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约束地震反演结果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工作。测井数据标准和储层精细标定是约束地震反演基础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实例说明测井数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介绍参与约束地震反演的测井数据标准编辑处理和储层精细标定的方法。

  • 标签: 数据标准化 地震反演 标定 精细 储层 基础工作
  • 简介:根据近几年的带钻区调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白咀山-迪坎尔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砂体分布及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点,并对已控制的地浸砂岩型铀矿特征伤脑筋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查方向。

  • 标签: 中生代地层 砂体展布 层间氧化带 勘查方向 砂岩型铀矿床
  • 简介:本文在讨论陕南汉中与安康早寒武系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岩相古地理结合铀矿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铀与伴生元素的相关关系,结合区内金属与非金属矿化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综合找矿思路。

  • 标签: 早寒武世 岩相古地理 综合找矿 铀矿床 地质背景
  • 简介: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和金矿勘查工作显示,中上志留统是南秦岭中段继泥盆系之后的又一套赋金地层,这套地层分布区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金矿带,宏观上金矿带的展布受青泥河—留坝复背斜和大河店-长坪-留坝区域性断裂带的控制。金矿()点和金矿()体的产出受层位、岩性、煌斑岩脉、火山活动、褶皱、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标高及氧化作用等因素的联合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出,由多个呈串珠状展布的透镜体组成。金矿石类型以微细浸染型为主,属金-毒砂-黄铁矿建造。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落实中-大型金矿产地。

  • 标签: 南秦岭中段 中上志留统 微细浸染型金矿 矿化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随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以“信息”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文章分析了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系统地总结了胜利油田的信息建设,尤其是网络应用系统的主要成果。根据前期发展及面临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指出了油田信息建设的近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油田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先进生产力 基础建设 制度建设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连续监测水驱动态数据的方法,这些数据可以是单井数据、井组数据或者整个油田的数据。通过注水进行非混相驱的效率取决于许多参数,包括流度比、纵横比和非均质性指数。累积水油比(在本文中叫做CWOR)可以作为评价水驱效率的无因次参数。为了得到这些控制参数的标准范围,进行了以模拟为基础的研究(包括这些因素的重复组合)。估算了CWOR的预计范围(从1.5到50以上)。此外,检验了不同油藏给定条件下的瞬时WOR(IWOR)与CWOR的上升趋势,可以把这些趋势作为测量水驱效率与预计的渐近水平的监测工具。本文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IWOR与CWOR的无因次曲线估算油藏非均质性指数。

  • 标签: 水驱油藏 油藏管理 管理方法
  •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质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质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质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质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硅质碎屑沉积物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角洲-深海相、

  • 标签: 有机质特征 碎屑沉积物 中侏罗统 上三叠统 山脉 伊朗
  • 简介:为了给始新2组的储层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本文综合使用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和3-D地质统计模拟。这套储层位于中东分隔中立区沃夫拉(Wafra)大油田,是几套碳酸盐岩产层中的一个,已累积产油超过330百万桶。始新2组的时代属于古新世,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缓坡相白云岩储层单元组成。这套储层在总体上是一套海退层序,包括有4个高频层序,分别显示了由海进到高位体系域的变化。对始新2组的模拟涉及3个重要步骤:(1)在岩心岩相与测井响应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便预测非取心井的岩相;(2)利用所预测的岩相曲线构建层序地层格架;(3)采用地质统计方法将岩相、层序地层格架及空间对比加以综合。研究中创建了多个地质模型或获得了多种结果。在30个具有相等概率的可能模型中,每一个模型的岩相、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都有所不同。为了筛选出可用于油藏模拟的单一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视觉、统计学及石油体积方面的评价。由此得出的单一模型实现了累计石油高产区与粒状灰岩预测发育区(即大量油气聚集区)之间的良好对应性。有关的3-D地质统计模型也解释了该油田的压力下降和水侵问题。

  • 标签: 地质统计方法 层序地层学 储层建模 大油田 科威特 层序地层格架
  • 简介:对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层间氧化带及其铀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侏罗系和第系为主要的找矿目的层,认为本区区域层间氧化带的尖灭与油气聚集带的背斜带及同生断裂紧密伴生。通过对矿类型的分析,认为渗入型含氧水和渗出型油田水交界处的铀矿是主要的铀矿类型。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砂岩型铀矿床 层间氧化带 成矿条件 侏罗系 矿化类型
  • 简介:经多种方法综合测试,原称的白土初步确定为富镁质粘土,其物理化学性质、地质特征、产出环境与青海湟中的镁质粘土较相似。类比证明这种矿产在陶瓷、耐火材料、冶金、涂料、玻璃、橡胶、造纸业、抗菌杀菌、化肥工业等方面均有较广泛的用途。

  • 标签: 镁质粘土 综合分析 矿化特征 用途探讨
  • 简介:文章讨论了分布于扬子地台西缘,从陕西汉中经四川峨嵋到云南滇中晋宁,长达1000km的下寒武统底部和上震旦统顶部的含铀磷块岩,不同地区含铀磷块岩大致有相似的特征,均属铀磷组合,磷矿层较稳定,铀矿层变化较大,铀含量比较低,一般在0.01%-0.02%,后生局部富集可达0.04%-0.05%。由于铀品位偏低,磷铀分离尚有一定困难,目前还不具备工业利用价值,做为一种铀的潜在资源,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以便在新世纪勘查和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方面做一些尝试。

  • 标签: 下寒武统 含铀磷块岩 铀矿化特征 找矿前景 成矿作用
  • 简介:对在1996-1997年采集的印度西部近海孟买盆地Tapti—Daman次盆地C-37远景构造的3D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评估,应用3D可视、神经网络技术的地震道形状分类和频谱分解技术对Mahuva产层进行了成像,解释了这些技术在描述沉积于浅海环境、嵌在页岩中的薄砂岩储层描述中的应用方法,区分出了储层与非储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薄砂岩 成像 3D可视化 频谱分解技术
  • 简介:辐射环境保护与我国的核工业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我国的核工业从起步选址、放射性废处理、处置都进行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影响论证。迄今为止,很多厂选址的成功无不叫人佩服老一辈核科学家的远大卓识。正因为核工业厂矿的合理选址和到位的污染控制措施,核工业运行40余年来对我国辐射环境及公众造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核能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被确认为一种清洁干净的能源。回顾我国核辐射环境保护所走过的历程,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环境评价重要性以及意义的认识,作为一支辐射环评专业队伍,我们将努力致力于辐射环境保护和为公众健康而努力。

  • 标签: 辐射 环境影响 管理 环境评价
  • 简介:本文介绍了如何在Pickett图上绘出毛管压力常数、传输速度、孔喉半径以及自由水面以上高度线。综合利用这些属性可确定流动单元和储集层,并阐明了地质学、岩石物理学和油藏工程问的重要关系。流动(或水力)单元与储集层的概念在过去几年里已相当成功地用于石油工业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传输速度K/φ可用于许多确定流动单元的实例中。井问流动单元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储集层和预测储层性能。研究表明,对传输速度K/φ为常数的地层,有效孔隙度与真电阻率的Pickett交汇图为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直线的斜率与孔隙度指数m、含水饱和度指数n、和绝对渗透率方程中的常数有关。通过这些直线,可直接确定每一类流动单元在任意含水饱和度下的毛细管压力和孔喉半径。含水饱和度65%时的孔喉半径与Winland的r35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以前发表的文献中没公开发表过此方法。画出K/φ常数曲线,可在Pickett图上绘出完整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包括束缚水饱和度和非束缚水饱和度的区域。以前用于确定给定层段绝对渗透率的经验方法是假设含水饱和度为束缚水饱和度。本文介绍了一种确定绝对渗透率的方法,它适用于层段含可动水的情况。我们通过Cdorado东南部Sorrento地区的Morrow砂岩资料和Dokoto北部LittleKnife地区MissionCanyon组的碳酸盐岩资料为例说明此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认为,流动单元可通过单对数坐标的Pickett图、毛细管压力、孔喉半径和Winlandr35值一体确定。

  • 标签: 流动单元 孔喉 毛管压力 储集层 含水饱和度 渗透率
  • 简介:粘土矿物以其特殊的性质,在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中吸附、迁移和富集铀元素。在这一成矿过程中,粘土矿物同时也发生着次生演化。层间渗入流体的性质决定了后生铀矿的富集程度及次生粘土矿物的类型。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组合可能预示着后生铀矿床不同的规模。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砂岩型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勘探信息技术服务于勘探科研生产,实现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进而提升油田勘探技术水平,提高勘探工作效率和效果,发展成为油田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勘探信息建设的特色。本文将勘探信息划分为3个阶段,明确了各阶段特征。描述了胜利油田勘探信息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应用效果,并对勘探信息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 标签: 勘探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 学科协同 资源共享 办公自动化
  • 简介:1根据维地震检测的气烟囱体积评价远景构造的风险全球大多数产油气的第系盆地都以垂向油气运移为主。在地震记录上,这种垂向油气运移带通常直接表现为垂向不规则的低能量反射带,也就是所谓的“气烟囱”。观察发现,这些气烟囱经常与生产油气田或干井有一定联系。但除了个别例子,还没有为确定这些气烟囱与油气充注和封盖层风险的关系而开展系统研究。

  • 标签: 油气勘探 AAPG 创新思维 生产 论文摘要 创新技术
  • 简介:尼克(Nyk)隆起位于挪威海域沃灵盆地的西部,是一个近北东向的晚白垩世至早第纪的构造隆起。该隆起由厚层的上白垩统至下第系沉积层序构成,这些层序倾向南东,被垂直断距达1500m的正断层切割。根据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变化以及地层超覆关系判断,在大约55Ma的挪威与格陵兰分离之前,也就是在坎佩尼期至早古新世的拉张作用期间,这些断层处于活跃状态。两组褶皱使这些保存在与断陷有关的正断层上盘的沉积地层产生了变形。一组褶皱位于断层走向的顺时针方向,另一组与断层走向平行。根据地层关系判断,这两组褶皱都形成于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的断陷作用之后。我们认为,这些褶皱是在小规模左旋扭压过程中发育的。这一左旋扭压已分解为正断层的北东一南西向左旋走滑复活和这些断层上盘的北西一南东向共轴缩短作用(褶皱作用)。尼克隆起处于推断的大陆分离线的逆时针方向。我们推测这次扭压作用是由北北西向作用力推动的,力源是初始板块边界的差异地形和这一抬升的轴部区域的热浮力物质。这种变形作用不一定会对烃源岩的成熟度或储集砂体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但有可能形成独特的构造圈闭形态。它还可能增强圈闭边界断层的连通性。

  • 标签: 左旋走滑 边缘盆地 变形作用 早第三纪 正断层 分离线
  • 简介:地球物理技术除了用于油气勘探之外,在油气开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来,时移地震已被证实可成功用于优化油田开发策略。最近,时移地震出现一个新的趋势——高频度油藏监测,即优化短期和长期油田管理。本文介绍了Shell为应对高频度地震监测如何降低费用所做的工作。比如在海上,可以通过新型检波器和更有效的地震船降低费用;在陆上,通过新观测设计、光纤DAS电缆、稀疏观测系统和可移动地下震源降低费用,减少采集脚印。

  • 标签: 高频度地震监测 油藏主动管理 采集设计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和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和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和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和上覆的河流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和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和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角洲平原和陆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