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吴、越、楚贵族墓地在吴地相继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关于发掘简报中墓葬时代及其国属问题仍值得商榷。经实物论证及对照文献资料分析,结论为:有争议的真山大墓国属应是吴国贵族墓;鸿山贵族墓地应是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早期。

  • 标签: 吴地 吴真山大墓 越鸿山墓地 楚小真山墓地
  • 简介:文章试图通过崧泽墓地的结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本文和一般文化分期式的研究有所不同,重点不是总结文化的分期标准,而是尽量梳理每一种文化特征演变的细节过程。

  • 标签: 崧泽基地 陶器 编年
  • 简介:通过对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墓地的空间布局、形成过程、随葬品组合及葬俗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该墓地经过统一规划,埋葬序列清晰,存在等级分化,但仅局限于同一社会群体内部,分化程度较低。

  • 标签: 南河浜遗址 崧泽文化 墓地分析
  • 简介: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河浜 风水 乡土文化
  • 简介:清代江南地区盛行停棺不葬习俗,厝棺枢存在浅土厝与砖厝等型式。由于江南地区同时存在浅葬与葬的习俗,使得厝之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似葬非葬的属性,与墓葬难以区分。浅土厝尤为明显。在清代司法实践中,甚至将其作为墓葬对待。砖厝因与传统上“覆土为坟”的观念相悖,在正统观念中是作为厝存在的。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一种葬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 标签: 清代 江南 浮厝 似葬非葬
  • 简介:<正>各位首长、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我代表南京博物院全体工作人员,热烈欢迎各位贵宾莅临我院,参加我院建院60周年的庆祝活动,对你们过去给予我院的热情指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中博的学人历尽艰辛,将数十万件珍贵文物播迁西南,并在那里开展考古发掘与民族学调查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后,又从四川迁回南京,他们为南京博物院的创建和保护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山了重要贡献。建国后的1950年,我院正式被命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先后隶属于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8年,我院与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性质确定为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 标签: 南京博物院 欢迎辞 藏品 文物科技 民族学调查 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