型的山野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高平市 建筑群 结构特征 山西 文物考古
  • 简介:她很奇特,一长溜庙宇悬在空中: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望,虚楼若虹:“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是对她最好的写照:她被徐霞客称为“天下巨观”,也被李白诗意地赞颂为“壮观”。

  • 标签: 文物景观 悬空寺 十大 山西 徐霞客
  • 简介:山东青州龙兴佛造像毁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废佛改道的诏令下达以后,佛造像窖藏系龙兴佛教徒集中收藏。

  • 标签: 佛教造像 宋徽宗 宣和 立道废释 改号
  • 简介:化度无尽藏是三阶教的经济机构,存在僧人乃至俗人管理的情况,但管理并不严密,缺少监督。三阶教对无尽藏财物的施舍、运转都有明确的规定,从其行为来看应该不是出息、放贷机构,而是慈善机构,但某些寺院的放贷行为也给化度无尽藏贴上了出息放贷的标签。化度无尽藏的雄厚财富引起了政府的不安,其慈善事业又与政府意图相背,进而引起政府的猜忌,故而在唐玄宗的强力禁断下而始绝其迹。

  • 标签: 三阶教 无尽藏 慈善机构
  • 简介:五、陶龙山文化的特征和社会性质陶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 标签: 陶寺文化 龙山文化 华夏文明 历史文化 陶寺遗址
  • 简介: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1]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而珍重,后整理成浩繁的佛教经典,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形式,壁藏为固定式,沿壁立柜藏经,是经藏最基本的形式.转轮藏为回转式,居殿中而设,经橱绕中轴回转,是经藏的一种特殊的和演变出来的形式.

  • 标签: 转轮藏 中国 佛教 佛经 艺术形式 隆兴寺
  • 简介:敦煌写本《河西节度使大王造大功德》是河西节度使大王曹议金及其子曹元德等人发愿造的功德记,经研究,曹议金所造大或与三界重修有关,且曹议金所造大体现了净土思想在敦煌的流传,这对我们了解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政权时期敦煌寺院修建制度与石窟开凿制度具有很高的价值。

  • 标签: 《河西节度使大王造大寺功德记》 曹议金 三界寺 净土思想
  • 简介:2003—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芮城清凉墓地进行了发掘,发现300余座史前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玉石器。墓葬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三、四期属于龙山文化。其中第二期墓葬出土的玉石器数量、种类最多,墓葬规模差异也较大。根据第二期墓葬出土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及墓葬规模,结合墓葬分布情况,文章将这批墓葬分为五个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墓葬布局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探讨该地区这一时期阶级分化的程度,揭示其文明发展的进程。

  • 标签: 清凉寺墓地 第二期墓葬 等级 阶级分化
  • 简介: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第1窟和北石窟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第1窟和北石窟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佛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的七佛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 标签: 北石窟寺 七佛 克孜尔 云冈
  • 简介:1945年6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发起了“讨田战役”,向盘踞在上虞县境内的汉奸田蚰山部发动了猛烈攻击,经过数昼夜的围攻,敌伪军全线溃退,上虞县城解放了。1945年7月1日晚,浙东银行与上虞县政府联合召集章镇商民座谈会,何克希司令到会致词,有关抗币发行事宜

  • 标签: 伪军 汉奸 新四军 发动 民生 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